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县书法家李涛撰写在树脂布上的侯坊农事

编者按: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华县农民书法家李涛在闲暇之余,利用自己的书法特长,用毛笔在树脂布上撰写新闻稿件,记录侯坊一带的农家琐事。后来,他将这些稿件精心排版,在周围村庄巡回展览,引起乡亲们交口称赞。今天读来,这批稿件书写工整,用词质朴,极具生活气息,满满的正能量,今特选摘两篇。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县书法家李涛撰写在树脂布上的侯坊农事

李涛撰写的板报

李涛,笔名含之,男,华县侯坊乡侯坊村人。善行草,多面用锋,下笔有神,章法古奇,用笔潇洒,书宗黄庭坚,字体有秀伟之态,以险峻求平整,赋有自然之妙。曾任西安秦苑书法协会会员、地区书法协会会员、华县农民书法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渭滨书画社副社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县书法家李涛撰写在树脂布上的侯坊农事

华县农民书法家李涛

红梅开十朵

作者:李 涛 图片提供:刘焕民

前 言

人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确,在千千万万由父子、婆媳、兄弟、姐妹、妯娌……等等骨肉至亲所组成的不同家庭里,差不多每天都有吵吵嚷嚷,打打闹闹的事情发生。而最热闹,最常见的恐怕要算婆婆和媳妇的事了,一般情况经常是这样的——

媳妇:妈,给我一百元,我今上会去。

婆婆:你上会买啥呀,一下子就要一百元。

媳妇:一双皮鞋,一块表。

婆婆:啊(惊讶地)……

媳妇:咋(理直气壮地)?你给不给?昨天给你老二订婚,你给你二儿子送两双皮鞋,一块表,还有缝纫机……我不行,你得给我补!

婆婆:这(面带难色地)……

媳妇:这咋?你给你女……

婆婆:你这是越外行事!

媳妇:你真是没见过啥,穿皮鞋,戴手表,这是物质精神双文明吗?

婆婆:我看这日子没法过了,(气愤)说的真文明。(讽刺地)不行了把你分了。

媳妇:我看早就应该分(得意洋洋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县书法家李涛撰写在树脂布上的侯坊农事

侯坊村

过后,他们分了家,但吵闹依旧进行着。谁也难断言,他们究竟吵闹到何时?

物质精神双文明

铁农村民小组的王敏生家,大小十一口,五咀六舌头,但却没有发生过吵架七扭八裂的不良现象。的确可以说是父慈子孝,尊婆爱媳,兄友弟恭,妯娌和睦。大家如果不信,请听王敏生道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县书法家李涛撰写在树脂布上的侯坊农事

我叫王敏生,今年56岁,共产党员。老伴叫刘栋兰,今年55岁。大儿子生了三个儿子,二儿子也有两个孩子,一家一共十一口人。我为了使父子、婆媳、兄弟、妯娌以及各自夫妻之间,少出麻烦,我老俩口主要采取这样几种方法:第一父尊,我对两个儿子经常说前比没,进行教育。决不采取打骂的办法,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在行动上以身作则,自己决不偷懒。比如要儿子们不赌钱,自己决不赌钱。第二爱媳,我和老伴对两个儿媳都像对自己的女儿一样,要看到她们的长处,夸奖她们的长处,体贴关心她们的身体、生活,使她们感到十分温暖。此外,我买了拖拉机、磨面机、粉碎机、轧花机,使他们都有活干。我和老伴看娃的看娃,做饭的做饭。一家六口(大)人,个个忙的团团转,都没有时间去串门,谝闲传。这样也就自然而然的少口舌,少是非。这样生产搞好了,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日子越过越好。

尊婆爱媳口碑传

吕继女,今年51岁,爱人在县房管所工作,为了工作,他一年回家的时间很少。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已经成家立业,并生了一个小孩。吕继女这是上有婆婆,下有儿媳的老媳妇了。婆婆今年已经八十多岁,行动不便,虽然不是病人,人到底是老了,身体又不好。吕继女回家除了地里和料理家务以外,还要伺候婆婆。她每天端吃端喝,铺床暖枕。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县书法家李涛撰写在树脂布上的侯坊农事

这还不算,婆婆有个头疼脑热,她又是请医生,又是熬汤药。这在一般人的眼里,老人简直成了累赘。但吕继女却不这么看,她认为人是一代接一代,谁都要经历由小到老这个过程。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老人苦苦巴巴把子女抚养成人,为的就是老来有个依靠。今天老人老了,正是做子女的孝顺老人,报答老人养育之恩的时候。所以,她不管家里正干的活多么忙,多么紧,只要听见老人叫“继女”,她就赶忙放下手里的活计,走到跟前问寒问暖,从来不抱怨。虽然现在她已经抱了孙孙,但仍然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好媳妇。其实也是一个好婆婆。

图文来源:刘焕民供

原文撰写:李涛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