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与文化》2022年第1期
[文学思想与文化] 主持人:查洪德
2004年,大型元文总集《全元文》全部出齐,收录作者3200余人,文章35000多篇,编为60册1880卷,总计约2800万字,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人们认为,《全元文》出版,必将带动元代文章的研究。
时间过去了将近二十年,元文研究并未如预期的兴起。元文研究的冷落,与元诗、元代诗学等方面研究发展的态势,形成极大反差。元代文章有其独具的特色与价值,元文研究需要推进,其冷寂的现状应该改变。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栏目刊发三篇元文研究论文。
《袁桷的学术渊源》,目的在元代文章史研究,因为袁桷是打通元代文坛南北隔阂、促进南北文风融合的关键人物,他之所以能发挥这一独特作用,与他的学术背景有关。
《以性情为旨归:元代雅集序体现的诗学精神》则从雅集序这一具体文体与独特视角,探讨元代诗学性情论,有新的收获。赠序创作之繁盛,是元代文章史的一大特点。
《论元代的尚游之风与赠行序的生成》探讨这一文体繁荣的原因,揭示了赠序在元代新变的驱动力。
袁桷的学术渊源 查洪德
以性情为旨归:元代雅集序体现的诗学精神 马颖杰
论元代的尚游之风与赠行序的生成 宋万鸣
[诗学与词学] 主持人:吴思敬
“百年新诗学案”是由吴思敬教授主持,经教育部批准立项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学案”这一名目,借鉴了古代思想史著作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又根据百年新诗的发展及研究现状,赋予其新的内涵。
本期“百年新诗学案”专栏共推两篇文章:
一篇是秦雅萌的《曹葆华与“现代诗论”》,指出曹葆华所译介的西方现代诗论,影响与团结了以清华诗人群为中心的北平诗坛同人,推动了新诗的“现代”进程,对新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篇是姜红伟的《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写作发表始末》,提供了徐敬亚写作这篇论文的背景、过程,可使读者对围绕《崛起的诗群》引起的争议与批判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曹葆华与“现代诗论” 秦雅萌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写作发表始末 姜红伟
[文化研究·空间病理学] 主持人:周志强
高宇博士创造性地提出关于城市的“空间病理学研究”这一命题。他把城市的生长与现代社会的精神症候联系在一起,以精神分析的视野,重新理解都市文化中存在的疯狂理性与辩证意象。事实上,无论是城市的“庞大症”“空间洁癖”,还是公园的“异托邦狂想”、博物馆的“虚假记忆”,都可以纳入这种“空间病理学”的研究范围。高宇的研究刚刚开始,但是,却潜藏都市批判理论的创新点。
本期同期刊发王姮从“卫生现代性”角度讨论的天津五大道景观话题。福柯所说的“肮脏”与“整洁”,蕴含着现代社会自我认同的意识:干净,乃是以空间的方式驱逐了“传统”这一时间性事物。“卫生”成为“证明”现代人生活之合理性的身体经验。
周延伟的论文角度涉及设计伦理问题,尤其是城市更新与有效遗忘的关系。我想,以“空间病理学”为纲领的都市新批判研究,应该是大有前景的。
创造资本积累的全新空间
——“士绅化”现象及其机制探究 高 宇
从“卫生现代性”重审英租界时期五大道的街头景观 王姮
怀旧作为一种塑造未来的策略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遗产重塑与景观的生产机制研究 周延伟
[文学与跨文化交流]
《身体铭记的一切》:女性之死背后的权力话语 王春景
印度英语文学史书写与国家共同体建构
——以艾衍加尔《印度英语创作》为例 张文钰
[文化视角]
赵元方无悔斋藏书入藏国家图书馆考述
——以《永乐大典》的捐赠为中心 白云娇
传统元素的彰显与改写
——简析取材于古代小说的当代网络同人作品 胡晴
哪吒影像重构与当代文化症候 韩旭东
《文学与文化》2021年1、2、3、4期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