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部在读者中传抄的小说,为何让作者身陷囹圄,差点被枪毙?

1963年,19岁的湖南待业青年张扬,写了一篇约1.5万字的短篇小说《浪花》。这部小说以他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从事于药物研究工作的舅舅为原型,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

那时候的张扬,做梦都没有想到,这部小说会给自己带来一场飞来横祸……

张扬写完《浪花》后,还没来得及投稿发表,就根据当时的政策,被送到湖南省浏阳县中岳人民公社插队,当了一名知青。这是一个僻静、偏远的小山村,张扬每天在劳动之余,剩下不少空闲时间。他便拿出《浪花》手稿,进行修改,扩充为一部10余万字的中篇小说,改名为《香山叶正红》。

张扬不是专业作家,只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此前仅仅发表过一两篇短篇幅的散文。《香山叶正红》的文学成就怎么样,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就把这部小说拿去给几个好朋友看,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大家的建议下,张扬又对《香山叶正红》反复修改。

到1970年,张扬在长沙将《香山叶正红》扩充为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改名为《归来》。

《归来》讲述的故事,是知识分子苏冠兰、丁洁琼、叶玉菡之间的一段坎坷情感故事。苏冠兰与丁洁琼相爱,却遭到了家庭的反对。此后,丁洁琼到美国留学,成为著名核物理学家;苏冠兰留在国内,成为著名的医学教授,还与父亲故友之女叶玉菡结婚。丁洁琼回国,发现爱情的悲剧已无可挽回,便奔赴边疆。之后,丁洁琼被苏冠兰夫妇的真诚挽留感动,留在国内献身科研事业,并与昔日的恋人苏冠兰第二次握了手。

《归来》完稿后没多久,张扬因为卷入某个事件,被拘押关进浏阳县看守所,直到1972年才释放出来。两年间,他放在朋友处的《归来》手稿,被知青朋友传抄而出,在全国很多地方传阅和转抄。

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大地上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人们能够欣赏到的文艺作品,除了样板戏外,只有浩然的少数几部小说如《艳阳天》和《金光大道》等。描写爱情故事的《归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那时候,像《归来》这样的小说,绝无正式出版的机会,因而只能以传抄的方式,在无数读者中悄然流传。

有趣的是,在传抄的过程里,《归来》的书名被改动了很多次,有的地方叫《氢弹之母》,有的地方叫《归国》。其中,北京标准件厂工人刘展新贴了张纸作为小说的封面,并根据小说中出现的第二次握手场景,将小说名字改名为《第二次握手》。

张扬出狱后,回到浏阳县中岳公社劳动。他不知道自己的小说《归来》早已流传全国,依然埋头修改。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全国清查各种手抄本流行作品,《第二次握手》也在重点清查目标之列。作为《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张扬自然在劫难逃。1975年1月7日,张扬被湖南省公安机关抓捕,关入长沙鹿洞里监狱,被内定为死刑。罪状有吹捧臭老九、鼓吹科学救国、描写爱情等。

“规定不了不许写爱情,为什么还要写”——这是当年办案人员质问张扬的一句话。现在听起来,这句话是多么不可思议。但在当年,“描写爱情”的确是写作的禁区之一。

幸运的是,承办此案的湖南省法院审判员李海初不愿草菅人命,他觉得“如果经我的手把这样一个作者杀掉了,当我晚年回首往事,我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党性和良心”,就想尽办法将案子压了下来,救了张扬一命。

转眼来到了1978年10月,复刊没多久的《中国青年报》收到湖北省宜昌树脂厂工人李谦的一封来信。信中,李谦呼吁为《第二次握手》恢复名誉,并公开出版。《中国青年报》很重视这封读者来信,派人到湖南克服了种种压力,对此案进行了详细调查。

1979年1月9日,《中国青年报》在内参《青运情况》上,发表了长篇报道《〈第二次握手〉是本好小说,作者张扬应平反出狱》。3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登《要有胆有识地保护好作品——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调查记》,介绍了这本小说广泛传抄的事实和冤狱形成过程。

在各方的努力下,1月18日下午,张扬被无罪释放,走出了监牢。

7月下旬,经过张扬重新修改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一时之间,《第二次握手》洛阳纸贵,累计发行量达到了430万册。如果算上之前广为流传的手抄本,这部小说的读者当以千万人计算。

跨越时空的,不光是爱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