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至亲离世,我该如何面对TA的离开?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清明时节,更加怀念已故的亲人

曾经,他们无私给予我们温暖

也让我们无所畏惧、有所依靠

有家在,人就有了归处

有家人,我们有爱与被爱的幸福

至亲离世,我该如何面对TA的离开?

但另一个可悲的现实是

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亲人的离世

全世界每年有5000~5500万人死亡

每当有一人死亡

可能就会有5人丧失亲人

每一位看官

可能都曾经历过“丧亲之痛”

长辈、伴侣或孩子的离去

会带来巨大的打击与伤痛

如何面对丧失与哀伤?

如何安慰并支持

遇到“丧亲之痛”的亲朋好友或同事?

下面这两则来自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卫生科的故事

为大家分享锦囊、抚平伤痛

亲人离开后,她们走不出伤悲

去年2月,杭州人宁宁(化名)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在午后突然跳楼。

听着楼下嘈杂的吵吵嚷嚷,看着空荡荡的卧室和打开的窗户,她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

是啊,怎么可能呢?多么开朗爱笑的一个孩子,明明说好了写完作业后一起去逛街、看电影,连电影票都已经预订好了,怎么可能跳楼呢?!她始终不相信,直到踉踉跄跄和丈夫一同下楼,看到摔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女儿,送医抢救、抢救无效、死亡通知书、火化、安葬……这些情节不断在脑海里闪回,但一些情节宁宁却像失忆一般,怎么也回想不起来、记不清楚。

直到看到挂在墙上的遗相,女儿离去的事情才变得真实和清晰起来,她死死抓住的最后一丝侥幸也被完全否定掉了。

半年多时间过去,在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胡健波副主任心理治疗师的心理咨询门诊中,首次就诊、无法走出来的宁宁依旧无法释怀:

她说:“怎么会这样?怎么可能呢?明明说好一起看电影的,这太离谱了!”

她说:“我就是批评了她两句,让她先做完作业再去玩,她就受不了了?”

她说:“都怪我,我要是不逼她做作业就没事了!我要是不把卧室房门反锁、不让她一个人呆着就好了!”

她还说:“是我害死了她!但我当时生她,疼了一天一夜,她怎么就忍心就这样离开我?我为什么要生孩子?”

至亲离世,我该如何面对TA的离开?

在去年,47岁的周姐(化名)失去了最疼爱她的父亲,“在我们家,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弟弟还没结婚,妈妈年纪大了,女儿正读大学要找工作,我该怎么撑起这个家?”父亲离开后,一向精明能干的周姐,真正直面了死亡。她时不时感到胸闷气急,担心自己也和老爸一样突然“没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医院挂了47次专家号,非常焦虑自己的身体健康。

在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的心理咨询门诊,每年都会接诊上百位像宁宁、周姐这样痛失亲人而无法接受现实的不幸患者,半年乃至一年过去,他们还未能从丧亲的痛苦中走出,如何帮助他们“消化”亲人死亡的伤痛?

丧失亲人后,悲伤有四个阶段段

宁宁是被丈夫带来心理咨询的,这位失去女儿的父亲对胡健波说,他好不容易才从失去女儿的泥淖中慢慢走出,当他度过了还算不错的一天,以为快要重见天日了,太太却往往还在窒息的边缘苦苦挣扎。悲伤、痛心……负面情绪的黑洞又再次吞噬着他,让他手足无措、怨憎又无比歉疚。

“在你的世界里,有母亲、有弟弟,有老公和女儿,唯独缺了你自己!忍不住要焦虑自己是否会生病,其实还是因为失去了父亲的爱,陷在悲痛里走不出。”聪慧的周姐听胡健波说出这句话时,泪流满面。

至亲离世,我该如何面对TA的离开?

“悲伤会让我们的情绪反复无常、不可预测。丧亲者在亲人死亡的冲击下,脑子里的常见状态是各种各样矛盾的念头冲来冲去,你要允许他们去表达,不要评价、评判。”胡健波说,当亲人离去的时候,丧亲者的内心情绪仿佛在过山车,不断地起伏波动,通常情绪会经历四个阶段:

01

冲击期(麻木期)

通常发生在失去亲人的数小时和几天内,具体表现为整个人“呆掉了”,不相信事情是真的,守着逝者的物品、觉得逝者并没有离去,甚至出现了幻觉和妄想症状。

02

自责期

巨大的冲击结束,他们陷入对逝者的极度思念,往往伴随着遗憾、内疚、自责、悔恨等复杂的情绪和情感,他们会选择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问题,经受“如果……就好了”的折磨。

女儿不在了,宁宁一直在翻找女儿的日记、网络浏览的页面、微信聊天记录,想要寻找出女儿轻生原因的蛛丝马迹,她会想是不是校园的霸凌或是学习的压力,如果她更细心一点,及时开导女儿就没事了?

女儿本来是要和她一起去看电影,如果她没那么严格,要求她必须完成作业,是不是女儿就会侥幸留下性命?她总觉得存在某个时间节点,如果她说了不一样的话,做了不一样的事情,会根本性扭转结局。

03

抑郁期

接受亲人离去这个事实,陷入孤独寂寞、迷失迷茫,有时会引起身心的悲恸反应,如胸闷气急、失眠焦虑、抑郁、 易激惹、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等,有时又可能非常愤怒。女儿没了,宁宁认为自己的生命从此没有了意义,不仅自怨自艾、日渐消沉,还不想见人,经常沉溺于对过去的美好记忆之中。

04

恢复期

专家介绍,面对亲人的离世,所有人都需要经历一个哀伤的过程,也就是哀伤期。有的人可能在3~6月之内就可以从亲人去世的痛苦中走出来,还有的人可能一年过去也无法真正走出来。正常情况下,如果深陷抑郁超过6个月,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走出来,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做专业的疗愈,因为心理咨询的方式是最高效快速让人能够面对和处理丧失和哀伤,从悲痛和无力中走出的方法。

至亲离世,我该如何面对TA的离开?

走出阴霾,专家这样建议

七八次心理咨询过去,周姐找到了自己好好生活、放松下来的办法——把公司交给老公和弟弟,自己报名了瑜伽班,也不再操心女儿就业结婚等问题,劳心的她选择彻底放松自己、从悲痛中慢慢走了出来。

经过十几次的心理治疗,宁宁的情况明显好转。宁宁遵照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不仅时常将无处述说的思念写信给离去的女儿,还在和咨询师的聊天过程中,回忆起女儿想做一名漫画师的梦想,用实际行动完成女儿未完成的梦想——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她,报名了漫画学习班,拿起画笔,通过创作一幅幅可爱的卡通漫画寄托哀思,她还资助了西部地区一名酷爱画画的孩子,努力走出往日的阴霾。

至亲离世,我该如何面对TA的离开?

胡健波介绍,中国的传统丧礼中,会有“做七”的习俗,国人从“头七”到“七七”通过守夜、祭拜、献花等一系列充满仪式感的过程,来消解自己的伤痛,为悲伤的情绪找一个出口。清明节,我们扫墓悼念亡人,哀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厚度,知晓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是快乐和高兴,还有很多值得去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事情是值得去面对与体验的,也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漫步人生路时,不仅接纳痛苦、重拾内心希望,也激发向上向善的力量。

如何安慰并支持身边遇到“丧亲之痛”的同事或朋友?您可以选择这样做:

(一)不要迟疑,尽快联络。如果距离不成问题,就应到场,若无不妥,可以立刻去探视丧亲者。丧亲者强烈地需要安慰,但是最亲近的家人可能自己也正悲不自胜,只要真心关怀,有助人的意愿,就尽可能到场与他们同在。但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节奏,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

(二)静静地陪伴,胜过千言万语。“节哀顺变”“会过去的”这种安慰苍白无力,只用静静地听TA诉说, 或许对方只是会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家长里短、吃了什么,无论如何,你不用故意岔开话题,也不要打断他,顺着TA的意思,点头嗯嗯,偶尔复述对方的话,遇到合适的时机,鼓励对方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过早地谈论遗产、帮助、解决方案这些事。他们还在麻木期,无法接纳死亡的阶段,讨论后续的处置方案是在逼着他们直面亲人的死亡。

(三)做一些辅助安慰的动作。如TA哭泣时拍一拍TA的背或臂膀,嗓子哭哑了递上一杯温开水,眼睛哭肿了递上热毛巾等,如果他们的悲伤让你感到泪流满面,不用压抑自己,你可以陪着他们一起哭。

(四)不要向他们讲一些客套话。因为那会让哀戚的人觉得不被人了解,反而更感到孤单。

请不要说:时间会治疗一切;看开点,人死不能复生;老天绝不会让我们承受不了的;节哀顺便,一切都会没事的;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得上忙的,请尽管说等。

可以改说:你肯定感到非常难过,觉得走不出来了;你爱的人已经解脱了,但我知道你却非常痛苦;你难过得要死,请你尽情地哭吧,没关系的;我好担心你,真不敢想象你现在的感受;我能为你做什么吗,请告诉我。

卡尔·孟宁格曾说,我们生命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化解世界上的不幸。如果TA愿意开口,你就倾听,如果TA请你去陪伴,你就去。如果TA不想开口,或者没有太大的意愿请你登门,那也不要强人所难。如果你另外有其他安排,也不用为此愧疚,对自己的能力保持诚实,例如“我下午两点来”“我先忙XX,晚上八点给你打电话,咱们唠唠嗑”。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有敏感的同理心,不在这个时候大声说笑、炫耀你的亲人如何优秀与有成就感,这可能是TA刚刚失去的亲密关系。

如何通过自我调节走出丧亲的阴霾?专家建议:

让自己感受到痛苦的情绪。不必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必刻意伪装坚强,允许自己悲伤和痛苦,不要强行约束痛苦,敢于表达和释放内心挤压的感情。

接纳亲人离世是真实发生的。这将需要时间和耐心,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认识到所发生的一切是真实的。从丧亲之痛中寻找生活的积极意义,实现心理升华。

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勇敢面对亲人离去的事实,切忌封闭自我,要积极寻找和链接其他的爱与温暖,例如找朋友倾诉、寻求他人陪伴,出去旅行,让自己休息一段时间。

换一种“祭奠”方式促进情绪愈合。通过给另一个世界的TA写信,到坟前说说心里话,或是精心呵护亲人生前最喜欢的宠物、植物,完成亲人未完成的事业、理想等既开启自己的新生活,也找到与逝者保持联系的方式。

此外,使用自助情绪调节技术。专家还建议人们通过“安全地”技术、“身体扫描”技术等进行自我放松训练、“蝴蝶拍”技术增强安全感和信心。(点击棕色划线字体,进入自我心理调试的学习)

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

至亲离世,我该如何面对TA的离开?

胡健波

专业职务:

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技师,心理评估与治疗亚专科负责人

浙大一院教学部副主任

卫生部注册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专业擅长:

焦虑、抑郁、失眠等情绪问题的人际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厌学、自伤/自杀等适应不良行为干预、亲子关系和婚恋关系咨询等。

浙大一院专家门诊表

至亲离世,我该如何面对TA的离开?

点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