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别样清明,遥寄相思,以“清明”之名再忆江南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今年的清明节,注定不同以往。当清明遇到疫情,希望每个人能为情绪、情感找到归处,心清则明,别样清明也有别样意义。

寒食节的“烟火”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被作为节日的节气,这个传统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古历载,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

别样清明,遥寄相思,以“清明”之名再忆江南

起初,寒食节禁火时间很长,至唐代已缩减为三日。寒食之后便是清明,唐时便将这一天定为迎取新火之日。唐代是寒食节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假期最长时一度达到七天,堪称唐朝的“黄金周”。此时的寒食节,在保留前代禁火、冷食节俗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郊祭这一重要活动。

到了南宋,由于经济、政治、风俗等综合原因,清明最终取代了寒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方面,清明节摒弃了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另一方面又延续了郊祭、踏青、游艺等大部分活动。南宋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别样清明,遥寄相思,以“清明”之名再忆江南

如果诗词是抽象的,那么书画中的清明则是具象的。

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恽寿平标立起“四王”之外清丽的画风和高逸的画格,被后世认为是绘画史上由明入清文人风格的典范。他所作的《春山暖翠图》,描绘的正是江南地区清明时节的风貌。

别样清明,遥寄相思,以“清明”之名再忆江南

恽寿平《春山暖翠图》

此画远山如黛,衬托出中间一片高大的暖翠;中景树木成林,郁郁葱葱,隐隐看到几间茅舍。近景亭台临水,更增加生活气息,一树红花,立于江渚之上,仿如点睛之笔。整个春景,在画家笔下,被描绘得清晰动人。

在这些文人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江南水乡人初春生活充满了烟火气和天人交融的生活智慧。

别样清明,遥寄相思,以“清明”之名再忆江南

丰子恺《清明小景》

哀思中的“生机”

清明节,人们祭拜、哀思,也会“趋芳树,择园圃”。有悲有喜,这才是生活。

在古人眼中,清明时节是盛行风的转变,是和暖、温润的风,造就了万物春生,一切因风而齐。《淮南子》中更是将清明称为“清明风”,将风视为清明节气的第一特征。

春风送暖、风化雨,也促使了万物复苏,正所谓“春风又绿江南岸”,又有“桃红柳绿”一说。

别样清明,遥寄相思,以“清明”之名再忆江南

“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相赠,有难舍难分、恋恋不舍之意。

清明戴柳、插柳也有“避邪”之说。《齐民要术》中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也就是“三月清明门插柳”的习俗。

别样清明,遥寄相思,以“清明”之名再忆江南

隋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白居易曾有《隋堤柳》曰:“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宋代诗人宋伯仁的《清明插柳》道出了清明节插柳风俗。

到后世,插柳逐渐演变为植树,清明节也一度作为植树节,呈现出一树树蓬勃的新绿。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也显示出了一片生机勃勃。

别样清明,遥寄相思,以“清明”之名再忆江南

明代书法家王宠的《杂书帖》中有“清明诗”:“清明野寺春风颠,忽忆曲江花满烟。燕雲朔雪音书外,粤女吴儿蹴鞠边。捧日长瞻天北极,荷锄新卜瀼西偏。五陵豪侠如相问,丰草长林只醉眠。”

别样清明,遥寄相思,以“清明”之名再忆江南

王宠《杂书帖》中的“清明诗”

追思里的“珍惜”

清明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更兼雨水充沛,正是耕种的好时节。故而民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套《御制耕织全图》,是康熙年间焦秉贞奉诏以南宋楼璹《耕织图》为底稿绘制而成的。这套图的前三幅依次为“浸种”“耕”和“耙耨”。根据“耕”中抄录的楼璹诗句“东皋一犁雨,布谷初催耕”,可以清楚知道,作品反映的正是清明谷雨时节的农事活动。

别样清明,遥寄相思,以“清明”之名再忆江南

《御制耕织全图》(其一)

“明前茶,贵如金”。明前茶是指清明前这一小段时间里采制的芽叶,鲜爽对味。茶叶在漫长的冬天里吸足了养分,又由于明前气温低,产量很少,因而倍加珍贵。

别样清明,遥寄相思,以“清明”之名再忆江南

西湖龙井

放风筝一直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曾经,在骀荡的春风里尽情奔跑,好风借力,将风筝送上明净的蓝天,有人也会把风筝的线剪断,任凭清风吹得越远越好。据说这样可以清除灾病厄运,给自己带来好运。这个特殊的清明节,虽然无法“忙乘东风放纸鸢”,但我们也要尽量让内心清朗起来。

别样清明,遥寄相思,以“清明”之名再忆江南

清明追思故人,更觉昨日之日不可留,惟有此刻的一切新鲜而真切,那么,不要错过当下的美好,遥寄相思,共待花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