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今年的清明節,注定不同以往。當清明遇到疫情,希望每個人能為情緒、情感找到歸處,心清則明,别樣清明也有别樣意義。
清
明
寒食節的“煙火”
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唯一被作為節日的節氣,這個傳統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古曆載,冬至後一百零五日為“寒食”。

起初,寒食節禁火時間很長,至唐代已縮減為三日。寒食之後便是清明,唐時便将這一天定為迎取新火之日。唐代是寒食節發展最為繁榮的時期,假期最長時一度達到七天,堪稱唐朝的“黃金周”。此時的寒食節,在保留前代禁火、冷食節俗的基礎上,還發展出了郊祭這一重要活動。
到了南宋,由于經濟、政治、風俗等綜合原因,清明最終取代了寒食,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一方面,清明節摒棄了寒食節禁煙火、吃冷食的習俗,另一方面又延續了郊祭、踏青、遊藝等大部分活動。南宋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中寫道: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莺。
如果詩詞是抽象的,那麼書畫中的清明則是具象的。
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恽壽平标立起“四王”之外清麗的畫風和高逸的畫格,被後世認為是繪畫史上由明入清文人風格的典範。他所作的《春山暖翠圖》,描繪的正是江南地區清明時節的風貌。
恽壽平《春山暖翠圖》
此畫遠山如黛,襯托出中間一片高大的暖翠;中景樹木成林,郁郁蔥蔥,隐隐看到幾間茅舍。近景亭台臨水,更增加生活氣息,一樹紅花,立于江渚之上,仿如點睛之筆。整個春景,在畫家筆下,被描繪得清晰動人。
在這些文人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江南水鄉人初春生活充滿了煙火氣和天人交融的生活智慧。
豐子恺《清明小景》
哀思中的“生機”
清明節,人們祭拜、哀思,也會“趨芳樹,擇園圃”。有悲有喜,這才是生活。
在古人眼中,清明時節是盛行風的轉變,是和暖、溫潤的風,造就了萬物春生,一切因風而齊。《淮南子》中更是将清明稱為“清明風”,将風視為清明節氣的第一特征。
春風送暖、風化雨,也促使了萬物複蘇,正所謂“春風又綠江南岸”,又有“桃紅柳綠”一說。
“柳”與“留”諧音,古人折柳相贈,有難舍難分、戀戀不舍之意。
清明戴柳、插柳也有“避邪”之說。《齊民要術》中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之說,也就是“三月清明門插柳”的習俗。
隋炀帝下令開鑿通濟渠,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白居易曾有《隋堤柳》曰:“大業年中炀天子,種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黃河東接淮,綠影一千五百裡。”
“清明是處插垂楊,院宇深深綠翠藏。心地不為塵俗累,不簪楊柳也何妨。”宋代詩人宋伯仁的《清明插柳》道出了清明節插柳風俗。
到後世,插柳逐漸演變為植樹,清明節也一度作為植樹節,呈現出一樹樹蓬勃的新綠。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也顯示出了一片生機勃勃。
明代書法家王寵的《雜書帖》中有“清明詩”:“清明野寺春風颠,忽憶曲江花滿煙。燕雲朔雪音書外,粵女吳兒蹴鞠邊。捧日長瞻天北極,荷鋤新蔔瀼西偏。五陵豪俠如相問,豐草長林隻醉眠。”
王寵《雜書帖》中的“清明詩”
追思裡的“珍惜”
清明前後,春回大地,萬物複蘇,更兼雨水充沛,正是耕種的好時節。故而民諺說:“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一套《禦制耕織全圖》,是康熙年間焦秉貞奉诏以南宋樓璹《耕織圖》為底稿繪制而成的。這套圖的前三幅依次為“浸種”“耕”和“耙耨”。根據“耕”中抄錄的樓璹詩句“東臯一犁雨,布谷初催耕”,可以清楚知道,作品反映的正是清明谷雨時節的農事活動。
《禦制耕織全圖》(其一)
“明前茶,貴如金”。明前茶是指清明前這一小段時間裡采制的芽葉,鮮爽對味。茶葉在漫長的冬天裡吸足了養分,又由于明前氣溫低,産量很少,因而倍加珍貴。
西湖龍井
放風筝一直是清明時節人們喜愛的活動。曾經,在骀蕩的春風裡盡情奔跑,好風借力,将風筝送上明淨的藍天,有人也會把風筝的線剪斷,任憑清風吹得越遠越好。據說這樣可以清除災病厄運,給自己帶來好運。這個特殊的清明節,雖然無法“忙乘東風放紙鸢”,但我們也要盡量讓内心清朗起來。
清明追思故人,更覺昨日之日不可留,惟有此刻的一切新鮮而真切,那麼,不要錯過當下的美好,遙寄相思,共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