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能量管理是伪命题|给任务匹配合适的能量就完美啦

打开这篇文章的你,现在在哪里呢?

姿势是放松还是紧张的呢?

开之前在做什么呢?

如果给自己当下的能量1-10打分,你会打几分呢?

我们都渴望平时元气满满,在关键时刻,又能以自己最好的状态迎接挑战。

但…往往事与愿违,人算不如天算,在最该全力以赴的时候,能量不足,力不从心,痛失机会。

这篇文章会聊聊到底什么是能量及能量档位,低能量信号的识别,能量管理的四个维度。

下一篇呢,会从降低内耗和增加滋养的角度,讲讲如何提升能量,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愿意去成长、突破、改变,而不用给自己打鸡血,不用逼迫自己更有决心、毅力和意志力。是不是听上去感觉生活一下子有了希望~

能量管理是相对论

生而为人,不可能时时刻刻精力旺盛,按照节能的原理也没必要这样。当我们有一个具体的任务要去推动、目标要去完成时,有相对应的足够的能量去做就行了,这就是能量管理的目标。

这是它和时间管理的关系,在我们能量较高的时间段,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这也是它与精力管理的区别,更有指向性、针对性;而且也更完整,提升精力本身也是耗能的,能量管理把这部分的耗能也考虑进去了。

能量档位

能量管理是伪命题|给任务匹配合适的能量就完美啦

当“我的能量”所在区域高于等于“任务耗能”时,我们就有能量推动事情的发生。即使是平时看来很有挑战的一件事,超越舒适区的任务,感觉做起来也没那么费劲。

但当我们的能量状态一般,只够刚刚好应付日常工作、家庭琐事(第三档 – 舒适区档),一天下来累的不行,只想躺平时,是没办法去探索、尝试,做出改变的。

所以我们常说的要量力而行,不要自不量力,是很有智慧的。这里的“力”就是能量。

我们也常感叹,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力不从心。这里的“力”也是指能量,“心”就是心中想要去推动的那件事,那个心愿。

现在回想起来,当我决定裸辞转型时(这是一件耗能起码在尝试区的任务),我已经花了一段时间去梳理,去化解自己大部分的内耗,那时我的能量档位应该是在第四档尝试区。我的勇气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有能量支撑的。

当我发现自己在拖延一些日常任务时(比如写公众号文章图片),就会有意识地去估摸下自己的能量状态,大概率是在舒适区档,甚至补偿区档的。如果不这么做,反而去质疑自己是不是不爱写作了,或者怪自己怎么这么懒、这么不自律,那就太不了解、太冤枉自己了。

我也发现自己不想写作的时候,是很乐意拿“我需要学习”当作冠冕堂皇的理由的。因为输入(看书、上课等)对我而言是舒适区/补偿区档的任务,而输出(写作)是需要发挥创意的,属于尝试区。当然远超能力范围的学习不算哈,让我去学编程,那是绝对需要四档或以上能量的。

精力VS能量

读到这里,我想问你个问题,你觉得精力旺盛的人会拖延吗?

我们在朋友圈、社交媒体上,常会发现某些人好厉害,每年读一百本书,跑个马拉松,家里整得井井有条,工作也没耽误,还是多个社群的活跃分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不禁羡慕不已。

但也许只有TA自己心里清楚,有一件事常年埋在心底,觉得该为它做点什么,但就是行动不了。虽然在外人眼里TA精力(Vitality)充沛,但心理能量(Energy)仍然不匹配,让TA无法跨出那一步去创业也好,去给某人打个电话修复一段关系也罢。

所以精力旺盛的人也会拖延,处理繁忙的日常工作、长跑对TA来说已经是稀松平常、做惯的事;而心里那件一直被拖延的事,是需要有更高档能量,才有勇气去面对的事。

朱光老师总结的好,“五档不是行动力爆棚,不是神采奕奕,而是能承载失望与恐惧,直面真相”。

你心里那件一直被拖延着的事是什么呢?它需要你把能量调整到什么档位呢?

高能量时刻

能量管理是伪命题|给任务匹配合适的能量就完美啦

现在也请你回想一下,开始工作以来最高能的那半年、一年,感觉可以征服全世界,是什么时候?那时为什么能量那么高?工作时、下班后都是什么状态、感受?和他人的关系又如何?

客户给我的回答往往会让他们自己吃惊。他们想起的最高能的那段时间,不是工作不忙,有很多空闲时光的日子。反而是工作很忙很累人的日子,比如在忙一个项目上线,和伙伴们经常要加班到深更半夜,但由于心里很笃定,想象着任务完成时的那种成就感,就会感觉战斗力100分。

下班后仍然挺兴奋的,但洗完澡后躺倒了就能睡,不会失眠。虽然和家人相处时间不长,但质量都很高。

这说明了什么呢?

能量是一种身心活跃指数,能量= 体力+ 心力。

我们说身心俱疲,身和心两者是互相作用影响的。即使睡眠小时数加起来不一定很长,处理的事情很多,压力很大,但如果我们没有内耗,没有焦虑,总体能量还是可以很高的。

这也说明了,生活工作方方面面是共用一个能量系统的。

工作中有一件内耗的事,导致下班后不想锻炼,反而大吃了一顿,还影响了睡眠;反过来当睡不够时,又容易脾气不好,影响了家庭关系。

低能量时刻

能量管理是伪命题|给任务匹配合适的能量就完美啦

这是一张估摸自己能量水平的自测量表。很粗略,所以用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能量低谷更有用。

你觉得很符合自己现状的打2分;不是很确定,或者感觉比之前状态好时差一些的,打1分。然后把得分相加。

对照之前的能量档位图,28分为五档突破区,24-27分为四档尝试区,18-23为三档舒适区,12-17分为二档补偿区,12分以下为一档警报区。

所谓的能量低谷,就是自己不像自己了。

如果你现在的能量档位挺高,恭喜你!那请回想下过往人生中有没有这样的低谷时刻?你是怎么挣扎后走出来的?

日常性拖延VS战略性拖延

能量管理是伪命题|给任务匹配合适的能量就完美啦

前文提到了好几次拖延,之前我也写过关于驱动力、行动力的文章,那是因为这的确是很多客户带来的话题,我们都或多或少有过拖延的经历。

但希望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明白这世上没有拖延症,只有能量不匹配。这不是“病”,不需要治。

日常性拖延每个人都有,妨碍不大,且肉眼可见,譬如一些生活习惯或日常杂事:做家务啊、找人修个家电啊。拖到你或者你家人受不了了,自然会去做。

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是那些战略性拖延。就是能量看上去是正常的,日常任务都能完成,但就是无法去做正真能改变自己命运的东西,比如:做一个重大决定、两难选择、新业务方向的开拓、事业发展的深度思考、公司业务或事业上的转型、修复一段重要关系等。

读到这边的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养成一个小习惯,常常用上面的自测问卷审视自己?

如果不乐意,当然没关系,那希望你起码获得了一个新认知- 如果发现自己一直有件还蛮重要的事拖着,不会和自己去死磕行为的问题,打鸡血激励自己,用意志力逼迫自己,而是知道这时候我们需要调整行为背后的能量问题。一旦看见了,就没那么迷茫纠结了,能量也就会开始恢复。

祝福你在机会降临的时候,有能量去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