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营收增长122%,蔚来却压力山大

营收增长122%,蔚来却压力山大

作者丨梅旭康

编辑丨郝秋慧

核心观点

作为造车新势力的排头兵,蔚来在经历了汽车月度销量被小鹏、理想反超,以及迟来许久的赴港上市之后,交出了其2021年的答卷。

蔚来2021全年营收361.4亿元,同比增长122.3%,尽管营收和毛利都在上升,但40.2亿元的净亏损依然如芒在背。

持续亏损、对赌协议日期的临近、换电站无法避免的长期投入等,均是蔚来无法忽略的压力,蔚来必须警钟长鸣。

时间进入2022年,造车新势力之间的竞争进入了新阶段。

2022年3月10日,继美国上市4年后,蔚来又正式登陆港交所。

蔚小理三巨头齐聚港股,再次开启新一轮的角逐。只是此时三者之间的关系,悄然之间,发生改变。

01净亏损40.2亿元,烧钱大战何时休?

3月25日,蔚来发布其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收益。

2021年,蔚来四季度营收99亿元,同比增长49.1%;全年营收361.4亿元,同比增长122.3%;净亏损40.2亿元,同比收窄24.3%。

营收增长122%,蔚来却压力山大

在毛利方面,2021年四季度蔚来整车毛利率达到20.9%。2021全年,蔚来整车毛利率达到20.1%,蔚来方面表示主要受益于单车销售收入的提升以及75度三元铁锂电池包带来的成本优化。

尽管营收和毛利都在上升,但40.2亿元的净亏损依然如芒在背。

这并非蔚来一家的痛处,根据此前理想发布的2021年财报数据,2021年,理想汽车净亏损3.2亿元,同比增加111.9%,理想方面表示净亏损的增加主要由于飞速扩张导致的成本和费用上涨,以及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支出增加。

但值得关注的是,在2021年第四季度,理想实现了盈利,似乎转正在即。蔚来的毛利率从2020年Q2开始转正,2021年Q4毛利率提升至20.9%,不过距离其净利润扭亏为盈还有一段距离。

导致蔚来、理想等新势力车企亏损的部分原因,来自于研发费用的提升。

蔚来2021年研发支出45.9亿元,同比增长84.6%;2021年的理想汽车的研发费用为32.9亿元,同比增加198.8%;尽管小鹏还未发布2021年财报数据,在去年二季度的财报会议上,小鹏明确2021年的研发支出将进一步加大,全年将达到40亿人民币的规模。

目前来看,蔚来研发支出依然位居蔚小理3家之首。

烧钱大战仍在继续,与合肥政府的对赌协议,也成为蔚来不可逃避的一道难关。

2019年,蔚来公司股价持续走低,甚至一度跌至近1美元的“退市红线”。蔚来陷入“至暗时刻”,李斌也成了“2019年最惨的人”。

此时,在李斌四处寻求融资时,合肥政府带着70亿元资金“雪中送炭”,将悬崖边的蔚来拉了回来。如今,蔚来现金储备554亿元,此次蔚来选择介绍上市的方式,即不发行新股、不募集资金,蔚来也不差钱。

但彼时合肥政府的这笔钱并不是好拿的。

根据蔚来与合肥政府签订的对赌协议,2020年蔚来要实现营收148亿元并上市3款车型;2024年营收1200亿元,上市6-8款车型;2020年至2025年总营收4200亿元,总税收达78亿元;以及在2025年前于科创板上市。

2020年和2021年,蔚来实现营收524亿元,距离4200亿元还存在3676亿元的差距,根据蔚来现有的营销数据表现,要想在2025年实现这一目标,殊为不易。

归根到底,汽车销量才是支撑蔚来实现目标的关键所在。

02二线新势力追赶,蔚来新车压力重重

2021年,蔚来全年交付新车91429台,同比增长109.1%,乍看之下,成绩尚可。但与其他新势力比较,难以凸显优势。

营收增长122%,蔚来却压力山大

小鹏在2021年全年销量达98155辆,同比大增263%,一举超过蔚来,成为造车新势力销量冠军。理想全年交付90491辆,同比增长177.4%,凭借单车销量,已逼近十万大关。

销量表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蔚小理三家格局的变化。

与此同时,二线造车新势力步步紧逼。

2021年,哪吒汽车销量达69674辆,同比增长362%;威马汽车全年累计交付量为44157辆,接近过去三年总和,同比增长96.3%,其中第四季度累计交付达15114辆;2021年零跑累计交付4.3万辆,较2020年的8000余辆大幅增长443%。

进入2022年,蔚来1月份和2月份分别交付了9652辆和6131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10%,并预计在2022年第一季度总共交付2.5万至2.6万辆汽车。

尽管蔚来销量在同比增长,但连续两个月都被哪吒超越,后方二线造车新势力追赶态势,更加明晰。

营收增长122%,蔚来却压力山大

常被市场调侃的是,蔚来在2020至2021年近两年时间内未发布一款新车,其旧款车型销售已显疲态。

蔚来此次香港上市的股票代码“9866”,分别代表蔚来的四款产品EP9、ES8、ES6、EC6。

相比于其他造车新势力,蔚来拥有比较完整的产品线,但问题在于这些车型已经是“老产品”。

虽然理想也只靠理想ONE一款车型打天下,但毕竟蔚来没有理想ONE这样能独木支撑企业的产品。

或许,蔚来也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加大了对新车的研发。

在2021年12月18日的NIO Day上,蔚来发布了其中型智能电动轿跑ET5,预计在今年9月开启交付。

2022年3月28日,蔚来第二代技术平台NT2的首款车型ET7将开启交付。

财报会议上,李斌表示,2022年,蔚来计划交付基于NT2的三款全新车型。ET7是第一款,目前量产进展顺利,并将在近期发布基于NT2的首款SUV车型ES7,定位于中大型高端五座SUV市场,计划于今年的三季度开启交付。

亿欧汽车认为,ET7、ET5的具体表现要等到其交付之后才能看出,蔚来也亟需一款爆款产品,来巩固和增强其市场地位,蔚来新车面临的市场压力属实不小。

当然,蔚来在中国高端电动车市场话语权依然颇重,据蔚来方面数据,2021年,在上海的35万人民币以上所有燃油和电动SUV中,蔚来的市场份额达到23%,整体销量排名第一。

03失落的两年,蔚来干什么去了

虽然蔚来此前较长时间没有发布新车,但这两年,蔚来并非空度。

其一方面是着力打造其用户生态,一方面是加速销售以及补能网络的构建。

随着造车新势力的兴起,传统销售模式被改变,汽车品牌跨界拓展的边界也在不断被打破。NIO Life,这家蔚来的“小超市”逐步成为蔚来车主的生活部分,也开始影响非蔚来车主群体。

根据NIO Life2021年度报告,NIO Life2021年研发了594件新品,四年的时间累计开发1400件新品,累计销量超过500万件。

亿欧汽车认为,NIO Life主要定位于城市精英群体,目的是引导城市精英的生活方式,建立高端用户群体的活跃社群,围绕蔚来自身品牌形象去构建用户生态。

与此同时,在整体汽车市场从哑铃型转为纺锤形之时,中低端市场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

面对更加庞大的中低端用户群体,蔚来也开始下探,财报会议中,李斌表示,面向大众市场的新品牌的业务工作进展顺利,核心团队搭建完成,明确了战略方向和发展计划,首批产品已经进入到关键的研发阶段。

此外,在智能手机产业“内卷”严重,市场趋向饱和的情况下,小米、华为等手机企业纷纷寄希望于在汽车产业来寻求第二增长曲线,蔚来却反向操作,准备逆向冲击手机市场。

2月下旬,有消息透露,蔚来正悄悄为进军手机行业发力。原美图手机总裁尹水军已经加盟,牵头负责蔚来的手机业务。

这并非蔚来一时兴起,亿欧汽车了解到,蔚来手机项目启动可能已有一年多时间。

随着汽车智能化技术的逐步发展,汽车开始成为“第三移动空间”,用户与汽车的交互时间逐渐延长,智能汽车成为用户智能生活的主要载体之一,智能手机虽不会被取代,但智能汽车必然成为用户娱乐与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车机也将与手机进一步融合。

此时蔚来布局手机业务,基于手机行业庞大的用户群体,将在构建用户生态,打造个性化用户体验方面给予蔚来极大的助益。

但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并非蔚来一时就能完成构建,且手机领域的竞争压力,不会逊色于汽车行业。

至于在销售网络方面的构建方面,据蔚来财报数据,蔚来现有46个蔚来中心和341个蔚来空间,覆盖全球155个城市,在中国146个城市,拥有60家蔚来服务中心和179家授权服务中心。

蔚来方面也表示,2022年,蔚来计划全年新增不少于100个销售网点,新增超过50家蔚来服务中心和授权服务中心。

蔚来另一大重点布局的板块,是其以换电站为主的补能网络。

蔚来数据显示,目前其已建成866座换电站,覆盖中国190个城市,完成了超过760万次换电,在全国累计部署超过711座超充站和3786根目的地充电桩。

在2022年,根据蔚来规划,其将新增部署30条Power Up Plan目的地加电路线,在中国市场累计建成超过1300座换电站、6000根超充桩、1万根目的地充电桩。

充电为主、换电为辅的补能生态依然是主流,蔚来换电网络的构建,还需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的投入,才能看到规模化效益。

亿欧汽车认为,无论是NIO Life、手机业务,还是换电站,其发力期还未到来,当下,蔚来应该更聚焦于产品质量与关键智能技术的提升。

财报会议中,李斌说道:“未来几年,我们会持续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全栈自动驾驶技术、动力电池相关的关键领域。”

04结语

当蔚来汽车月度销量被小鹏超过之时,或许已为蔚来敲响警钟。虽然2021年财报数据显示似乎是稳中向好,但蔚来必须警钟长鸣。

持续亏损、对赌协议日期的临近、换电站无法避免的长期投入等,均是蔚来无法忽略的压力。

李斌说道:“2021年是蔚来开始重新积蓄能量的一年,我们为下一阶段的发展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

2022年,市场将迎来蔚来的多款新车型,蔚来能否逆转销量趋势,在此一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