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作者:铁道兵文化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

  常听人们说,年龄越大越爱怀旧,怀旧情结随着年龄增长似乎越加浓厚。

  回忆半个世纪前的1970年8月和1971年3月,陕西省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地市69、70级中学生,25800多人先后响应政府号召,奔赴陕南参加三线襄渝铁路建设,组编成141个学生连(也称学兵连)队纳入铁道兵部队管理,与铁道兵、民兵连队并肩施工作业,劈山筑路、凿隧架桥。

73年8月襄渝铁路建设告一段落,全线的隧道,桥梁作业均已完成,开始铺设铁轨,各学生连队陆续退场,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人生几十年,襄渝战三年,时光匆匆,犹如流星划过,生命短暂,就像昙花一现,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

当年学兵们以稚嫩之躯承载了超乎寻常的艰难困苦,用汗水、热血和生命铸就了横亘在秦巴山间的襄渝铁路,给国家的国防和经济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连接湖北襄樊市至重庆市的钢铁大动脉,为湖北樊阳、陕西陕南、重庆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5761部队11中队学生4连的战友在安康武装山片石场备石料

  五十多年前在陕南秦巴山区的襄渝铁路建设工地,生活、施工条件异常艰苦。初到建设工地,各学生连队遇到的是建营房盖宿舍解决住宿问题。

以我所在连队为例,我们是铁道兵5853部队三中队学生12连,于71年3月25日乘带蓬解放卡车从西安出发,当晚在宁陕县一所小学校设的接待站住宿。26日下午到达安康的五里,下车徒步三十多公里到达石庙沟连队驻地,这里位于汉江北面的半山上,属于秦巴山腹地。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1972年底,在团里开展的施工会战中,我们连队表现突出获优胜红旗,我们连这张合影照片拍摄地点是在连队的操场上,背景是简陋的宿舍营房,照片真实记录了当年艰苦生活环境的场景和全连弟兄们的青春风貌。 (王劲一收藏)

  当时对口支援帮助我们连队的铁道兵部队14连依山为我们临时搭建了几间简易竹席棚房,全部是大通铺,由于人多实在挤不下,又临时借给我们一棉一单两顶帐篷。

最初的那些日子,我们二排的四十多人就挤在这两顶帐篷里,没有床,地上铺上席子,摊开被褥就睡,人挤着人,若夜里起来上厕所,回来就没有自己的铺位了,终于领教了什么是无立锥之地了。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箭头所指处是当年连队所在位置。

  为解决住的问题, 连队当即组织我们以排为单位开始建房,一排、二排使用“干打垒”的方法盖房子。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干打垒”,它是一种简单的筑墙方法,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填入黏土,夯实。筑起四面墙后架上房梁,房顶铺上油毛毡就是一栋房。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当年连队营房一角,这是我们自己盖的宿舍。

  三排、四排则是把部队为我们盖的竹席棚房进行改造——扩建、隔间、修建夹层墙。经过一段时间的突击,我们终于建起了学兵连自己的“营房”。房子虽然比较简陋,可毕竟是大家自己亲手修建的,每个班一间房,每个人也有了自己的铺位。

  住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困扰我们的事儿,就是每顿饭都吃不饱,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刚到工地,我们以辅助工作为主,除了搞连队营房建设外,就是在隧道外备石料,装卸搬运木料、水泥以及施工器材等,粮食定量是45斤,由于劳动强度大体能消耗就大,而副食又不足,因学兵连都是刚成立的连队,每月按30天计算,是每天一斤半定量,但还要考虑有31天的月份,每天就不足一斤半的定量。后来进隧道施工,粮食定量增加到每个月51斤,还是感觉每顿饭的定量不够吃,常有饥饿感。

有些战友写信向家里求援,家中时不时地寄一些炒面、饼干之类的食品,以缓解我们饥饿的状况,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饥饿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有一次,连里几个战友在山上发现一种红色的野果,一尝味道略甜,每人都吃了不少,这是一种被当地人叫做“马三拐”的有毒野果。几位战友误食后中毒,虽经抢救脱离了危险,但这种毒素影响人的中枢神经,有人还是留下了后遗症,表现为走路有些跛。

记得还有一件事儿,连队炊事班的人听说部队14连每次把磨豆腐所剩的豆渣都拿去喂猪了,就去和他们商量:把豆渣给我们吧,可以给大伙儿炒着吃,以缓解粮食不足的问题,部队同意了,我印象中连里吃过不少次炒豆渣。

部队的一个朋友跟我们开玩笑说,豆腐渣都给你们学生连挑走吃了,学生连的学生胖了,我们部队的猪瘦了!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

  如今我们开挖隧道或在城市修地铁都使用盾构机,即高效快捷又安全节省人员。

50年前施工打隧道的方式还很落后,那时我们使用风枪打炮眼,然后装填炸药进行爆破,再由人工搬运、清理爆破后的石渣。将石渣装入斗车,推到隧道外倒掉,每个工班重复着这些劳动。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推斗车出石渣的场景

  襄渝铁路全长915公里,全线有隧道405座,有桥梁716座,桥隧长度占线路总长的45%。襄渝线沿线地质复杂,许多地段上傍悬崖,下临深涧,有36座车站股道不得不建在桥上或延伸到隧道里。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有的车站就建在桥梁上

  在70年代初那种国际背景下,修建襄渝铁路,主要还是基于战备考虑。襄渝铁路是当年三线建设中的重点战备工程。

  在那种环境和条件下开展施工作业,酷似在进行一场战役,面对一条条隧道、一座座桥梁,英雄的铁道兵部队带领着民兵连、学兵连在进行着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141个学兵连队中有26个女学兵连队,在整个筑路、架桥建设施工期间,共有118名学兵(其中女学兵八人)长眠于秦巴山中。

下面讲几个牺牲学兵的故事。

一、铁道兵5853部队学兵12连宗子林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石庙沟三号隧道

  1971年10月初的一天,当时我们进入隧道施工已经一个多月了。二排四班的战友在三号隧道进行出渣作业。据四班战友詹鄂良回忆,当时放炮排烟后,他和战友宗子林推了辆平板车来到了施工作业的掌子面,当时现场还有部队13连的副连长和一位战士。后面的战友们陆续往掌子面走来,当大家正准备往车上装石渣时,突然发生了塌方,落下的石块砸断了电线,现场一片漆黑,由于詹鄂良和部队副连长所处位置及躲闪得快而没有被落石砸到。此时传来了部队战士的呼救喊声,借着部队副连长手电的光亮,他们看到战士双腿被碎石块深深掩埋,宗子林几乎全身都被石块所埋没,只有露出的头部无力地斜靠在那位战士的左腿边。

此时,头顶上的碎石还在不断地掉落,塌方随时还会发生,詹鄂良与冲过来的战友们根本顾不得头顶上的危险,战友们借着手电筒的光亮拼命徒手扒开他们身上的石块。部队战士先被救了出来,在扒开宗子林身上的石块后才发现,压在宗子林怀里的是一块百十斤重的大石块,四、五个人合力从他身上把石块挪开后,大家抬起宗子林就往洞口跑。当时宗子林脸上有个伤口,他意识尚清楚,想要喝水。

营部军医检查处理后,那名部队战士幸无大碍,而宗子林则需送往在安康五里的团部卫生队救治。

从石庙沟三号隧道口乘车走临时修的便道去团部卫生队大约需要两小时,而在紧急送往团部卫生队抢救的颠簸途中,宗子林因为脾脏砸伤引起的内脏大出血,我们朝夕相处的好战友宗子林便已失去了生命迹象,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7岁!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宗子林

二、铁道兵0247部队学兵82连(女子学兵连队)

1972年5月6日,罗向岩隧道下道坑掘进中突发塌方事故,在此施工作业的肖梅英不幸牺牲。

  1972年7月1日,旬阳地区突降暴雨,磨子沟暴发山洪,凶猛的洪水拔起大树,卷着巨石,横冲直撞,狂奔而下。这里发生了什么呢?

  1972年10月7日,《安康日报》对丁萍、马鸿燕的事迹进行了报道。0247部队通讯员陈金添以《舍生忘死救亲人》为题详细报道记录了英雄的学兵82连在这次抗洪抢险中惊心动魄的壮举。摘要如下:

  “今年7月1日,旬阳地区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凶猛的洪水拔起大树,卷着巨石,横冲直撞,狂奔而下。

……陈材料员、丁萍、马鸿燕等同志跳进水里,用绳子拴好斗车和木料,让其他同学往岸上拉。不一会儿,他们就把五个斗车和一些木料拉上了岸。

……眼看亲人解放军就要被冲进关口湾!在这危急关头,丁萍、马鸿燕、于文、常春华等不顾一切,纵身跃入水中,一起向陈材料员游去。她们只有一个心愿:就是牺牲自己,也要把亲人解放军救上来!游在最前面的丁萍、马鸿燕……

巍巍群山,滔滔汉水,笼罩着一片哀痛。陈材料员和战友们顶着大雨,站在江边,向英雄致哀:“丁萍同志、马鸿燕同志,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82连牺牲了三位学兵,是襄渝线女学兵牺牲最多的连队。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三、铁道兵5851部队学兵11连赵晓甫

他是一个孤儿,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的父亲被迫害而亡,不久,母亲悲愤投井。他在少年时便有了身世的坎坷之感。他既要承受丧失双亲的悲苦,又要承受社会的歧视和压力。在三线,他一直努力工作,说得少,干得多,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入青年团。他写了七次申请,可组织硬不批准。那天晚上,他从水泥袋上撕了一片下来,剪得很整齐,之后,将自己迫切要求加入青年团的愿望写在纸上。他把这份新的申请压在床下,准备明天交给组织,谁知明天早晨他清理流水大桥的台阶时,一个哑炮突然爆炸。赵晓甫卒年十七。

(摘自“襄渝啊襄渝”一书)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吳 南

  三线建设中不乏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英雄。铁道兵5851部队学兵17连吳南,1972年6月17日下午,在枫树垭隧道施工中遭遇塌方,为抢救战友而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吳南在庆功会上,几个月以后,吳南为抢救战友英勇牺牲。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隧道塌方后排架抢险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安康烈士陵园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安康市政府为三线学兵立碑!

注:(后经核实牺牲死亡学兵为118人)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在三线生活的日子里,也有想家的时候,夜晚坐在连队的宿舍旁,望着夜空,浮想联翩。有时想,此时家里人是否还好?是否也在遥望夜空,会想我吗?想到了施工进度,想到了危险,当然也想到了死亡,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明明昨天还有说有笑,打打闹闹的战友,因为一次意外事故,人就没了!

  想归想,可一旦进入隧道干活,哪还顾得上考虑生与死,只有一鼓作气拼尽全力完成当班的进度。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此照选自网络)

  陕南山区的夜空很美!晴朗的夜晚,天空清澈、深邃,繁星满天,空中没有浮尘和各种灯光的干扰和污染,偶然间还能看到流星划过。

那时憧憬的未来很简单,就是咬牙坚持修通襄渝铁路,分配进工厂当个工人,开启新的生活。

50年前 118位学兵战友化作流星陨落在巴山汉水间 作者:杨瑞祥

  斗转星移,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已然在奔七的路上,在清明节前夕的夜晚,想起了当年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去世的战友,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他们太年轻了,他们的生命就像流星一样一划而过。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我的生命应该如同那最绚烂的流星,愿他的每一颗都绽放着动人的光辉。我想这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诠释吧,生命本来就应该充满光和热。

亲爱的118位战友,50年前,虽然你们的生命终止了,但你们已经把生命的光和热留在了陕南那块沃土之中。

作者: 铁道兵5853部队学兵12连 杨瑞祥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