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細微處見教養

放學路上,親眼目睹的兩件小事,不能不引人深思。

一:校門外不遠處的路邊,一位兩鬓斑白的爺爺站在學校劃定的家長等待區,和同齡人攀談着。一隊隊的紅領巾興高采烈地走來,孩子們無憂無慮地談笑着,盡情地享受着結束了一天緊張學習後的歡樂時光。一個身體胖胖的小男孩背着書包,一隻手拿着水杯子,一隻手提着小袋子,和同學邊說邊笑地走來。走到“兩鬓斑白”跟前瞅了一眼,放下水杯子,小袋子,身子向前一彎順勢放下書包,頭也不回地向前走去,徑直走到不遠處一輛老年代步車旁,拉開車門鑽了進去。“兩鬓斑白”左臂挎着書包,兩手分别拿着水杯子小袋子,急忙向老年代步車走去。

二:沿大街往前不遠處有一座橋,上橋的坡度并不算小。一位身材瘦弱的奶奶騎着腳踏三輪車,車上坐着一位明眸皓齒身材方正的女孩,三四年級學生的樣子,任憑奶奶弓着腰吃力地蹬着三輪車,向橋上慢慢地爬行。小姑娘可能正悠閑地注視着河兩岸婀娜多姿的垂柳,沒看到奶奶竭盡全力的樣子;也許是車子的速度慢一些,更适合觀看風光旖旎的春日景色。如果不是這樣,怎麼會如此無視身體并不強健的奶奶呢?

以上的兩件小事,看起來微不足道,不應該指手畫腳,說三道四。見微知著,細思極恐,孩子的無視與冷漠,反映的是一個人的教養和修為。他是一個人在未來有所作為,成就一番事業至關重要的素質之一。孩子年齡小,可塑性強,是一個發展成長的人。他有沒有教養,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父母的引導和教育,依賴于家庭親人的陪伴和督促,更依賴于個人長期的養成和自律。

于細微處見教養

教養是從孩提時代父母就開始的灌輸。經年累月的養成中得來的。俗語有“樹小容易扶直,樹大難得扳彎”,說的是教育孩子要趁早開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小的孩子從懂得表達與交流時,父母就要開始對孩子的灌輸教育。在孩子的了解能力可以達到的範圍内,選擇合适的詞句,簡單明了地表達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期待,用溫和鎮定的态度引導孩子順從父母的願望。從動作技能的練習,到熟練掌握,再到形成習慣;從禮儀的細節模仿到運用自如,父母全程陪伴參與,言傳身教,給孩子細緻悉心指導。也可以用遊戲的方式練習,幼兒期的孩子更喜歡遊戲的過程和情節,練習起來入情入景,很有興趣。學齡期的孩子也喜歡遊戲,卻更加注重遊戲的意義和結果,父母給孩子講清楚意義和要求,他也樂意按照要求去做。拒絕運用強迫的方式,讓孩子服從父母的安排。違背個體意志的服從,隻能引起孩子的不适和厭煩,日積月累,就會産生逆反心理,對孩子的心靈是一種摧殘和毒害,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灌輸教養就是一直用積極向上、善良美好的品格去影響孩子,塑造孩子的心靈,占領這個最敏感最脆弱最聖潔又決定着人類思維和行為方向的空間。寬容抵觸狹隘,善良拒絕邪惡,勤勞驅除懶惰,勇敢戰勝懦弱。

于細微處見教養

父母要注意保護孩子的心靈,避免其受到傷害。對别人冷漠無情,對生活漠不關心,是心靈空虛和荒蕪的表現。這個時候最容易受到邪惡的侵蝕,是非常危險的。隻有良好的品格、高尚的精神、榜樣的形象去充盈孩子的心靈,才能生發出健康蓬勃的前行動力。沒有任何一項興旺發達的事業是在内心空虛、精神頹廢的情境下成就的,也沒有任何一種發明創造是在無所事事,萎靡不振時獲得靈感而成功的。

如果父母從來沒有告訴孩子如何與人說話,有哪些禮貌用語,用什麼樣的語氣和态度與别人溝通交流,如何拒絕和答應别人的請求;如果父母從來沒有給孩子講過一個啟迪智慧、開拓視野的故事,沒有讓孩子有過一次心潮澎湃、久久難以忘懷的體驗和經曆;如果父母從來沒有告訴孩子扶助弱小,幫助老人,援助殘障人士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是社會的美德和良習;如果父母從來沒有讓孩子明白我們生活的這個是千變萬化的,從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到我們的身體、行為、語言、思想,都在變化,變化是這個世界亘古不變的真理,我們應深深的敬畏變化的多樣與和諧……那麼,孩子的教養也就失去了生長發育的土壤和根基,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養既不是召之即來的寵物,也不是通過簡單說教可以立即顯現的。離開長期的灌輸和養成,教養隻能是空想和奢望。

良好教養的養成依賴于家庭的溫馨、安甯和恬靜、幸福和歡樂。父母之間、祖父母之間、外祖父母之間、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尊重、互相敬愛,這是良好教養養成的重要因素。孩子沐浴在人性人情的光輝裡,親眼看到父母之間細緻入微的關愛和體貼,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關心和照顧。一句親切的問候,一個配合默契的動作,一個充滿愛意的眼神,一件富有人情味的小事,都能給孩子的心靈送去溫暖的慰藉,清新明麗的感動,為人做事的榜樣,進取向上的力量。孩子能清晰的感受語言、動作、神态的細微差别所表達出來的不同意義,能大體了解别人沒有明白說出來的才是真正要表達的意思。這是纖細的須根,它能把吸收到的營養輸送給教養這棵幼小的樹苗長成參天大樹;這是及時的陽光雨露,它将滋潤品德的花蕾綻放,散發出濃郁的芳香。經過長期的耳濡目染,浸潤熏陶,孩子怎能會成為一個麻木不仁、視而不見沒有教養的人呢?

于細微處見教養

良好的教養更是在孩子的自我教育中逐漸養成的。什麼是自我教育呢?下面的事例也許能給以解釋。星期天,孩子細心地挑選了一個雞蛋,在雞蛋稍尖的一端輕輕地打了個洞,倒出蛋液,又往蛋殼裡裝了一些小石子,倒上一點兒調好的生面糊,放在鍋裡蒸了幾分鐘,拿出來封口,繪畫,做成了一個不倒翁。自己鼓着手掌,大聲喊着:“做成啦!做成啦!”在制作過程中他正确認識了自己,看到自己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看到自力更生、動腦思考、做出成績過程中自己的成長,以及蘊藏于内心中作為一個人的巨大力量和精神。經曆了滿懷信心、疑惑、期待、成功的喜悅和自豪。孩子認識了一個全新的自己,一個靠自己努力發展成長的自己,自己教育了自己。

有過幾次成功體驗的孩子,不再需要任何人的督促和要求,内心有一股堅定的意志力強迫自己去從事更有意義、更複雜、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原來擔心失敗被别人嘲笑,現在願意去嘗試,不再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為了自己的承諾和尊嚴,為了使自己的内心世界符合大家公認的規範和準則,敢于忍受做的過程中所有艱難困苦。熬夜、風吹、雨打,甚至是烈日下的炎熱或冰天雪地的寒冷。相信自己,不依賴别人,主動吃苦,解決問題,這就是自律和教養的最好表現。

一個人與别人發生沖突時的表現,也能很好地說明教養的高低。“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的孩子,善于自我省察,自我克制,對别人的不足之處,能給以善意的了解和包容,嚴于律己,寬容别人。幾個小孩在小河邊玩,調皮的張君從背後推了一下海洋,猛一吃驚,海洋雙腳跳進淺水裡,鞋子灌滿了水。海洋憤怒地轉過頭看到是小夥伴的惡作劇,慢慢地隐去了憤怒,忍住即将流出的眼淚,用近乎平靜的語氣說:“你可真行啊!一下子就把我趕到水裡來了”。幾個小夥伴哈哈笑起來,站在水中的海洋也跟着笑起來。一場本該發生的小“風波”就這樣煙消雲散了。這是不是父母長期灌輸的結果,我們并不知道。十歲的孩子能有這樣的選擇,一定是長期的修為養成才達到的境界。

于細微處見教養

在家裡,因為媽媽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奪回手機,朝媽媽的腿上猛踢幾腳;在和小夥伴的遊戲中,甲孩子不小心踩到乙孩子的腳,乙孩子大發雷霆,口出髒話罵人……這都是别人家的孩子,那麼,我們要給自己的孩子怎樣的教養與人相處?孩子通往未來的能力要如何培養?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認真思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