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师,您好!”APP上线在即,部分优秀作品选登(二)

属于老师的APP

用心、用情、用智专为老师打造!

“老师,您好!”APP上线在即,部分优秀作品选登(二)

一个让老师们——

放松疗愈身心的家园

智慧幸福生长的领地

展示创造自我的平台

……

亲爱的老师,感谢您踊跃参与“老师,您好”APP的资源征集活动!春节前后资源征集活动,共收到老师们不同形式、题材的资源千余篇,有诗歌、有散文、有视频、有图片设计、有摄影作品等,我们将从中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在APP上线运营之前,通过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陆续发布,以飨读者。

花自故乡来

乔兆清

湖北省保康县实验小学河西校区

“老师,您好!”APP上线在即,部分优秀作品选登(二)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诗人柳宗元寥寥数笔,芍药之美便跃然纸上。作为花中之相,芍药的颜值与地位在花界均居榜首,从古至今,世人甚爱之。

我的窗外,就种着几盆“颇有来历”的芍药。修长的茎杆上,缀满小巴掌似的绿叶,层层叠叠;每个枝干的顶部,盛开着一朵红艳艳的花儿。绿叶摇曳、花儿轻舞。这些来自故乡的花儿明媚了我的窗台,芬芳了我的世界。

我是不擅长养花的懒人,零星也养过一些植物,但随着花散叶落之后,一切都划上句号,每每望着荒凉的花盆,很是遗憾。但是内心深处,我是爱花的,而且这种爱花的情愫源远流长。

小时候,老家里没有人养花的。在那个刚刚解决温饱的年代,但凡稍有土地肥沃之处,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庄稼,花花草草是没有地位的。但这也有例外,能干的父亲总能改写世界。他走乡串户,不仅能给我们带回好吃的零食,也会带回一些奇花异草,或者是一些种子,撒落在院子的边缘。春夏秋冬,不时有些花零星地开放,宽敞的院子边形成了一道五彩缤纷的栅栏。农村孩子的童年的世界,也因此变得缤纷多彩。

要说故乡的最美的花儿,还是田角的那一隅野生芍药了。记不清是父亲哪一年种下的,据说它的根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因此这株芍药便享有优渥的待遇,长年盘踞于此,开枝散叶,形成一片郁郁葱葱的芍药林园了。这些芍药就像林清玄笔下的百合花,在无人问津地角落,热烈欢快地开放着。那繁密的花朵挨挨挤挤,如同一个个肥肥胖胖的娃娃,红的热烈、白的纯洁、粉的娇媚……唐代白居易将芍药之美描摩得分外细致:“两三丛烂熳,十二叶参差。背日房微敛,当阶朵旋欹。钗葶抽碧股,粉蕊扑黄丝。动荡情无限,低斜力不支……”由此可见,史湘云醉眠芍药园是人之常情,也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情景之一。

朵朵芍药花开,于无边无际绿色的庄稼丛中是那么耀眼夺目。如一曲天生之音,丰富滋养着我单调沉闷童年生活,那儿成了我的乐园。我常常留恋于此,学着大人伺弄着。而不远处,父母们正在庄稼里弯腰劳作,汗流满面,亦如春天早晨,芍药枝叶上的密密麻麻地露珠。芍药是根生植物,虽年年枯萎,但它深藏于土壤的根系却有着非凡的生命力。它见证着我的成长,也铭刻着身为农民的父母的艰辛与不易。虽时光流逝,随风舞动的芍药与父母挥动锄头的画面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放映,永不谢幕。

去年,我终有机会寻觅那一处花海。虽是冬天,花败叶残,且时隔多年,但我仍能准确地寻觅到芍药生长的位置。黝黑的土地上,风平浪静,无人知道它曾经的灿烂。轻轻翻开土壤,无数个嫩芽便孕育在这地下,如同一颗颗红宝石,无数粗壮的黑色根系缠绕盘旋在一起,裹夹着泥土,在地下要肆意扩充自己的疆域。牡丹美的纯碎,即使在无人知晓的黑暗中,也是优雅动人。正如这黄土地上生长的千千万万的农民,永远保持着淳朴、勤劳的本色。我小心翼翼,掰开几个嫩芽,带上老家的黑土,一路辗转,将它们安置于自家阳台,如同呵护婴儿般细心照料。

冬去春来,万物萌动。我的芍药也将那红宝石似的小脑袋从土里慢慢地探出头,宛如一个穿着一身红衣的小姑娘,怯生生一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城市。初见的一刹那,我是那么惊喜。我们相识多年,却又在异地重逢,心中的欣喜自不可言。每每清晨早起,打开窗户,我们互相凝视,诉说彼此的心事。不用精心伺候,老家本身就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芍药的枝叶日益茁壮肥硕,正如这们这些山里长大的孩子,无论条件多么艰难,总可以扎下根来;牡丹轻摇枝叶,故乡的山水便有我眼前铺展开来:绿色庄稼掩映中,有我那至爱的双亲弯腰劳作的身影,他们用那匍匐的姿势,开恳出我们安逸的未来。而我无论何时回首,他们仍是在田间地头耕耘的姿势。四季更迭,田时的庄稼一拨一拨地回家了,而父母仍年复一年,没有抱怨,站立、坚守于自己的土地。青山、黄土地,人影,那是一张永不褪色的水墨画,精典、精致,无人可替。而我眼前的芍药,来自故乡,更知故乡事。它默居窗台,用春华秋实的姿态暗示自己不忘来处。

席慕容在诗中这样写过,“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是的,故乡终究是相隔甚远,模糊成一个地点的代称。唯有眼前的芍药,就这样近在咫尺,正如冷清的冬日里的一轮暖阳,抚慰心中的意念。书中记载芍药其根制成中药具有镇痉、镇痛的药用价值。的确,一盆来自故乡的芍药,便疗愈思乡的顽疾。“故乡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大抵这是这种蕴味吧!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遥借河东先生的文字,穿越时空,在故乡的上空回荡。

季节

卢红旭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小时候,

故乡有四季,

春花,夏云,秋月,冬雪,

还有盼望长大的我。

长大后,

故乡有两季,

夏云,冬雪,

还有期待放假的我。

而现在,

故乡只有一季,

夏天的云啊,

再见时你是否还会记得我?

水磨熟面慰乡愁

令军信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

“老师,您好!”APP上线在即,部分优秀作品选登(二)

深秋,当村边的柳叶变得金黄,当秋田地里的大谷已经打碾完毕,母亲就要准备磨熟面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地处黄土高坡的故乡,吃食还不是那么宽余。家里孩子多,粮食有限,做的馍馍没吃两天,就被娃娃们啃得精光。为了防止娃娃们挨饿,村里许多人家都会磨一袋子熟面,添补口粮,类似于现在娃娃们的零食。

半袋子今年刚丰收的大谷,铺放于热炕上炕干。再去城里买半袋燕麦,晒干。光是燕麦磨出的熟面,太黏太细,吃起来易粘牙齿,再则,燕麦太贵。所以,常常将燕麦和大谷混合在一起,当做熟面的原料。

一天中午,放学回家。一进巷道口,就闻见一股清香的炒燕麦的味道。撒开双腿跑进家门,我家厅房的房檐下,铺着牛皮纸。纸上,晾着刚出锅的燕麦。一粒粒细长的燕麦,炒得微黄,散发着诱人的麦香味。趁母亲不备,我撑开衣兜,装了满满两衣兜。抓几颗抛进嘴里,咯嘣咯嘣,好吃的不得了。炒完燕麦,再炒大谷。等两者完全晾凉了,均匀搅拌在一起。

磨熟面,要去邻村的水磨坊去磨。那座水磨,建在韦庄村的村头,老北渠的上游。磨坊,全部是木头建成。风吹日晒,天长日久,木头房子变得破败不堪。块块木板,青灰,斑斑驳驳。木板墙,裂开了一道道缝隙。走进磨坊,地板也是木头的,踩上去,咯吱咯吱直响。

看磨的韦老头,腿脚有点毛病,走起来,不太利索。他的头发上,眉毛上,脸上,都落满了一层灰白色的面粉。他正在磨坊里忙碌着,见我们进来,走过来打招呼,并让母亲把袋子放在指定的位置排好队。轮到的人,忙着把自家的粮食倒进磨槽里。等待的人们,坐在一边,闲谝着今年的收成,家长里短。

我闲着没事,走出磨坊,在磨坊周围溜达。浑浊的渠水,打在磨盘上,木轮缓缓地转动着。

水磨磨出的熟面,无添加,无污染,不像现在街上出售的熟面,都是从电动石磨里磨出来的,当然味道迥然不同。

母亲一般会磨两种口味的熟面,原味的和甜味的。甜味的,里面加了晒干的甜根丝。那年月,白糖是奢侈品。秋日空闲时,母亲把甜根用木叉子镲成丝,晒干。磨熟面时,和在里面,就会磨出有甜味的熟面来。那是一种自然地甜味,甜而不腻,回味悠长。

有了熟面,地里劳作而没有时间做馍馍的母亲,再也不会担心娃娃们会挨饿了。如果哪天家里的馍馍吃光了,熟面可以抵挡一阵子。

上小学时,常有同学带熟面到教室里来。下课没吃够,上课偷着吃,也是常有的事。把熟面夹在书页里,趁老师不注意,用尺子的一头当作勺子,送进嘴里。然而,也有被老师抓个正着,出尽洋相之时。有一次,语文课上,我正吃着一大口熟面。突然,老师点名要我回答问题。熟面粘在嘴里,来不及吐出来。我站起来,嘴巴紧闭,一言不发。更可恶的是,那老师竟然要我到讲台上去。我磨磨蹭蹭地走到讲台上,面向大家。全班哄堂大笑,原来我的下巴上粘满了白乎乎的熟面,白胡子一般。从此,我再也不敢在课堂上偷吃熟面了。

秋日,胡萝卜,绿萝卜长得清脆可口。上学路上,我们顺手牵羊拔几根,带到学校。绿萝卜蘸熟面吃,可以缓解绿萝卜的辣味,别有一番滋味。

夏日,我们常常赶着家里的牲畜,去山里放牧。有时,中午不回家,带的干粮也是熟面。炎热的中午,我们把牲畜赶到一个叫野刺沟的地方。沟滩畔,有一汪山泉,清冽,甘甜。在泉边,捏一个“熟面狗娃”----用手握一把熟面,捏成一团。放入泉中。俯下身,蹲在泉边,张开口,和着泉水,吞下“熟面狗娃”。这种经历,是那个年代每个放过自家牲畜的乡间娃娃刻在脑海中的共同记忆,永远难以磨灭。

野刺沟,不仅有山泉,还因有大片大片的野草莓,令我们流连忘返。淡黄色的,指间大小的野莓子,草帽一般。点缀在长满小刺的叶柄间。轻轻一撸,满是汁液额野莓子,脱帽一样,摘了下来。野莓子拌熟面,酸甜可口。吃在嘴里,甜在心底。多年以后,一回想起来,不禁口舌生津,涎水直流。

天冷了,吃点热乎的饭菜,抵风御寒。有时,母亲烧一锅酸拌汤。酸拌汤,最佳的搭档,当然是“熟面狗娃”了,所以有“熟面拌汤”之说。舀一晚酸拌汤,捏一个“熟面狗娃”。放进热气腾腾的拌汤里。一个个“熟面狗娃”,像一条条灰白色的鱼,游在汤中。再放一些韭菜红辣椒腌的咸菜,红绿白相间,让人胃口大开。熟面属干性,融合在拌汤中,干湿相融,稠稠的,酸爽可口,两者相得益彰。

谷子,清热,清渴,滋阴,补脾肾和肠胃,经常吃,可健脾暖胃。燕麦,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肠胃蠕动,润肠通便。熟面,将这两种优质的杂粮融合于一体,当然是上品了。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儿时果腹的熟面,现已成为杂粮中的上品。可惜,水磨的消失,再也吃不到纯正的水磨熟面了。电动石磨磨出的熟面,只能聊以慰藉日渐远离故土的乡愁。

来源丨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