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德国专家建议亲子共读至少到10岁,谁说上小学后就不需要了?

文 | 悠悠妈

公众号| 悠悠妈德国育儿

1.

前段时间我在解读德国儿童文学大师米切尔·恩德的绘本时,经常收到留言说:“孩子已经上小学了,本来不打算给TA买绘本了的”。

德国专家建议亲子共读至少到10岁,谁说上小学后就不需要了?

从大家的留言中,我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认知误区,即上小学的孩子不需要读绘本了。

那小学生读什么呢?可能有人会说,小学生已经开始认字了,可以自己读桥梁书或者章节书了。

没错,桥梁书和章节书是很好的小学生读物,但是它们和绘本并不矛盾。就像英文书籍中的分级读物与绘本不矛盾一样,两者的并存是服务于不同的教育目的的。

有一类桥梁书和初级章节书是为了让孩子从亲子阅读过渡到自主阅读,所以这类书的内容和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面来说,就会相对简单浅显。

其主要目的是练习自主阅读,而不是通过复杂的故事收获内容与思考的深度,比如《神奇树屋》故事系列和《神奇校车》桥梁书系列,内容和语言就都很简单。

也有一类绘本,内容和主题都更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因为其深度可能暂时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做成绘本的形式,是为了便于孩子接受,也让亲子共读变得更加有趣不枯燥。

比如《战争与和平》、《人山》、《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以及米切尔·恩德的经典绘本,都是非常适合家长与小学生一起阅读并且展开讨论的有思想性的绘本。

德国专家建议亲子共读至少到10岁,谁说上小学后就不需要了?

还有《神奇校车》图画书系列,难度就明显比桥梁书大多了!反而是图画书系列更适合家长和小学生一起共读。

所以,大家不要被书的名字和形式骗了,桥梁书/初级章节书的内容并非就一定比图画书/绘本更难。

也不存在“小学前读绘本,小学后只需要读桥梁书/章节书就够了”这样的刻板印象,而应该想清楚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书的实质内容到底适合多大的孩子!

2.

德国小学的老师和阅读专家一致建议,亲子共读至少应持续到10岁。

德国专家建议亲子共读至少到10岁,谁说上小学后就不需要了?

在悠悠的小学里,她的班主任经常会在孩子们吃早餐的时候,给他们讲故事,而且经常是讲绘本哦!因为早餐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绘本故事的长度刚刚好。

中午吃午饭的时候,托管老师也会给他们讲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为什么德国专家要建议亲子共读至少到10岁呢?我来给大家捋一捋:

第一阶段:

学龄前阅读是为了熏陶语言,建立图像与文字的联系,从书中吸收知识,培养性格,这时候亲子共读是最合适的。

《神奇校车》桥梁书是我买的这个系列的第一套,就因为它内容和语言都简单,非常适合当成绘本与四五岁的悠悠共读。我才不管它叫“桥梁书”这个名字呢!

英语的分级读物,因为难度合适,句子简短,也是被我用来当绘本给悠悠做启蒙的。

第二阶段:

阅读是为了学习语言,学习认字和自主阅读,那么内容和语言都相对简单的分级读物、桥梁书和初级章节书就非常适合学龄前至小学的孩子,边读边学认字(或练自然拼读)。

第三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你可能意识到孩子能认字,能读一些简单的桥梁书了。

但是这些孩子自己能读的书,内容主题和语言都比较简单,它们可以满足识字的目的,却不能满足知识性和思想性的需求。

在10岁之前,孩子的识字量满足不了TA对知识增长的需求,以及对思考的探索。光把孩子扔给一堆书让TA自己读是不够的。

此阶段还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一起共读一些难度更大的书,可以是绘本,也可以是章节书、科普书,形式不限。重要的是,从知识性和思想性上给予孩子源源不断的引导和启迪。

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较长,2、3阶段是从learn to read(学习阅读)到read to learn(通过阅读自学)的过渡阶段,需要家长的耐心陪伴。这也是为什么德国老师和阅读专家都建议亲子共读至少应持续到10岁。

第四阶段:

10岁以后,当孩子的识字量已经达到可以阅读几百页的章节书、科普书和文学作品,当TA可以真正实现read to learn时,家长就可以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从书中汲取知识和思想了。

3.

教育者们意识到,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仍然应该采用幼儿园式的教育方式,而成人与孩子的共读绝对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大家不妨想一想,孩子上小学后,每天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已经很少了。很多父母更是不再陪孩子玩游戏,所谓的陪玩变成了陪写作业、陪练琴、陪练跳绳,要么就是带孩子出去玩。

这种情况下,亲子共读显得尤为珍贵,是与孩子交流讨论、拉进距离、保持联结的黄金时间!

父母与小学生亲子共读,在书籍上可选择知识性和思想性有一定挑战的种类,比如米切尔·恩德、林格伦、保罗·马尔等的儿童文学经典,两三百页的书也没关系,每天讲十几页就行。

也可以偶尔让孩子挑选一些小时候读过的绘本再读一读。

这么做有几个好处:

一,在小学生学习写作文时,往往刚开始只能写很简单的故事,而难度大的章节书故事非常长,对孩子的借鉴作用有限。

反而是小时候读过的那些简短的绘本故事,更有助于孩子学习和模仿写入门小故事。

也就是说,小时候看绘本,更关注故事和图画内容本身。读小学后,可以在和孩子共读老绘本时,引导孩子关注故事结构(开头、转折、结尾)和写作手法,把绘本当成学写作文的素材。

二,有的绘本故事不同年龄能读出不同的理解。随着孩子阅历的增加,这些绘本也值得再拿出来反复读,相信孩子会有不同的感悟。

前段时间我收到一箱以前借给朋友的绘本,都是悠悠三四岁读过的绘本。悠悠打开箱子,看到这一箱几年没见过的老绘本,非要拉着我全部再跟她讲一遍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孩子其实是很喜欢读自己以前的老绘本的,一方面回忆了小时候的感觉;另一方面又能温故而知新。

三,小时候的绘本因为字数少,内容简单,也可当做学习自主阅读的材料。

总之,同一本书不同年龄有不同读法!桥梁书在低龄时可以当成绘本来共读,绘本也可以在学龄阶段当成桥梁书来自主阅读!这一切只取决于孩子当下的认知发展需求,而与书的形式无关。

孩子自己读与亲子共读也不矛盾!两者都要进行!

我现在大概一周有三天时间让悠悠自己阅读,有两天时间是我给她讲,一天讲故事,另一天讲非虚构的科普书。对于一两百页、难度太大的德语书,悠悠想看又不想自己读,马克思也会读给悠悠听。

我十分珍惜在小学阶段与悠悠亲子共读的时间,我知道这样依偎在一起享受共读的时间不多了,过一天少一天。

所以,在孩子青春期到来、嫌弃亲子共读太幼稚之前,我还是努力通过共读来陪伴和引导她吧!

悠悠妈于德国2022年3月25日

作者:悠悠妈,在荷兰留学遇见爱情,在沙特读研感受异域风情,在爱尔兰工作一人扛过孕期,在德国养育两枚混血女娃,姐姐“悠悠”7岁,妹妹“然然”10个月,爸爸马克思是外表爷们、内心细腻的德国社会学家。分享中西合璧家庭的有趣人生和文化碰撞,深度洞察德国教育。代表作《跟着德国妈妈学育儿》。

德国专家建议亲子共读至少到10岁,谁说上小学后就不需要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