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犧牲》:一部追溯暴力與文明源頭的西方文化小史

《論犧牲》:一部追溯暴力與文明源頭的西方文化小史

當代西方文化批評領袖人物伊格爾頓晚年跨領域綜合性代表作之一。繼《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文化與上帝之死》後,伊格爾頓貫通文學評論、政治哲學批判、神學研究的內建之作。

深入西方文明的内在肌理,重繪犧牲觀念的思想地圖。

本書處理愛、死亡、受難、悲劇、犧牲、罪惡、殉道、寬恕等問題。伊格爾頓在與《聖經》諸篇章的闡釋和對讀中,在與德裡達、本雅明、拉康、齊澤克、阿甘本、阿多諾等人的思想交鋒中,展開自己的論述。他回溯了古代的犧牲,如何與國族和部落的起源時刻互相重疊,大部分文明往往自野蠻中浮現。随着時代變遷,犧牲又如何從儀式性的屠殺轉換為一種道德行為。他繼而探讨了圍繞犧牲議題之下的諸多子命題“悲劇”“殉道”“禮物饋贈”“替罪羊”,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伊格爾頓對“替罪羊”的探讨。伊格爾頓認為,“替罪羊”并不能被單純地視為受害者,這一形象其實具備更為激進的意義,也即不為權威的恐吓而屈服,也不為了他人犧牲自己,毫無疑問,這就是一個新的主體誕生的條件。這樣的生命存在能夠成為新的政治秩序建立的契機。

《論犧牲》前言

文 | 伊格爾頓

這本書中的諸章節都隸屬于一個更為宏大的研究計劃,這一計劃所涉的一系列想法可以被視為我後期作品的核心:死亡、悲劇、犧牲、剝削,諸如此類。可能有些讀者會覺得這些概念太過陰暗了,對此我要補充一點,那就是在這一研究中我也在積極地處理其他的一些問題,比如革新、轉變和革命,我并沒有忽視這一面,而它們與那些陰暗面形影不離。

和我最近其他的一些著作差不多,政治左翼對這本書所思考的東西興趣寥寥,确切地說,後現代人士也不以為意。愛、死亡、受難、犧牲、罪惡、殉道、寬恕等等,在當今的文化或者政治理論家那裡毫不時髦。這些東西通常隻有神學家才會關注,而我本人也不像一般的左翼人士那樣對神學持一種蔑視态度,這是因為在我的成長曆程中的某些轉折時刻,我偶然地對這些問題有了一些領悟。無論如何,我已經足夠确信在關于猶太教和基督教脈絡的世俗看法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嚴重的偏見或者極端的無知,對于這些人來說,社會主義不過就是一個關于古拉格集中營的問題,或者女性主義不過是女性将她們天生的謙卑和端莊抛到九霄雲外的後果罷了。是以這本書更為批判性的目的,就是要揭露這些态度是多麼的可悲和滑稽,當然這種揭露很大程度上是隐含的。一說到神學,即使是最敏銳的世俗思想家,也要冒着陷入陳詞濫調的泥潭和可笑的誤解之中的風險。

事實上,像我這樣的受惠于馬克思主義遺産的人竟然對神學更感興趣,就像自由黨或社會民主黨人士對司湯達和福樓拜感興趣,這确實是再奇怪不過的事了。馬克思主義是關于曆史變革的理論與實踐,而非關于某種人類存在的洞見,是以它也無意對諸如死亡、苦難抑或是寬恕、悲劇性崩潰,又或者虛無主義的本性提供什麼引人注目的論說。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們更傾向于去求助陀思妥耶夫斯基、聖保羅、莎士比亞和塞巴爾德。

《論犧牲》:一部追溯暴力與文明源頭的西方文化小史

我非常感謝我的文字編輯夏洛特 · 查普曼(Charlotte Chapman),她的工作非常高效而細緻。在這一點上,她與我在耶魯的前任文字編輯,博學多識的珍妮 · 羅伯茨(Jenny Roberts)具有同樣高的水準。我也要由衷感謝蒂莫西 · 拉德克利夫教區牧師(Timothy Radcliffe OP),他細緻地研讀了本書,并且給了我很多富有啟發性的評論。我還要感謝薩姆 · 鄧尼特(Sam Dunnett),他證明了自己是一位出色的研究助理。

《論犧牲》:一部追溯暴力與文明源頭的西方文化小史

特裡·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1943—)

英國著名文學理論家、文化批評家。曾長期任教于牛津大學,現為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英國文學傑出教授。1960年代至今,已出版著作數十種,涉及文學理論、後現代主義、政治、意識形态和宗教等領域。代表作有《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審美意識形态》《理論之後》《英國現代長篇小說導論》《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等。

《論犧牲》:一部追溯暴力與文明源頭的西方文化小史
《論犧牲》:一部追溯暴力與文明源頭的西方文化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