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再多育儿知识,也养不好自己的娃?只因为这一点没做到

做父母后,经常有这样的困惑:“育儿知识看了不少,但到了孩子那就用不好”。

其实,方法和知识都只是浮在表面,如果从深层次上看,你对待孩子的态度不对,一切方法都会少了灵魂,失去效用。

很多父母从骨子里就认为,孩子是低自己一等的,他什么也不懂,所以要听命于大人。

的确我们是养育者,但我们不能成为独裁者。

阿德勒说过:教育的基础是尊重。

没有尊重作为前提的教育,是极其糟糕的。

1、

2岁的乐乐在和小伙伴玩耍时,把小朋友推倒在地。

学再多育儿知识,也养不好自己的娃?只因为这一点没做到

听到哭声的家长赶过来。乐乐爸爸见状非常生气,大声呵斥:“你怎么可以打人,你这个孩子简直太淘气了……”

爸爸越说越生气,还打了小男孩一巴掌。

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式育儿中太常见了。

男孩们的各种调皮行径总是让大人恼火不已。然后就想狠狠教育他一顿,好让他长点记性。

但孩子真的能长记性吗?

实际证明,孩子们并没有长记性,总是有下次,下下次。

问题的根结就在于:父亲从来没有把孩子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在尊重他们的前提下展开教育。

学再多育儿知识,也养不好自己的娃?只因为这一点没做到

因为如果父亲从心底是尊重孩子的,不认为他们就是调皮捣蛋的,就不会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至少他会去先搞清楚事情背后的原因,看看孩子是怎么想的。

因为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个需求,需求没有错,错在他的表达方式。

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需求。

当这个爸爸,保持着这样的态度,处理方式就会截然不同。

他会发现两岁的乐乐正处于物权意识的顶峰,当别的小朋友抢了自己的玩具,他非常愤怒之下打了别人。

这个需求没有错,只是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需要大人引导。

学再多育儿知识,也养不好自己的娃?只因为这一点没做到

父亲如果能先对孩子的需求表示理解,“你的玩具被别人抢走,肯定很生气,很着急”。

然后引导他用正确的方式满足需求,“打人是不对的,下次我们可以怎么做?”引导他解决问题。

方法和话术针对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但尊重的前提是一样的。

2、

小米正起劲地玩着手里的玩具车,这时一个小男孩跑过来,也想玩。

学再多育儿知识,也养不好自己的娃?只因为这一点没做到

孩子妈妈赶紧走过来说:“宝贝,这个小弟弟很想玩你的玩具,把你的小车让他玩一会吧!”

孩子赶紧抱紧自己的玩具车,大声说不要。在一旁的小弟弟见状大哭起来。

妈妈碍于面子,连忙说:“小朋友要知道分享,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啊,你看你这么小气,以后没有小朋友跟你玩喽!”

这位妈妈是在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不受挫,却把孩子的自尊心扔了出去。

学再多育儿知识,也养不好自己的娃?只因为这一点没做到

一个人过来说:“你的手机不错,让他也玩玩,分享是美德。”你会同意吗?

难道就因为孩子小就没有捍卫自己东西的权利吗?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那么小,不懂什么是尊重。

其实孩子在2岁以后就开始注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评价了,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自尊心开始萌芽。

然而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是非常脆弱的。

如果家长不明白如何去尊重孩子,像上面的妈妈一样,不问孩子的意愿,一味强迫孩子分享,不仅不会让孩子学会分享,反而会让孩子对妈妈产生不信任感。

学再多育儿知识,也养不好自己的娃?只因为这一点没做到

03、

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拿别人家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人前说孩子的缺点;大小事情包办,很少给孩子做选择的权利。这些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不尊重孩子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让孩子的心离你越来越远,孩子失去对你的百分百信任,没有信任关系的教育,都会大打折扣。

孩子也会因为不被尊重,而学不会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