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再读红楼顿悟,为何贾宝玉初试云雨和刘姥姥进荣国府在同一回目

红楼梦属于章回体小说,我们看每一个回合的时候,都会发现有一个相对对仗的标题,来完整地概括这一回的大致内容,能让我们迅速的理解这一章节的主要意思。

很多时候一个章节中的两个内容前后关联很紧密,如“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暗含酸”,因为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薛宝钗的金锁,一个金,一个玉,而且上面那八个字也相配,暗合了“金玉良缘”,贾宝玉又是去探望生病的薛宝钗,才引起后面林黛玉的含酸吃醋,很好理解,但是有的回目中,两个内容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却把他们安排在了一回,就有些意思了。比如在红楼梦第六回目中标题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再读红楼顿悟,为何贾宝玉初试云雨和刘姥姥进荣国府在同一回目

出现在这个回目标题中的贾宝玉和刘姥姥属于两个阶层,一个是富贵人家吃穿不愁的公子哥,整日里衣食无忧之外,就是一些莫名其妙的闲愁。一个是穷苦人家生活难以为继的老寡妇,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

再来看两个人所做的主要事情,贾宝玉正经历青春期男孩子最私密的事情,他做了一场春梦,地点是秦可卿那个豪华版的卧室。里面有西施浣过的纱,寿阳公主下卧的塌,武则天用的宝镜,赵飞燕舞过的金盘。极尽奢华。待到贾宝玉回到自己房中时,宝玉和袭人谈起此事,于是把梦中之事说给袭人听了“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授云雨之事”二人偷试一番,这是贾宝玉的风花雪月。

再读红楼顿悟,为何贾宝玉初试云雨和刘姥姥进荣国府在同一回目

而刘姥姥家则是一家人眼看冬天来了,过冬的衣食无着,女婿狗儿成天忧虑,在家寻闲气恼。和家人商量好,去荣国府打秋风。为了保证此去不空,先合计好由刘姥姥出面,带上未成年的外孙子板儿。再规划好要先通过周瑞家的,才有可能拜到真佛,一家子合计好之后,才忐忑的一早出发赶到贾府。

此回中以贾宝玉的风花雪月为开始,只占了很小的篇幅,后边重点写刘姥姥如何在忐忑不安中,蹭进荣国府的大门,又如何在未语脸飞红的状态下忍耻说要钱的需求。很有意思的是刘姥姥本来刚刚要豁出老脸求助的时候,又穿插了贾蓉来找王熙凤借玻璃炕屏的事情。

再读红楼顿悟,为何贾宝玉初试云雨和刘姥姥进荣国府在同一回目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穿插,在刘姥姥那里关乎生存的大事,就这样被搁置了下来。玻璃炕屏应该是名贵的东西,否则宁国府也不至于找王熙凤来借,用来宴一个很重要的客。这里玻璃炕屏是一个炫耀财富的器具,不是必须品,是奢侈品。

就这样刘姥姥到嘴边的话不得不咽回去,酝酿了半天的情绪,只好压了下去。在急切中她看着王熙凤和贾蓉说笑,好容易等贾蓉退下了,刘姥姥有机会开口了,王熙凤又隔着窗户喊“蓉哥回来”,不过多亏了王熙凤“这会子没有精神”,才给了刘姥姥再次开口的机会。可以想象刘姥姥在等待过程中内心的那份焦灼,紧张,忐忑。

再读红楼顿悟,为何贾宝玉初试云雨和刘姥姥进荣国府在同一回目

贾蓉和王熙凤两人都是十七岁左右,年纪轻轻的,华服美冠,整日里大鱼大肉,王熙凤满满的鱼肉只略动了几样,就端了下去,把板儿给馋得口水都流下来了。刘姥姥是个七旬老太,却要在此,低声下气,好声言语,只为家里日子日后还能过下去。她的心情随着王熙凤的表情语言如同过山车一样起伏。当王熙凤说“大有大的难处”的时候,刘姥姥的心突突地紧跳,当听说王熙凤给20两银子的时候,又喜得浑身发痒。

刘姥姥顾不上想人生怎么如此不公平,对她而言,面子是次要的,活下去是主要的,她所为何来?好在王熙凤没有为难,痛快地给了20两银子外加一串打车的钱,成全了刘姥姥。

再读红楼顿悟,为何贾宝玉初试云雨和刘姥姥进荣国府在同一回目

这一回目中无论是前边的贾宝玉初试云雨,还是后来的贾蓉和王熙凤二人之间的玩笑,所呈现的和刘姥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命状态。一个是富贵闲愁,一个是寻求生计,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各有不同的烦恼。

在贾宝玉,在王熙凤,在贾蓉心目中,他们不可能知道,有人可能会穷到没有饭吃,他们没有那种生命体验。也许在贾府落魄,这些公子贵族活不下去的时候,他们才会知道有饭可吃才是人生第一要紧的事情。

再读红楼顿悟,为何贾宝玉初试云雨和刘姥姥进荣国府在同一回目

说到这里,想起晴雯,在大观园中受到贾宝玉的呵护,那是副小姐的做派。然而被遣出去后,喝着黑乎乎的茶汤依然能够一饮而尽,才顿悟“人没有受不了的苦”。

这一回的结尾句是“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看起来是王熙凤接济了刘姥姥,对刘姥姥家完成了救赎,但是呢,反过来我们看,刘姥姥身上那种遇到困难,很乐观的想方法,难道不是给这个日后没落的家族增加了活力吗?在温柔富贵乡中呆久了的他们,没有生命力,如同行尸走肉,一旦遇到困难,会分崩离析,也只有刘姥姥这样的人才能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再读红楼顿悟,为何贾宝玉初试云雨和刘姥姥进荣国府在同一回目

在贾宝玉初试云雨之后,书中的过度是这样写的“荣府上下有三四百丁,每天发生的事情有一二百事,从哪一个人写起呢”,好像作者也犯了难,然后说“有一个人,投奔贾府来了,从他家开始写起吧”,然后才写到了刘姥姥,看似是无意,其实是刻意,刻意将这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呈现给大家,在同一个天地下,人们之间的生活差别,追求是如此之大。否则三四百人中,怎么偏偏选中了和贾府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刘姥姥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