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心灵满足与发展危机:论虚拟世界的文学体验

在《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中,虚拟世界指“由网络构成的非真实的世界”1。纵观各领域论文,无论学者从何角度进行定义,虚拟世界的存在都与网络密切相关,因而虚拟世界的文学就是诞生、传播于网络的文学——网络文学。在本文中,虚拟世界的文学体验既指网络文学自身的经历变化,又指其所带来的阅读体验。

从虚拟世界的视角来审视网络文学,会发现诞生于虚拟的网络文学又以文字架构了虚拟世界。虽然文学本身就带有虚构色彩,然而网络文学无疑把文学的虚构限度提升到新的高度,从穿越架空到游戏打怪,其中的虚拟世界层出不穷,使读者获得异于日常的心灵经验,从而占据了优于传统文学的市场。然而这意味着它将一帆风顺地发展吗?

猎奇与爽感:

网络虚拟文学世界的共通阅读体验

人类自孩童时期便痴迷于的童话故事,尤其是结局美好的作品。虽然部分儿童文学的创作目的是以虚拟讲述现实道理,但是异域世界幻想的启蒙自此展开。与孩童爱好王子公主的爱情故事的逻辑相似,读者对于网络文学的热忱既与内心某种取向的孜孜探求相关,也体现了对于异域世界探索的好奇。

在万维网的虚拟平台上,现实社会的诸多限制不复存在,网络作家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以笔触与主流文化进行斗争。基于历史与现实,网络文学对于过去、现在与未来世界进行了不同的架构,却同样满足了猎奇与爽感两种心理:情节顺利、结局圆满的作品显然填补了读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不甘,使他们能够在差异的世界中发现美好、重拾希望;而那些结局充满缺憾、甚至带有毁灭性预见的小说,实际上也满足了人类内心带有灰暗色彩的追求。此外,部分文学小说则是完全建立了一个超脱于现实的虚拟世界,重构保障社会基本运行的秩序,其中包括仙侠、游戏等常规异次元小说,也涵盖部分完全超越认知的科幻文学,尽管它们的内核仍然难脱现实逻辑。但是这种类似于“元宇宙”的虚拟场域无疑能够使人性获得更加充分的解放,读者在亦真亦幻当中冲破现实的规约。总而言之,它们都是在打破现有秩序的基础上,引发读者对于异域世界的好奇,并以较为单一的走向营造出丝滑阅读体验,填补了读者在现实中的缺憾与不甘,其创作的最初目的也在于此。

以上的网络文学体现为文本内容的虚构,其生成多依赖作者的主观意识,但是还有一类作品完全需要依靠发达的网络技术与读者的参与——超文本小说。超文本小说是由文字、图片、影音片段及多路径进入的结构组成的电子文本,改变了小说以往的生成与叙事逻辑,乔伊斯的《下午,一个故事》、莫尔斯洛普的《维克多花园》等作品都是超文本小说的代表。作者借助网络在这部分文本内部提供诸多超文本链接点,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任意选择,而每一个链接都指向不同的情节与结局,选择过程意味着好奇心理的激发。读者在阅读中可以获得冒险般的经历,如果他们对于自己的选择不满意,可以从头再来。这种超文本小说使读者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文本生成的过程中,超越了以往无限阐释小说的维度(“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读者在阐释中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主体得以跳出现实世界中的等级与束缚,得到补偿缺憾的满足。

然而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猎奇与快感的背后体验是思想简化的危机。读者透过网络文学可能仅仅看到社会光鲜亮丽的图景,而其背后黑暗污秽的时刻则被遮蔽,他们也许会长期白日做梦,也许会在现实与虚拟巨大的反差下失去努力生活的意志。而快感的侵袭又会进一步加深读者对于刺激的追求,失去正常的阅读感知与独立的思考,不仅无法品鉴经典文学作品,也无益于日常问题的解决。最后,偏向同质化的网络文学会在无形当中湮没读者的差异性,赋予他们相似的趣味与取向。

从体验透视发展

两类网络虚拟文本的确增强了文学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凭借其对于读者心理的填充找到了合理的存在方式,因此读者的需求与偏好势必会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部分作品貌似与读者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也与现实世界构成了互补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文学将经久不衰地在文学乃至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当下,大多数网络作品都在有意无意地迎合读者感官体验,这可能造成危及其自身发展的后果。

如果网络文学一味迎合读者的需求,便会忽略实际情况与现实逻辑,丧失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细节,循着快感与猎奇径直走向构建乌托邦的幻象。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强阅读参与感的网络文学,却如此与现实生活丧失了关联,无法针对现实提出问题或解决方法。而这部分文学作品势必会凭借其“优点”风靡一时,难免引起传统文学的模仿,导致文学主流失去在现实参照下进步的机会。

此外,多以电子形式呈现的网络文本会在无形之间加快读者的阅读速度,使他们无视作者在文本中的精巧构思,一味追求“爽感”,进一步导致文本意义的流失。网络作家自然会在这一方面投入更少的心力,导致作品质量的下降。

网络文学创作在这种以感官体验为导向的环境之下,极易被视听效果更加鲜明的实体所取代,如影视剧、游戏等,写作也将演变为多余的产物。超文本小说此类形式新颖的小说很可能演化为游戏的一种,文学与游戏等其他互动类型的“产品”界限将会模糊。

进一步思考,当下的网络文学的虚拟构造仍然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发挥着与传统文学类似的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功能。同时,网络文学也在记录一个时代的精神记忆,反映了人类的某种精神探求。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超脱于现实存在的“元宇宙”诞生。“元宇宙”指的是人造的虚拟三维空间,是互联网技术的某种延伸,人类可以通过穿戴VR设备进入这一超现实领域并进行相关活动2。在这一维度上,虚拟世界的文学体验可定义为在“元宇宙”中的阅读观感,它超越了通常的现实视角,是在全新世界中的难以想象的另类阅读。当人类在未来某天脱离现实进入到“元宇宙”中时,网络文学便不是建立在现实中的虚拟,而是建立在虚拟中的虚拟。在双重虚拟的限定之下,网络文学乃至所有类型文学的“满足”与“保存”功能可能被其他更加直观而当今难以想象的方式所取代,丧失其立足的基点。

现实中网络文学的存在尚存在风险,虚拟世界中网络文学更容易受到撼动,发展的过程可谓危机四伏。但是自我吞噬的灾难并不一定必然发生,也存在顺利圆满的可能走向。

读者对于网络文学所建构的虚拟世界的欣赏是一种自然选择,是对于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逃避。因此,网络文学的发展很难依靠读者取向的转变,而应从作者的创作入手。作者不能以单纯满足读者的虚拟体验为旨归,需要彰显其与众不同的价值与意义,突出其相较于其他类型文学的优越性,如更加广阔的幻想空间。其次,作者们应当坚守底线,杜绝完全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进行重复无益的小说创作,丧失作家基本的担当。只有如此,网络文学才能找到更加合理的存在意义,与社会、读者构成正常的互动关系,在异域世界中探索无限可能。

注释:

1刘海润、亢世勇: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第二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第385页。

2蒋建国:元宇宙:同质化体验与文化幻象,阅江学刊,2022年,第1期,第59-63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微信编辑:吕漪萌

二审:丛子钰

三审:任晶晶

为你推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