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痛心,2岁儿童误吃二甲双胍后致严重脑损伤!如何防治?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无论什么药,无论是谁吃的药,都不能让孩子随意拿到。

这几天,一2岁儿童家长带着厚厚一摞病历,在诊室里诉说“孩子误吃二甲双胍导致严重脑损伤”的情景令我痛心不已,难以忘怀,又是一例严重的儿童意外伤害!

在儿科门急诊,经常可见到因误服药物等意外伤害而危及生命孩子被急匆匆的家长和120急救车送来!

儿童意外伤害多见于1-5岁儿童,约90%发生在家中,已经成为5岁以下儿童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近期疫情防控,儿童居家的时间增多,为了保障儿童健康和生命安全,更要提请大家注意防范。

病例简介

这个误吃二甲双胍导致严重脑损伤是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的2岁男孩。

1个多月前,男孩像往常一样在奶奶的卧室睡午觉,家长就留他自己在卧室里。2个小时后,家长再去卧室看孩子时,发现他全身松软、口吐泡沫、面色青灰地躺在地板上,口腔里有大量白色药粉,身旁有一瓶打开的二甲双胍缓释片。

奶奶赶快过来查了查,少了10片,孩子可能1次吃了10片二甲双胍!

发现孩子吃错药后,家里人马上打120急救到XX儿童医院,到了医院发现,孩子的血糖测不出来了,检测结果显示为0,医生说是二甲双胍引起的严重低血糖,低血糖导致了脑损伤。

男孩的姑姑痛心地说:“医生说是发现晚了,治疗晚了,脑损伤严重,很难再恢复正常。原本活蹦乱跳、人见人爱的孩子,在儿童医院治疗了1个多月,现在命是保住了,但啥都不会了,谁都不认识了,也不会说话、不会翻身运动,吃喝拉撒都不知道了。不过,给他喂口稀饭会咽下去。”

小姑姑还说,她们全家也都知道不能让孩子接触药物之类的,家里的药物及农药之类的都藏了起来,放到了孩子看不见、拿不到的地方。谁都没想到这个二甲双胍,很多老年人吃了很多年也没有出现副作用的药物,竟然把孩子毒害得这么严重!

作为儿科医生,我一边听着她的诉说,一边翻看这厚厚的病历资料,心情沉重地说:“二甲双胍是降糖药,尽管没有直接的肝肾脑毒性,但它引起的低血糖可以严重损害身体各个脏器,特别是对儿童的脑损伤,越小的儿童越严重,而且不可逆,10岁以下儿童是不用的。”

二甲双胍这个药,大人1次是1片的量,这个2岁的孩子,1次吃了10片,超大剂量!即便是孩子自己可以吃的药物/食物,超大剂量也会出现危险的。因此,无论什么药,无论是谁吃的药,都不能让孩子自己可以吃到呀!

病例解惑

1

二甲双胍过量可造成严重低血糖

二甲双胍片常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者。10岁以上2型糖尿病儿童可用本品,在严格遵照医生医嘱正确用量的情况下,主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食欲不振、胃肠道不适,在超大剂量食用时,会过度降低机体血糖水平。

2

低血糖对儿童有哪些危害损害?如何早期发现?

低血糖症是儿童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代谢紊乱,反复发作或持续性低血糖可导致儿童不可逆性脑功能损害,进而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严重者智商低下,甚至死亡。

尽管低血糖对儿童危害严重,但婴幼儿和新生儿早期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需要监护人细心观察评估孩子的变化才可被发现。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出生后28天内的新生:血糖水平<2.2mmol/L;

其他年龄段的儿童:空腹血糖浓度<2.8mmol/L;

糖尿病患儿:血糖值<3.9 mmol/L。

低血糖导致脑损伤的程度,取决于低血糖的发生原因、水平及持续时间,急性发生的、持续时间越长、血糖水平越低,脑损伤越重。严重低血糖时,人体大脑的新陈代谢将会像窒息缺氧一样停滞,持续8分钟就可以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性脑损伤。低血糖对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损伤大于成人,临床及时诊断和救治极为重要。

如果发现儿童出现喂养困难、嗜睡、青紫、哭声异常、面色苍白、颤抖、震颤,甚至惊厥等低血糖的临床表现,5分钟之内,应给予口服糖果、糖水或者含糖较多的食物,如果进食困难,立即给予静脉推注或者输注葡萄糖,多数儿童血糖会很快回升,可以避免发生脑损伤等严重后果。

本文中的2岁男孩,2个小时才被发现,已经出现了严重脑损伤,到了医院血糖低到测不出数字,所以,预后将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3

发现孩子误服了药物等有害物品,家长该怎么办?

1.当发现发现孩子误服了药物等有害物品后,家长首先是终止儿童进一步食用,判断下孩子的一般情况,是否神智清醒,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2.催吐、洗胃、导泻、灌肠是处理误服了药物等有害物品的几个序贯措施,但每一步、每一个措施都有适应证和禁忌证。

3.催吐禁忌证

有意识改变、活动性抽搐或有出血倾向的儿童;

误服了有腐蚀性毒物:如酸性或碱性物质;

误服了汽油、煤油等类的化学物质;

误服了快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有严重心脏病的儿童;

6个月以下,吞咽呕吐反射不健全的小婴儿。

4.催吐的方法

排除了禁忌证,催吐越早越好。可采用压舌板或手指刺激患儿咽后壁的直接刺激法。催吐过程中,一定要观察孩子的反应,避免呕吐误吸。

专家简介

徐灵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主任医师、教研室主任,医学博士;上海市医学会及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委员、科学普及分会委员、小儿心血管学组委员,中国科协科学辟谣专家;原创科普图书《儿科常见病解惑》、《儿科急诊急症解惑》,解答大众育儿困惑。荣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二等奖、大众科学奖提名奖、优秀科普作家奖和优秀科普图书奖等多项科普奖,《好大夫在线》2届年度好大夫、“医学界”多年优秀作者。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徐灵敏.儿科常见病解惑[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

[3]徐灵敏.儿科急诊急症解惑[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0.

[4]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5]刘湘云,陈荣华,赵正言.儿童保健学(第4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本文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主任医师 徐灵敏

责任编辑:CiCi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版权申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