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条让父母不再焦虑的教育真相,看完豁然开朗!

你会经常感到有心有力、疲惫不堪吗?

你会因为孩子整晚焦虑到翻来覆去睡不着吗?

你会情绪莫名烦躁,忍不住朝着孩子发火吗?

工作、照顾孩子、做家务......每天总有做不完的事情,疲惫感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我们的生活,这似乎已经成为当代父母的生活常态。

3条让父母不再焦虑的教育真相,看完豁然开朗!

但其实一个人的疲惫感和当下做了多少事情,真的没有直接关系。

如何远离这种低压情绪、走出焦虑区呢?想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生活,父母应该怎么做?

父母看完以下3点,就明白了。

1.快乐是自找的

不快乐也是自找的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秀才一同去参加科举考试,没想到刚上路就遇到了出殡的队伍。

一个秀才觉得很晦气,心里头一直闷闷不乐,结果考试没有发挥好,名落孙山,回来时说到:一看到那棺材就知道没好事了。

而另一个秀才看到棺材却暗自高兴,觉得“棺材”,应该是个好兆头。后面果然,上了考场,他精神爽快,文思泉涌,果然一举成名,升官发财了。

为什么同样一口棺材,给两个人的预示却截然不同呢?

正如18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们不受事物影响,却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

3条让父母不再焦虑的教育真相,看完豁然开朗!

归根结底,棺材只是棺材很普通是物品而已的征兆,它即不能预示倒霉,也不会征兆升官发财。

这两个秀才不是受棺材的影响,而是受他们对棺材看法的影响。

兴智名师苏丹有一次在直播时,问父母自家孩子有些什么优点和缺点。

评论很快纷纷刷了起来,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缺点脱口而出,却难以说出孩子的优点。

想问问在观看的父母们,你认真想一想,谈起孩子时,你说得最多的是优点还是缺点?你的孩子真的没有优点吗?

我想,不是孩子没有优点,而是父母被眼前的这份焦虑遮住了眼睛。

总是喜欢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孩子的叛逆、丈夫的不理解。

但其实,快乐是自找的,不快乐也是自找的。

优秀的父母会做孩子的“粉丝”,然而大多数父母却成为了孩子的“差评师” 。

世间有好多事情,本身并无所谓好坏的,全在于你怎么看。

当我们面临不快乐时,要学会转换心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从而避免自寻烦恼。

2.强扭的瓜

一定不太甜

《纽约时报》曾报道:“在中国的大城市,周六周日,走在街上的孩子如果没有背着小提琴,那他就是在去学钢琴的路上。”

此话虽有些夸张,但却说出了教育的现状: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喜不喜欢,父母总希望孩子学些东西。

父母不是在勉强自己,就是在勉强孩子。但有些事情,真的不是勉强就行的。

孩子不想做一件事情,可能是因为:

1.不会做,缺乏相关的知识,不知道该怎么做;

2.知道怎么做,但是害怕自己做不好,缺乏做事的技巧;

3.单纯的不愿意做,不喜欢或者想做其他事情。

如果父母只从自己的意愿出发,然后“无视”孩子所面临的的困难和需求。

3条让父母不再焦虑的教育真相,看完豁然开朗!

在这种情况下,就像是“强扭的瓜,一定不太甜”的道理一样,孩子硬着头皮不情不愿地做,得到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3.如果不出意外

你的孩子终将平凡

去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表示,奥数不适合大范围的孩子去学习,不建议普通孩子学奥数。

这个观点随后引发了很多父母的“讨伐”,毕竟没有父母会真的愿意承认自家孩子是个普通人。

3条让父母不再焦虑的教育真相,看完豁然开朗!

教育孩子时,你说得最多的是什么?

是“我希望你要好好读书,不然长大没出息”?还是“你应该听我的话,父母不会害你的”?或者是“你看看谁谁谁做的那么好,你怎么不跟着学习一下呢”?

反正话里话外暗含的意思是“你不好好读书,我就不爱你,你以后也过不好你的一生。”一直把孩子放在比较和高期望的环境中。

这些年,教育似乎都难以摆脱“唯分数论”的标签,以至于在不少父母眼里,分数和成绩是唯一的成功指标。

3条让父母不再焦虑的教育真相,看完豁然开朗!

教育这件事,本质上就是给孩子上好一个保险——保障孩子有着良好的教育,而不是“买了彩票,就希望中奖”,养个孩子,就希望ta像马云一样成功。

一直觉得,“普通”不是一个贬义词,学会接受孩子最真实的样子,也是成为优秀父母的必修课。

总结的这3点,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卡点”,希望能给正在焦虑和困惑的你一些新的思考和干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