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春天唤醒“Z世代”的爱情

在春天唤醒“Z世代”的爱情

曾几何时,对爱和陪伴的追求,对生命中另一半的寻找,似乎已不再是“常识性”理想,近年来,“智者不入爱河”等网络流行语随处可见,造成一种爱情已不再是人生“刚需”的印象。殊不知,流行语靠夸张搏出位,时髦话语制造的茧房效应,恰恰遮蔽了内心仍然向往爱情的沉默的大多数。与“爱情躺平论”的消极论调相反,优酷《树洞弹幕报告》指出:“95后”弹幕发送者十分青睐关键词“我爱你”,平台弹幕区每年上演300万次“告白”,17万人次含情脉脉道晚安,综艺《草莓星球来的人》弹幕区甚至成了网友许愿池,不乏暗恋者在此表白成功的幸福案例。

从当下网络文艺的新动向来看,年轻群体青涩的爱情尝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22年的春天,优酷《没谈过恋爱的我》《不会恋爱的我们》两部瞄准“Z世代”爱情初体验的剧综赢得高关注度,这是“爱的启蒙”在传播上的新探索。

瞄准“Z世代”爱情初体验

“Z世代”特指1995至2010年之间出生的人口,这一代际群体出生和成长于信息社会,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原住民”。成长与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高度依赖移动互联网终端,种种“网生代”惯习使得他们接受信息时既广博又迅速,在独立学习知识和自我规划方面,后浪可畏;然而“网生”“宅居”导致的线下直接人际交流经验的相对匮乏,也让自认为有“社交恐惧”的“Z世代”比比皆是。

如今这一人群陆续步入青年阶段,当这些20多岁的青年们年华灿烂,正是知慕少艾的时候,却相较以往世代呈现出较大面积的“低恋爱率”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复杂,但年轻人表面疏离社会人际交往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情感类内容产品也漫不经心,恰恰相反,他们是观看此类剧综的主要人群。

如今网络平台的情感类剧综已经进入市场细分、赛道细分的产业发展阶段,如《再见爱人》《半熟恋人》《我们恋爱吧》等恋爱综艺,分别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情感经历的人群展开异性交往观察,探讨各种情境下的男女交往方式,各有侧重。在这一业态背景下,结合“Z世代”恋爱零经验现象,敏感的剧综创作者们让“Z世代”的爱情初体验进入了观众视野,综艺《没谈过恋爱的我》、剧集《不会恋爱的我们》等作品,创新性地强调初恋情怀和“恋爱第一步”,关注“Z世代”中极有代表性的“恋爱小白”群体,引导并鼓励无感情经历的恋爱小白勇敢追爱,引发了新一轮热议和良性的社会效应。

在影视作品里传播“爱的启蒙”

以往很多情感类剧综强调的是爱的观察,基本默认参与者作为较成熟的情感追求个体,由嘉宾带领观众一起观察讨论他们处理情感的方式,虽然有借鉴和教育的作用,但并未特别留意爱情启蒙阶段的心理状态。而当下“Z世代”以低恋爱率、零爱情经历为症候的成长阶段,正是因为他们不知如何面对这一特定心理状态,不知如何迈出第一步,相较其他剧综,《没谈过恋爱的我》《不会恋爱的我们》堪称精准观照、有效对话。

综艺《没谈过恋爱的我》最初遴选素人参与者时,收到了4万余份报名表,年轻人群踊跃报名的情况超乎了主创者的预期,报名表的调查结果也凸显出一个事实,在“Z世代”心目中,爱情概念绝非愤世嫉俗的网络流行梗中描述的那样老土、过时甚至“危险”,青年男女们并非对爱情全然无谓,渴望尝试但掺杂了太多微妙的顾虑。

在该综艺节目中,从未谈过恋爱的数位“Z世代”素人嘉宾贡献了大量体现异性社交“窘迫感”的名场面——“恋爱第一步”的迈出竟是如此之难?男孩和女孩们好像躲在各自的小小蚌壳里,迟迟不敢敞开自己作出尝试,纠结程度不仅惊讶了年龄更长、经历更丰富的诸位嘉宾观察员,也让屏幕前的观众们抓心挠肝,有着类似围城心态的年轻观众更是大呼“世另我”(世上另一个我)。然而,正是这种让年轻观众有临镜自照错觉的情境展示,让该综艺提供了可贵的“习得感”,素人嘉宾们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真真切切在节目提供的情境中获得了成长,每一次下定决心勇敢的尝试,看似一小步,却会产生涟漪般的正向反馈,这是对所有年轻观众的莫大鼓励。

都市爱情题材剧集《不会恋爱的我们》异曲同工,虚构的人物角色对恋爱无感的初始状态十分写实,譬如默认爱情困难又消耗精力,不如工作带来的成就感那么踏实;生活能力强大,内心世界丰富的人似乎有自己的爱好就足够了,并不需要他人的陪伴;偏重理性思维的人,仿佛把爱情也当作一张表格,迟迟不能决断,反倒忽略了直觉感受到的吸引……然而,上述看似自圆其说的“恐爱族”的想法,会在温暖的陪伴、用心的支持、真诚的信任到来时不攻自破,剧中男女主人公胜在真诚豁达,在磕碰中坦荡相处,不斤斤计较,做爱人之前先放下戒备好好做朋友,这些都为现实中的青年男女提供了极富情感正能量的相处范例。

特色社交空间打造爱情想象

综艺不同于客观写实的纪录片,即使是真人秀,也需要“干预式观察”,但这种干预是通过巧妙的空间安排、社交环节设计来达成的,而不是刻意左右主人公的选择。脱离驳杂的日常生活情境,将人物设置在方便沉淀感情、能促使其直面情感需求的空间和情境里,对于情感类内容产品至关重要。

一方面,上述剧综选择的群像横切面涵盖当下年轻群体多方面的典型特质,人物是非常接地气的。《没谈过恋爱的我》中的男女素人嘉宾,几乎每一个都能让观众想到身边类似的人物。另一方面,创作者为他们设定的异性交往空间又是极特殊的,如美好的自然环境、度假的封闭空间等等。这并非单纯的景观展示,而是巧妙地用视听暗示引导“Z世代”走出家门,在自然的怀抱里暂时脱离网络与虚拟世界的诱惑,进入需要协作和沟通的实体公共空间,勇敢表达自我,与他人建立关系。如此呈现的“爱情想象”与互联网代表的个体原子化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网络有时看似帮助人人相连,实际却助推了闭门隔绝的生活方式,而节目中强调实体空间共处的“爱情培养皿”,凝聚起关于爱情的共识。面对面沟通固然需要成本和门槛,但这种有温度的陪伴是电子虚拟空间无法替代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