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于细微处见教养

放学路上,亲眼目睹的两件小事,不能不引人深思。

一:校门外不远处的路边,一位两鬓斑白的爷爷站在学校划定的家长等待区,和同龄人攀谈着。一队队的红领巾兴高采烈地走来,孩子们无忧无虑地谈笑着,尽情地享受着结束了一天紧张学习后的欢乐时光。一个身体胖胖的小男孩背着书包,一只手拿着水杯子,一只手提着小袋子,和同学边说边笑地走来。走到“两鬓斑白”跟前瞅了一眼,放下水杯子,小袋子,身子向前一弯顺势放下书包,头也不回地向前走去,径直走到不远处一辆老年代步车旁,拉开车门钻了进去。“两鬓斑白”左臂挎着书包,两手分别拿着水杯子小袋子,急忙向老年代步车走去。

二:沿大街往前不远处有一座桥,上桥的坡度并不算小。一位身材瘦弱的奶奶骑着脚踏三轮车,车上坐着一位明眸皓齿身材方正的女孩,三四年级学生的样子,任凭奶奶弓着腰吃力地蹬着三轮车,向桥上慢慢地爬行。小姑娘可能正悠闲地注视着河两岸婀娜多姿的垂柳,没看到奶奶竭尽全力的样子;也许是车子的速度慢一些,更适合观看风光旖旎的春日景色。如果不是这样,怎么会如此无视身体并不强健的奶奶呢?

以上的两件小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不应该指手画脚,说三道四。见微知著,细思极恐,孩子的无视与冷漠,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教养和修为。他是一个人在未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至关重要的素质之一。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是一个发展成长的人。他有没有教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依赖于家庭亲人的陪伴和督促,更依赖于个人长期的养成和自律。

于细微处见教养

教养是从孩提时代父母就开始的灌输。经年累月的养成中得来的。俗语有“树小容易扶直,树大难得扳弯”,说的是教育孩子要趁早开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小的孩子从懂得表达与交流时,父母就要开始对孩子的灌输教育。在孩子的理解能力可以达到的范围内,选择合适的词句,简单明了地表达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用温和镇定的态度引导孩子顺从父母的愿望。从动作技能的练习,到熟练掌握,再到形成习惯;从礼仪的细节模仿到运用自如,父母全程陪伴参与,言传身教,给孩子细致悉心指导。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练习,幼儿期的孩子更喜欢游戏的过程和情节,练习起来入情入景,很有兴趣。学龄期的孩子也喜欢游戏,却更加注重游戏的意义和结果,父母给孩子讲清楚意义和要求,他也乐意按照要求去做。拒绝运用强迫的方式,让孩子服从父母的安排。违背个体意志的服从,只能引起孩子的不适和厌烦,日积月累,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的心灵是一种摧残和毒害,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灌输教养就是一直用积极向上、善良美好的品格去影响孩子,塑造孩子的心灵,占领这个最敏感最脆弱最圣洁又决定着人类思维和行为方向的空间。宽容抵触狭隘,善良拒绝邪恶,勤劳驱除懒惰,勇敢战胜懦弱。

于细微处见教养

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心灵,避免其受到伤害。对别人冷漠无情,对生活漠不关心,是心灵空虚和荒芜的表现。这个时候最容易受到邪恶的侵蚀,是非常危险的。只有良好的品格、高尚的精神、榜样的形象去充盈孩子的心灵,才能生发出健康蓬勃的前行动力。没有任何一项兴旺发达的事业是在内心空虚、精神颓废的情境下成就的,也没有任何一种发明创造是在无所事事,萎靡不振时获得灵感而成功的。

如果父母从来没有告诉孩子如何与人说话,有哪些礼貌用语,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态度与别人沟通交流,如何拒绝和答应别人的请求;如果父母从来没有给孩子讲过一个启迪智慧、开拓视野的故事,没有让孩子有过一次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忘怀的体验和经历;如果父母从来没有告诉孩子扶助弱小,帮助老人,援助残疾人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社会的美德和良习;如果父母从来没有让孩子明白我们生活的这个是千变万化的,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到我们的身体、行为、语言、思想,都在变化,变化是这个世界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应深深的敬畏变化的多样与和谐……那么,孩子的教养也就失去了生长发育的土壤和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养既不是召之即来的宠物,也不是通过简单说教可以立即显现的。离开长期的灌输和养成,教养只能是空想和奢望。

良好教养的养成依赖于家庭的温馨、安宁和恬静、幸福和欢乐。父母之间、祖父母之间、外祖父母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敬爱,这是良好教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孩子沐浴在人性人情的光辉里,亲眼看到父母之间细致入微的关爱和体贴,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配合默契的动作,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件富有人情味的小事,都能给孩子的心灵送去温暖的慰藉,清新明丽的感动,为人做事的榜样,进取向上的力量。孩子能清晰的感受语言、动作、神态的细微差别所表达出来的不同意义,能大体理解别人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才是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这是纤细的须根,它能把吸收到的营养输送给教养这棵幼小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这是及时的阳光雨露,它将滋润品德的花蕾绽放,散发出浓郁的芳香。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浸润熏陶,孩子怎能会成为一个麻木不仁、视而不见没有教养的人呢?

于细微处见教养

良好的教养更是在孩子的自我教育中逐渐养成的。什么是自我教育呢?下面的事例也许能给以解释。星期天,孩子细心地挑选了一个鸡蛋,在鸡蛋稍尖的一端轻轻地打了个洞,倒出蛋液,又往蛋壳里装了一些小石子,倒上一点儿调好的生面糊,放在锅里蒸了几分钟,拿出来封口,绘画,做成了一个不倒翁。自己鼓着手掌,大声喊着:“做成啦!做成啦!”在制作过程中他正确认识了自己,看到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到自力更生、动脑思考、做出成绩过程中自己的成长,以及蕴藏于内心中作为一个人的巨大力量和精神。经历了满怀信心、疑惑、期待、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孩子认识了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靠自己努力发展成长的自己,自己教育了自己。

有过几次成功体验的孩子,不再需要任何人的督促和要求,内心有一股坚定的意志力强迫自己去从事更有意义、更复杂、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原来担心失败被别人嘲笑,现在愿意去尝试,不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为了自己的承诺和尊严,为了使自己的内心世界符合大家公认的规范和准则,敢于忍受做的过程中所有艰难困苦。熬夜、风吹、雨打,甚至是烈日下的炎热或冰天雪地的寒冷。相信自己,不依赖别人,主动吃苦,解决问题,这就是自律和教养的最好表现。

一个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的表现,也能很好地说明教养的高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孩子,善于自我省察,自我克制,对别人的不足之处,能给以善意的理解和包容,严于律己,宽容别人。几个小孩在小河边玩,调皮的张君从背后推了一下海洋,猛一吃惊,海洋双脚跳进浅水里,鞋子灌满了水。海洋愤怒地转过头看到是小伙伴的恶作剧,慢慢地隐去了愤怒,忍住即将流出的眼泪,用近乎平静的语气说:“你可真行啊!一下子就把我赶到水里来了”。几个小伙伴哈哈笑起来,站在水中的海洋也跟着笑起来。一场本该发生的小“风波”就这样烟消云散了。这是不是父母长期灌输的结果,我们并不知道。十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选择,一定是长期的修为养成才达到的境界。

于细微处见教养

在家里,因为妈妈不让孩子玩手机,孩子夺回手机,朝妈妈的腿上猛踢几脚;在和小伙伴的游戏中,甲孩子不小心踩到乙孩子的脚,乙孩子大发雷霆,口出脏话骂人……这都是别人家的孩子,那么,我们要给自己的孩子怎样的教养与人相处?孩子通往未来的能力要如何培养?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