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论牺牲》:一部追溯暴力与文明源头的西方文化小史

《论牺牲》:一部追溯暴力与文明源头的西方文化小史

当代西方文化批评领袖人物伊格尔顿晚年跨领域综合性代表作之一。继《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文化与上帝之死》后,伊格尔顿贯通文学评论、政治哲学批判、神学研究的集成之作。

深入西方文明的内在肌理,重绘牺牲观念的思想地图。

本书处理爱、死亡、受难、悲剧、牺牲、罪恶、殉道、宽恕等问题。伊格尔顿在与《圣经》诸篇章的阐释和对读中,在与德里达、本雅明、拉康、齐泽克、阿甘本、阿多诺等人的思想交锋中,展开自己的论述。他回溯了古代的牺牲,如何与国族和部落的起源时刻相互重叠,大部分文明往往自野蛮中浮现。随着时代变迁,牺牲又如何从仪式性的屠杀转换为一种道德行为。他继而探讨了围绕牺牲议题之下的诸多子命题“悲剧”“殉道”“礼物馈赠”“替罪羊”,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伊格尔顿对“替罪羊”的探讨。伊格尔顿认为,“替罪羊”并不能被单纯地视为受害者,这一形象其实具备更为激进的意义,也即不为权威的恐吓而屈服,也不为了他人牺牲自己,毫无疑问,这就是一个新的主体诞生的条件。这样的生命存在能够成为新的政治秩序建立的契机。

《论牺牲》前言

文 | 伊格尔顿

这本书中的诸章节都隶属于一个更为宏大的研究计划,这一计划所涉的一系列想法可以被视为我后期作品的核心:死亡、悲剧、牺牲、剥削,诸如此类。可能有些读者会觉得这些概念太过阴暗了,对此我要补充一点,那就是在这一研究中我也在积极地处理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革新、转变和革命,我并没有忽视这一面,而它们与那些阴暗面形影不离。

和我最近其他的一些著作差不多,政治左翼对这本书所思考的东西兴趣寥寥,确切地说,后现代人士也不以为意。爱、死亡、受难、牺牲、罪恶、殉道、宽恕等等,在当今的文化或者政治理论家那里毫不时髦。这些东西通常只有神学家才会关注,而我本人也不像一般的左翼人士那样对神学持一种蔑视态度,这是因为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的某些转折时刻,我偶然地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些领悟。无论如何,我已经足够确信在关于犹太教和基督教脉络的世俗看法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严重的偏见或者极端的无知,对于这些人来说,社会主义不过就是一个关于古拉格集中营的问题,或者女性主义不过是女性将她们天生的谦卑和端庄抛到九霄云外的后果罢了。因此这本书更为批判性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这些态度是多么的可悲和滑稽,当然这种揭露很大程度上是隐含的。一说到神学,即使是最敏锐的世俗思想家,也要冒着陷入陈词滥调的泥潭和可笑的误解之中的风险。

事实上,像我这样的受惠于马克思主义遗产的人竟然对神学更感兴趣,就像自由党或社会民主党人士对司汤达和福楼拜感兴趣,这确实是再奇怪不过的事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历史变革的理论与实践,而非关于某种人类存在的洞见,因此它也无意对诸如死亡、苦难抑或是宽恕、悲剧性崩溃,又或者虚无主义的本性提供什么引人注目的论说。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更倾向于去求助陀思妥耶夫斯基、圣保罗、莎士比亚和塞巴尔德。

《论牺牲》:一部追溯暴力与文明源头的西方文化小史

我非常感谢我的文字编辑夏洛特 · 查普曼(Charlotte Chapman),她的工作非常高效而细致。在这一点上,她与我在耶鲁的前任文字编辑,博学多识的珍妮 · 罗伯茨(Jenny Roberts)具有同样高的水准。我也要由衷感谢蒂莫西 · 拉德克利夫教区牧师(Timothy Radcliffe OP),他细致地研读了本书,并且给了我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评论。我还要感谢萨姆 · 邓尼特(Sam Dunnett),他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出色的研究助理。

《论牺牲》:一部追溯暴力与文明源头的西方文化小史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

英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曾长期任教于牛津大学,现为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英国文学杰出教授。1960年代至今,已出版著作数十种,涉及文学理论、后现代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和宗教等领域。代表作有《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之后》《英国现代长篇小说导论》《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等。

《论牺牲》:一部追溯暴力与文明源头的西方文化小史
《论牺牲》:一部追溯暴力与文明源头的西方文化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