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闻洞察丨疫情反复,车市更须稳中求进

握稳疫情之下车市“方向盘”

编者按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日前发布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显示,今年3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3.6%,同比、环比分别上升8.1%、7.5%,为近三年来同期最高水平。如何理解库存预警指数大幅上涨,当前车市消费正经历着什么,如何握稳车市“方向盘”,2022年车市该向何处去?本期新闻洞察聚焦疫情之下的中国汽车市场,围绕上述问题一一解析,敬请关注。

新闻洞察丨疫情反复,车市更须稳中求进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中国车市在“整体市场处于不景气区间”中走过了2022年首个季度。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3月份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3.6%,同比上升8.1个百分点,环比上升7.5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其中,3月疫情在多地反扑,汽车生产、销售、消费及出行均受到较大影响,造成整体市场处于不景气区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就上述数据进行解读,并就当前车市如何走出低迷期给出了建议。

疫情反复、油价连涨,多因素致车市趋冷

疫情反复成为今年3月份车市表现趋冷的首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3月份,受疫情影响,多个省市加大疫情防控力度,对消费者出行、购车有明显影响,特别是3月下旬集客和交付大幅度下滑,预计短期难以恢复。

油价“六连涨”与新能源汽车提价也让车市“雪上加霜”,加之消费者购车意愿持续低迷,经销商销售节奏被打乱,共同导致汽车销量下滑。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计,3月份全口径狭义乘用车终端销量为160万辆左右,同比呈现10%的下滑。

加之诸多车展因疫情反复无法正常进行等因素影响,3月份,只有不到10%的经销商能完成当月任务指标,近一半的经销商仅完成任务指标的70%左右。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90个城市样本中,由于防疫管控,有25个城市的经销商出现暂停营业数日的现象。

“库存预警数据的持续上升反映了车市低迷的现状。”苏晖认为,此轮疫情波及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疫情影响和防控措施传导至车市,让整体市场处于不景气区间。在客观上,消费者的消费预期也转向保守和观望。

“疫情反扑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的国际形势,让汽车市场在承受市场不景气和不确定性加剧的同时,还要经受来自产业链供应不足和能源价格波动带来的传导影响。”苏晖强调,综合研判,当前车市正在经历着相较于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更为严峻的形势。

苏晖认为,由于对未来疫情影响预判尚未明朗,汽车市场真正消化负面影响尚待时日,且须重拾消费信心才能期待新一轮市场回暖。从短期看,4月份受疫情防控,多地车展延后或取消等影响,销量仍会低迷。

尽管如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也认为,如果疫情在4月中下旬得到控制,短期内积压的市场需求将得到快速释放,预计4月份销量略好于去年同期,5月份销量同比增幅约10%。

稳住存量市场 把生存摆在首位

即便如此,对未来汽车市场不确定性加大仍不容忽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建议,经销商要根据实际情况,理性预估实际市场需求,合理控制库存水平。

在苏晖看来,当前困扰汽车市场的因素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消费不足,而是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的不足,“扭转这一局面须仰赖全国疫情形势的好转和经济信心的恢复,绝非一日之功。”苏晖强调,对于广大车企和经销商而言,要对2022年车市保持冷静预期,相较于期待年内车市出现反弹,确保如何生存下去才是第一要务。

此外,从维护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苏晖认为,须重申和确定“稳”是主基调的产业政策。要按照政府稳生产、稳民心、稳市场的政策要求和标准,约束整个汽车行业。“要稳住存量、稳住客户,让市场保有信心。”他强调。

毕竟,经销商盈利和回笼资金缓慢已是不争的事实。调查结果显示,3月份,在防疫管控下,部分车企被迫停产或减产,部分车型出现供应不足。叠加汽车供给侧冲击,原材料价格上涨、车价上涨或优惠收窄,需求乏力及消费者购车信心减弱,经销商盈利空间受限。同时,疫情之下,经销商正常销售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销量下滑致使库存上升,致使经销商资金回笼缓慢。

苏晖提醒,基于已知的疫情防控政策可能对汽车市场带来的影响,以及国际复杂形势造成的包括芯片在内对汽车产业链内部的冲击,汽车产业部门和汽车制造商、经销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知,即要将“宝”压在存量车市场上,通过加大汽车服务力度、促进优惠保养维修等手段挖掘存量车市场潜力,稳住固定汽车消费客户,继而优先确保市场稳定。

稳市场须宏观、微观结合施策

苏晖坦言,在其从业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鲜见当前低迷的车市行情,但面对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预期“围堵”,总要尝试找到出路。

一要想尽办法恢复对抗击疫情的信心。抗击疫情是当前头等大事,事关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疫情未见缓和迹象,则很难对经济增长恢复信心,继而影响具体行业恢复,汽车行业亦不例外。”苏晖说。

二要真正下大力气组织汽车下乡,通过挖掘农村和四五线城市的市场潜力,与稳住存量车市场形成呼应。苏晖认为,农村地区和四五线城市的疫情防控形势相对乐观,积极促成汽车消费需求仍有潜力可挖。他强调,一方面,对于大城市等疫情反扑波及严重的地区,要稳定存量车市场;另一方面,对疫情相对缓和的地方要推动汽车下乡。这也是被证明过可对汽车产业形成带动作用的宝贵历史经验。

三要未雨绸缪,做好潜在能源危机的应对。苏晖认为,2022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加上俄乌战争对能源市场的传导效应会逐步外溢,汽车行业要切实考虑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继续坚持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并重,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汽车消费观。

四要鼓励节能当先,下功夫推动混动汽车发展。苏晖认为,基于对潜在的能源危机应对,今年更应提倡混合动力,要首先强调节能优先,包括电力消费、燃油消费、天然气消费,均要先以节约为重。“纯电消费实际上也是把能源消耗前置到了电力部门。”苏晖强调,并不是一味地大力推动纯电动汽车,政策层面要充分考量,要鼓励和引导节约能源消费,包括鼓励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应继续鼓励组合出行,如公共交通出行,绿色出行,而不是一味地都要鼓励私家车出行。

“汽车行业和宏观经济好比鱼和水的关系,经济稳中有进主基调同样适用于当前的汽车产业发展。”苏晖说,只要在宏观政策稳定,市场信心逐步恢复的前提下,汽车行业才能够逐步走出阴霾,当务之急是要沉下心来,综合施策,稳住市场,平稳度过非常时期。

新闻洞察丨疫情反复,车市更须稳中求进

汽车消费缘何疲软

新闻洞察丨疫情反复,车市更须稳中求进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受疫情反弹、油价大幅上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以及汽车销售价格上调等因素影响,国内汽车消费市场出现低迷情况。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3.6%,同环比分别上升8.1%、7.5%,为近三年来同期最高水平。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计,3月份全口径狭义乘用车终端销量为160万辆左右,同比下滑约10%。库存预警指数的大幅上涨,意味着经销商滞销情况严重,也意味着汽车消费逐渐进入疲软期。

消费者购车意愿持续低迷

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和使用需求在明显下降。

北京的林女士告诉本报记者,她家的一辆旧车处理后,本想最近重新购买一辆新能源汽车,但由于多地疫情反弹、小区封控,出行受到影响,再加上近期油价大幅上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以及汽车销售价格上调,她暂时取消了购车计划,想等过一段时间再购车。

林女士还说,现在人们提倡绿色出行,出门坐公交、地铁或找网约车,不用花汽油费,也无须找停车场,反而轻松了。特别是像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出去办事找停车位很麻烦,乘坐网约车反而更方便。

来自浙江的何先生对此也深有同感。他向本报记者表示,“受疫情影响,很多地方企业倒闭,赚钱越来越难,大家的购买力也不太强。”

多数受访者表示,汽车作为消耗品不保值,也许今年买来100万元,过一两年可能只值80万元、50万元,价格跌得很快。所以,人们对汽车购买和使用的需求在不断下降。

“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在中国一些家庭已很普及,现在买车已不是稀罕事了。”何先生说。

他发现自己身边的一些朋友和同事换车的频率没有以前高了。“过去,我的一些朋友,换车频率较高,有的朋友,车买了刚两三年就换新车。而且大家攀比心理很重,你买奥迪,我买奔驰、宝马,或者其他更好的车,现在这种攀比心也有所下降,大家对汽车消费更加理性,能不换车就不换。而且出行也更加绿色,能不开车就不开车,以前无论去哪里都要自己开车。现在有很多网约车、代驾等平台,可选择多种出行方式。特别是一些公司,原先有好几辆车,现在干脆把车卖了,直接用网约车去跑业务,这样成本反而更低。”

河北企业界人士陈先生向本报记者表示,百姓购买汽车意愿下降,与油价上涨、疫情持续蔓延、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调整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本来现在是汽车消费平淡年份,成本增加以后大家消费更加谨慎了。关键是这几年,百姓收入也因疫情反复受很大影响,大家能不买车就不买,能坚持的就多坚持一段时间,车旧了实在需要换车的,就琢磨着换省油或者新能源汽车。”总之,大家要选择性价比较高、综合成本比较低的车。现在选择新能源汽车的人比以前多了,原因就是节省成本开支。

“开车成本太高,外出也经常坐公共交通或者步行,并不像原来每天都开着车。”陈先生说,我们以后换车,也会考虑新能源汽车,因为新能源汽车低碳环保,使用成本低。

汽车市场刚需空间仍大

尽管一些人购车和消费意愿有所下降,但市场刚性需求空间还是很大。河北的王先生就是刚性需求的消费者,他告诉本报记者,今年3月份他刚换了一辆别克车,至今还不到一个月,他原来那辆旧车已开了12年,时间有些长,怕不安全。王先生说自己还是喜欢燃油汽车,性能稳,加油方便。他认为,新能源汽车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充电也不方便,不如燃油汽车随处有加油站。

王先生认为,中国人口多,汽车市场刚性需求还是很大的,况且有些买豪华车的消费者,基本上是用银行贷款。“我买的这款别克车,只有10多万元,是全额付款。卖车行的业务员让我贷款,我不想贷款。”

虽然不乏像王先生这样的刚需消费者,但在疫情多地散发、油价大幅上涨等因素冲击下,在国际国内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相比前几年的火爆销售场面,如今的汽车市场的“那时风光”短期内难以再现。

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表示,在防疫管控下部分车企被迫停产或减产,部分车型出现供应不足。叠加汽车供给侧冲击,消费者购车信心减弱,经销商销售节奏被打乱,汽车销量下滑、盈利空间受限且短期内难以恢复,预计4月上旬汽车市场依旧低迷。若疫情在4月中下旬得到有效控制,短期内积压的市场需求将快速释放,4月销量将略好于去年同期,5月销量将同比增长10%左右。

汽车市场重拾信心至关重要

新闻洞察丨疫情反复,车市更须稳中求进

4月初,一则“3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63.6%,创下近三年来同期最高”的消息引来各界高度关注。这在揭示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现状的同时,也昭示了中国车市“小阳春”的再度爽约。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3月份疫情在多地反扑,汽车生产、销售、消费及出行均受到较大影响,致使整体市场处于不景气区间。调查显示,3月份,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3.6%,同比上升8.1个百分点,环比上升7.5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同期最高水平。

库存预警指数的大幅上涨,意味着经销商滞销情况严重。由此导致汽车销量下滑、盈利空间受限且短期内难以恢复。就此,市场上弥漫着浓烈的悲观情绪,认为类似境遇会延续至今年4月,且如果疫情防控形势未能真正好转,汽车市场的低迷情绪仍会延续。

消费者日渐明显的观望态度以及经销商们趋向保守的销售取向正共同构成2022年一季度以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底色”。

如何让汽车市场重拾信心,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事关汽车产业能否平稳度过此轮冲击,重回发展正轨,更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汽车产业承载着巨大的国民消费力释放,对税收和财政收入的贡献巨大。维持汽车产业的平稳健康对念好宏观经济“稳”字诀必不可少。此外,汽车产业链条长,对吸收和消纳就业作用巨大,对稳就业大有裨益。汽车行业就业链条到底有多长?有人曾这样比喻:向上至院士、科学家,向下则可延伸到洗车的、看车的。

可见,从汽车产业以及全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角度理解,也不能允许汽车行业就此“躺平”。因此,重拾发展信心成为摆在汽车行业面前的唯一选项。

精准施策是防止市场信心进一步下滑的关键所在。

针对疫情反复对汽车市场造成较大影响,可积极拓展汽车销售模式的创新,如向线上引流,维持必要的销售渠道对接消费需求;针对车管部门、银行暂停营业等影响金融服务提供的,可优先采取远程服务对接,确保需求及时回应,利好汽车消费。

针对疫情因素之外,如大宗商品铜铝铁、动力电池原材料镍钴锂价格上涨,以及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油价大幅上涨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车市低迷。可从国家层面坚定做好保供稳价、延续补贴政策维持购车意愿提升等角度加以谋划。

毕竟,真正左右汽车市场消费意愿的仍在于持币待购的消费者,政策面可触及的多在于刺激消费需求释放,让消费者想消费、敢消费、愿消费,而这些都是以一个健康、稳定、开放、和谐的经济社会秩序为前提的,否则,一味通过政策加码按照促消费“快进键”也未必会得到市场的有效回应,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前提是,汽车市场能够提供契合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政策可为之处,唯有提供更为稳定的市场环境和相关服务。

众人拾柴火焰高!确保汽车市场重拾发展信心,还需要国家政策、汽车产业及全行业,乃至社会舆论和消费者自身多方的共同努力,方可见效。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