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01:二十余年前,施源优秀得发光

顾清俞记忆中的施源,是“闪闪发光”的。

常年穿着白衬衫,鼻梁上还架着一副细边眼镜,瘦瘦高高的,说不出的书卷气。

成绩优异,但又不是书呆子。

能说一口流利又标准的英文,还会俄文、日文。就连钢琴,也是弹得极为顺手。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孩子。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曾外祖是民国时期的政府要员,祖父又是颇有家底的商人。

该有的文化底蕴,该有的经济底气,施源那时候一样也不缺。

这样的环境里养出来的孩子,几乎是同龄人里最出类拔萃的存在。

要命的是,施源不光自身优秀,家世又好,就连待人接物,更是少有的妥帖。

如果非要用什么话来形容,那一定就是光风霁月吧?

这样的男孩子,自然少不了被女孩子暗恋。而当年的顾清俞,就是这样被施源吸引的。

这一吸引,就是放在心尖二十余年。

那时候的顾清俞和施源,彼此都优秀,少男少女又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

彼此都有好感,只不过年纪尚小,爱情就像一颗新破土的种子。他们小心翼翼地在心里放着,护着。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那层朦朦胧胧的窗户纸,俩人不敢戳破,也不忍戳破。

心照不宣地互恋着,大概就是年少时的施源和顾清俞最引以为豪,又最甜蜜的小确幸吧?

但这份青涩的爱情,还没来得及开花,就被中断了。

十二岁的施源,被父母接离了上海。彼时少年人的心里,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即便远走偏远西北,他也走得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视上海,视复旦大学,犹如囊中之物。

当年的施源,真的太优秀了。而且一直被命运眷顾,这份实力,这份底气,让他对未来毫无忧惧。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但他的自信,他的骄傲,随即就被命运狠狠地裹挟。从天上坠落到阴沟里,也不过几年功夫。

施源的十六岁,是绝望的。

奶奶去世,叔叔远去非洲,身为故乡的上海,竟然无一人能接收施源。

但他的十八岁,则更绝望。他的命运,也在这时候急转直下。母亲的几粒安眠药,让他与复旦失之交臂。

从此人生,更是一撸到底。

一个怀揣名校梦想的施源,到最后,竟然就上了中专。这一切,仿佛是命运开的无耻玩笑。

高考的落败,让施源的很多梦想都破碎了,包括他和顾清俞的那颗发芽许久,却一直没等到开花的爱情种子。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施源和施家一直在走下坡路,泥水里打转。而顾清俞,顾家呢,却一直被命运眷顾着。

宽敞的房子有了,存款有了,体面的社会地位也有了。面对这样的顾清俞,施源哪里有勇气、有底气去兑现当初的承诺?

不出现在她面前,不让她发现自己的落魄,让顾清俞心里,惦记的仍旧是从前那个光风霁月的施源。

怕是施源唯一能做,也是唯一想做的事情吧?

02:施源和顾清俞的重逢,就是个错误,也是命运摆布的笑话

施源从没想过,和顾清俞还会有重逢的一天。

命运的蹉跎,生活的压迫,让施源离从前的那个施源越走越远。

放在心里的顾清俞,已经成了他可望不可即的遥远梦想。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而顾清俞呢?

在施源消失匿迹的这二十余年里,她上名牌大学,进知名企业,遇见的人犹如过江之鲫,追她的人更是前仆后继。

可是眼前的人,再怎么优秀,再如何妥帖,和心里的那个人一比,总差那么点意思。

“见过了最优秀的人,往后看谁,大概都是风景”。这种失落,让优秀的顾清俞一直到三十六岁还是单身。

她照着少年施源的样子,找男朋友。

但像有什么用?总归不是施源。

于是这么多年,顾清俞就一直热衷找“白衬衫”男朋友,可谈到一半,又毫无预兆地分手。

尽管她嘴上没说,可心里分明挖了一块位置留给施源。

更甚至,她还奢望就像陈奕迅歌词里说的,施源能突然出现在街角。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少年施源的美好,就这么让顾清俞惦记了二十多年。在岁月的冲击下,不仅毫无褪色,还越发鲜亮。

顾清俞这里是放不下,是“除却巫山不是云”。而施源那里,则是近乎绝望的“认命”。

一个想见,一个躲着不见,谁也没想到,错过了二十多年的俩人,会在那种不堪的场景下重逢。

命运的安排,打得他们措手不及。

顾清俞眼里,满是震惊与不可思议。有疑惑,也有失望,还有点自己都没能察觉到的愤怒。

而施源呢?

他的每个毛孔,每个动作,都在叫嚣着他的狼狈和不安。顾清俞眼里的失望,更是让他恨不得当即遁地。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只有真正懂了施源的狼狈,才能完全体会到他拉黑顾清俞的绝望。

这样的重逢,真的糟透了。

面对二十年后的施源,顾清俞第一反应是“塌房了”。可失望归失望,毕竟是放在心里这么多年的白月光。

哪能说放下,就会放下?

这时候的顾清俞是矛盾的,一边她无法接受现在的施源“不再发光”的事实,一边又无法将心里的施源“剔除”出去。

在挣扎中,她还是向落魄的施源伸出了手。顾清俞的“不嫌弃”,让陷在泥淖里的施源,似乎看到了久违的曙光。

一个不确信、不明朗,就像是为了圆少女时期的爱情梦想。

而另一个满怀欣喜、满怀感恩,更满怀对新生活的期许。就这样两个人,领了结婚证。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这一段婚姻,能幸福吗?

破灭,是不可避免的。

婚后的顾清俞,强迫自己接受不再发光的施源,强迫接受他的落魄和狼狈,又强迫自己接受不怎么体面的施家父母。

她越是这么强迫,就越表现得牵强。

在施源面前,在施家父母面前,顾清俞像是一个拿着剧本演戏的演员。看着完美,却处处透着一丝“假”。

顾清俞再怎么努力,还是无法接受现在的施源,不是吗?

在她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情况下,顾清俞一直试图将眼前的施源,慢慢“改造”成从前的施源。

而施源也在这时候才反应过来,顾清俞喜欢的,惦记的,从来都是以前那个走在人群里会发光的自己。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这种无力感,让施源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为了不让顾清俞“更失望”,他只能最大限度地在顾清俞面前挺直腰板。

婚前财产公正,婚后不向她伸手,这是施源在顾清俞面前,仅存的“体面”。

03:“为五十万偷顾清俞计划书”,施源的这行为,彻底压垮了他们婚姻

在很多人看来,施源在顾清俞面前,表现出来的过分自尊,和他的母亲如出一辙。

但你们有没有发现,施源也只有在顾清俞面前,才会对自尊如此的锱铢必较?

施源为了生活,当导游,忍受游客谩骂。当婚托,忍受良心和道德的双重谴责。

当婚礼司仪,在台上像一个跳梁小丑一样“蹦跶”。当培训课老师,明知史老板给他安排了“假文凭”,却还是选择沉默。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在生活面前,施源的自尊,早已经被现实消磨殆尽了。

他的自尊,在旁人面前,为了收入皆可放弃。但为什么,在顾清俞面前,却要如此较真?

别人逼债都逼到了门前,他却还是咬着牙不向顾清俞伸手。

为什么?

这恐怕有两个原因。

一个在施源看来,顾清俞就是他心里的“精神净土”,是他年少时期的青葱幻想。

他的其他梦想,自尊,在命运的打压下,已经丢得七零八落。顾清俞这里,已经是他最后的坚持。

如果连这个自尊都没了,那过去的施源,过去那些形而上的坚持,都会变成可笑泡影。

而另一个,就是施源心知,顾清俞喜欢的施源是什么样子的。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心居》:顾清俞根本不知道,施源为了这段婚姻,到底有多努力

他无法还原一个过去的施源给他,只能尽可能地让现在的自己,不要让她太失望。

哪怕需要用谎言,哪怕需要做违背良心之事,他都在所不惜。

理解了这一层,再来看施源为了五十万,就去偷顾清俞计划书的这个行为,是不是就有点明白了?

那边催债催得施母心脏病发,这边施源又极力地想挽回婚姻,不想让顾清俞失望。

他会答应顾清俞对家偷计划书,真的一点都不意外。生活已经把他逼到墙角,婚姻也把他逼到墙角。

不论怎么选,都会有损失。

他只能把伤害,降到最少。

让顾清俞对家不要告知顾清俞自己的卑劣行径,已经是施源最卑微的祈求了。

但施源不知道的是,顾清俞家里装了监控,他偷计划书的行为,会在监控里一览无余。

他努力维系的婚姻,要顷刻间瓦解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