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乡村教育者手记|宋玉婷: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变”成孩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乡村教育者手记”,为乡村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助力乡村教育先行区建设。

以下是沂源县第四实验幼儿园教师宋玉婷的教育手记: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转眼间,踏上幼儿教师这个岗位已经半年多了,回首这几个月的生活,我见证了孩子们从刚入园时哭哭啼啼到现在能自己吃饭穿衣,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紧张拘束到现在能自信地和小伙伴们说说演演;我也跟随孩子们从刚入职时紧张焦虑到后来得心应手,这期间的成长让我感觉向优秀教师靠近了一大步。

乡村教育者手记|宋玉婷: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变”成孩子

成长初体验

去年9月,刚走出校门的我幸运地通过招考进入沂源县第四实验幼儿园,成为一名新教师。

适逢幼儿园刚开园,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面对刚入园需要适应的小班孩子,同时还要兼顾新园的各项工作,和学生时代截然不同的忙碌生活让我变得紧张、焦虑,浮躁的内心让我很难静下心来观察和了解孩子。

在园长老师们的指导下,当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状态并不适宜,我开始通过学习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在这期间,让我发生巨大改变的是一次集体教研——以纪实电影《小人国》为主题的交流研讨。在电影中我从第三视角看到了最真实的孩子们,最开始看到的是有点内向又很执着的晨晨,一直耐心地等待着她的伙伴南德。

面对这样的晨晨,老师并没有强行带她进屋,而是选择尊重她的意愿并给予帮助,在天冷的时候给她加条围巾,在没有工作时陪伴她一起等待。后来要搬新园了,老师提前告知他们,让晨晨和南德有心理准备并且耐心争取他们两个人的同意。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老师平等对待孩子并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们也都亲切地称呼她“大李老师”。反思自己,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能更好地管理班级,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忽略了儿童的主体地位。

乡村教育者手记|宋玉婷: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变”成孩子

成长,从看见孩子开始

在这次教研之后,我开始转变自己,我尝试蹲下来和孩子们交流,当我蹲下来的这一刻,我和孩子们看到的是同一个世界。我坚持每天记日记,及时进行工作反思。春季开学前,面对即将到来的孩子们,我不仅没有紧张反而十分期待,期待看到很久不见的他们,也期待看到崭新的自己。

有一天,我看到禹禹贴着馨馨的脸把她压在桌子上,馨馨脸上还有禹禹的口水。我问禹禹:“为什么要贴着馨馨的脸压着她?”他笑着说道:“因为我喜欢馨馨呀!”我说:“你喜欢她可以和她握握手或者抱一抱她,但是刚才那样会让馨馨不舒服的。”他点点头,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当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不仅让我看到了孩子的世界,还让我和孩子的距离更近了。

许久未入园的清清,因为“想妈妈”而抱着我大哭,眼泪鼻涕抹了我一身,我一边抱着他一边笑着说:“要是再哭,你就要给老师洗衣服啦,你看看衣服都被你的眼泪鼻涕弄脏了。”我刚说完,他马上停止了哭泣,看着我的裙子,用肉肉的小手摸摸脏的地方,试图把污渍擦掉。旁边的妞妞听见我说的话就对我说:“老师我给你洗,用洗衣机洗。”听着她用不清楚的发音重复着这两句话,周围其他小朋友也随着说“老师,我也给你洗”,那份温暖和感动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幼儿教师的幸福。

我知道,在这个时候,我已经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乡村教育者手记|宋玉婷: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变”成孩子

成长,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

突如其来的“倒春寒”疫情,让我与孩子们短暂分开。

在这段时间,我根据孩子的家庭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孩子们见面。在和博然小朋友开视频时,博然妈妈告诉我,博然在家里一直念叨着“想小婷老师了,小婷,小婷……”

“小婷”是幼儿园同事们对我的称呼,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也叫我“小婷”了,就像《小人国》里孩子们亲切称呼李老师“大李”一样。我知道,孩子们已经把我当做好朋友“小婷”而不是“宋老师”。

在之前,我常常站在成人的角度和孩子沟通相处,结果总是不尽人意,不但无法理解小朋友们的真实想法,而且会增加我们的距离感。反观当下,我用朋友的身份和她们相处,用鼓励和支持的态度与孩子互动,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也大大提高了保教质量。因为如此,我也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我认识到老师不光要带着发现的眼睛,还要带上发现的耳朵,用心“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变成孩子,当老师变成孩子再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不仅仅是两颗心在靠近,而是两个灵魂的碰撞。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只有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尊重孩子是教育的开始,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我都要带着积极地心态走进他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