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注“星星的孩子”,从了解开始!

他们过着普通人所难以理解的生活

眼神空洞,似乎目不见物

表情呆滞,似乎耳不能闻

行为刻板,像钟摆样重复

他们活在自己的躯壳里

与世界隔了一重重的距离

一人一世界,独自闪烁

世界自闭症日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自闭症又被称为孤独性障碍,它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且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据估计,0-6岁精神残疾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1.1%,患者人数达11.1万人,而其中由自闭症导致的精神残疾的儿童高达36.9%,患者人数超过4万人。其实,在现实中,可能还有更多自闭症患者,自闭症已经成为导致儿童精神类致残的重要疾病。

你是否以为自闭症

就是不爱与人交流,封闭自我?

如果你对自闭症的认知还仅停留于此,

那么你对它真的不够了解,

沟通障碍、刻板重复的行为、

敏感不安、情绪不稳等都是他们的特征。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是一种由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共同作用,导致先天性大脑发育异常而出现的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的障碍。最新版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第五版已将自闭症的核心症状归结为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和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

自闭症的早期识别

“五不”行为

不(少)看:目光接触异常;

不(少)应:包括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

叫名反应: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反应不敏感通常是家长较早发现的ASD表现之一;

共同注意:是幼儿早期社会认知发展中的一种协调性注意能力,是指个体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与他人共同关注二者之外的某一物体或者事件。

不(少)指:即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

不(少)语:多数ASD患儿存在语言出现延迟;

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

就需要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了

早期识别与早期干预

1岁内不会发任何单词;

2岁前不能说至少15个字,或只能模仿发音;

不会用食指指物,也不会点头或者摇头表示需要;

叫名字无回应;

交流时回避他人的目光,或眼神飘忽不定;

不会玩或玩玩具的方式单一、行为刻板、兴趣单一。

自闭症和发育迟缓儿童的黄金干预期为2—6岁,适宜干预年龄为2—12岁。6岁前是自闭症的最佳干预期,其中3岁前是自闭症儿童语言学习的黄金期。年龄越小,大脑发育的可塑性越大,所以早发现、早干预是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最重要的方法,最有针对性、最专业的干预训练,有助于孩子尽早回归社会。

无法触碰的世界:对自闭症的误区

1

误区一

因为误区,有人认为自闭症儿童是天才,不需要特殊支持

正解:自闭症不是天才,也不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有特殊才能的自闭症谱系人士,只占整个自闭症总数的5%-10%,在画画、绝对音感、数字等方面。但大部份的患者都伴有认知缺陷、语言障碍,需要终身照顾。

2

误区二

因为误区,有人认为自闭症儿童是神经病,会伤害自己和他人

正解:大多数自闭症患儿语言功能不太好,听不懂别人的问话,或者听懂了不知如何回答,但也有话唠型自闭症,经常说一些听不懂的“火星语”,或者在不该说话时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完全停不下来。但是这些都不代表他们排斥和人接触,相反用正确的方式和自闭症孩子们交流,表达,这些温暖对他们来说都像秘法一样,可以帮助他们释放一些压力。

3

误区三

因为误区,自闭症儿童被拒绝入学

正解:如果能在早期就发现孩子的异常(目前针对自闭症能做出诊断的最好年龄为2岁,但平均诊断年龄为4岁),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部分的自闭症儿童有可能回到正常的学校环境学习。

04

误区四

因为误区,自闭症儿童被认为有暴力倾向,受尽误解

正解:感受刺激是大脑所必须的,自闭症儿童会去寻找这些刺激,于是出现打人等行为,如果进行及时科学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并不代表他们有暴力倾向。

对自闭症人士的误区如此之多,

而公众的误区

使他们融入社会难上加难。

关注“星星的孩子”,从了解开始!

艰难的处境

自闭症的病因尚未清晰,

一般认为,

自闭症与下列因素有关

关注“星星的孩子”,从了解开始!

其实自闭症患者也是我们的社会的一个部分。虽然我们不知道自闭症患者是否痛苦,但是我们能知道自闭症患者的家长是很痛苦的。作为社会大众,我们一定要去理解、接纳和包容这样的孩子,这也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接纳和包容是指不要强求他们用普通人的方式去与人相处,不要因为他们和我们不同就排斥他们:你和他打招呼,他没有理你,或者他说话时根本不看你,这并不是他没礼貌或不喜欢你,只是因为他就是这样;他们只是不会表达爱,或不能体会爱,但不是没有爱。

每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

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很美丽。

他们需要人们帮助擦去蒙上的灰尘。

所以,我们要用温暖、用爱

去指引和帮助他们,

让他们享有本来该有的生活。

相比于改变他们、让他们去适应社会,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去接纳和包容他们。

END

来源:综合新华网、中国科学技术馆、健康松山

编辑:龙彦廷

审核:吴彦莹

监制:张慧莹

点亮赞和在看告诉更多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