天天看点

抗疫|亮成星星的人

抗疫|亮成星星的人

“希望是个好东西,

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

他在街道办工作,他直接奔波在抗疫一线。

他年纪比我小很多,我平时叫他胜哥。这样称呼,熟悉亲热点。

认识的过程非常机缘巧合。我是个作家,他热爱文学,尤其古诗词。所以能聊得来。

然后,瘟疫袭击了刚刚办完大型运动赛的江城。

封城,居家隔离,抢菜,无数微博求助,寒冬彻骨,风雪交加,至暗时刻,荒凉的城市一如末日降临。举头望去,苍穹灰蒙蒙。

那时候,我一直看到他频繁地发朋友圈。每天至少有一条。

他说:“每个人都做着实实在在的事情,不搞花架子,不整那些没用的,这种力量必然带来巨大的改变。”

他说:“我始终认为,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沉默的善良”,他们在不起眼的地方与角落发挥作用。”

他发来现场的声音:“23日,从火神山、各方舱、各公立医院接回累计17人,1个孩子送儿童医院,1个孕妈妈送省人民东院。”

他继续发来现场的声音:“自从好不容易搞到这辆专业救护车,我就好像成为专业救火队,电话被打爆,一个点位还没有跑完,又接到各种“执行任务”的催命呼叫。”

他也焦躁不安:“把我劈成三瓣、五瓣用吧,我也想多拉病人啊,可实力不允许啊! 坚持坚持再坚持,不放弃,直到把全部病人送进方舱,又把全部病人接回来。”

这些话,原汁原味来自他的朋友圈。他就这么一个一个地救援接送着。我看着他更新的每一条朋友圈。一边祈祷他平安。

一个多月后,他的话风渐渐轻松:“因任务繁重,我接送队伍已补充力量。仍不知波动曲线的拐点何时真正到来,但治愈病人越来越多,这恰是一座城即将复苏的前奏,更是万物生民竞自由的希望。”

其实他一直不能适应体制内的工作环境。他是个有些文人气质的公务员。他曾经是海军士兵,后来读研究生,又考取了地方公务员。

他最终决定离开体制内,去过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更加自由一些,更加文艺一些。结果,在他还没辞掉工作离开之前,瘟疫先出现。

他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家人孩子。

他也会恐惧,也会不安,会发这样的朋友圈消息:“像我这种不够聪明但也算个善良的人,这些天、并将持续频繁高强度接送确诊、疑似、发热、密接与痊愈病人,肯定不会有事的,对不对?今天我这么做,也算给自己和孩子积点德吧。希望有一天,若离开了体制,遇到困难了也能被体制内善良的人搭把手!”

当然会的。我当时就对他说,“至少,我会写写你,请你吃饭。”

他就这样更新着,直至武汉解封。

我曾经问过他,你是想记录一段历史吗,还是领导要你统计工作量?所以才每天更新朋友圈吗?那段时间,我的很多朋友都是沉默压抑不发朋友圈的。尤其,他是个有单位的人,他的同事也劝他谨言慎语。

他回答我:“我之所以每天更新,不是爱发朋友圈,而是想通过这个现场的真实场面,给朋友圈的朋友一种希望。

啊,原来答案是”希望”。

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

抗疫|亮成星星的人

90后陈胜开着一辆印有“武汉加油”字样的救护车,累计接送新冠患者超过 1000 人。

【后记】

以上其实是一些旧文字,来自2020年2月,我零碎引用,写在我的一些文章里。最近心情很不平静,昨日写一篇文章,写下武汉2020抗疫里的一些回忆和一些人。我想起了许许多多,一张又一张面孔,一样又一样的事。其中当然也包括小胜同学。没有任何人采访他,他也没有获得过任何表彰。如果我不认识他,没有记录下来,他就是成千上万默默抗疫做过许多事情的人之一。那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无名英雄。

他值得拥有一篇单独的文章。此时此刻,2022年4月,我才终于整理成文,单独给他。

当时我看他们,以英雄视之。敬佩且感动。如今再看,他们何止是英雄,更是世间少有的传奇。原来他们是不能复制的。不是每个时刻每个城市,都能拥有这么多的传奇人物。平凡又闪光。昨天一边回忆,一边写着,不由泪流满面。

我百感交集,当时只道是寻常,怎知,他们珍贵如斯。我所在的城市,有他们保护,是莫大的幸运。何其有幸,武汉有他们。你们是忘了日出日落的飞鸟,肩风担雪,给予我希望。你们是漆黑夜里微弱的烛火,驱散阴霾,给予我力量。平凡的英雄,保护着一整座城市。你们挺身而出,又回归寻常生活。你们都是亮成星星的人。

关于沈嘉柯:作家,独立学者。居武汉。现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已出版《生命摆渡人》《慈悲的法则》《人生是一场雅集》等个人专著和主编图书70多部。畅销百万册,获文学贡献奖。

沈嘉柯的书:《生命摆渡人》沈嘉柯/著 2020.5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国首部抗疫文学作品 /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等推荐专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