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年读一遍《论语》(2022.16)

《论语》十讲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五讲仁和智

“仁”和“智”是两类人,但是孔子喜欢把这两类人放到一起来说。

仁者不一定有智,除非是真仁人;

智者不一定有仁,除非是大智人。

【仁】【言行】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的人最不讲“仁”。

巧言令色与“仁”背道而驰。

言是言语。“巧言”是花言巧语、巧舌如簧、能说会道,用嘴上功夫讨别人喜欢或占别人便宜。

色是脸色。古人称“脸色”叫“颜色”,现在仍有“给你点颜色瞧瞧”的说法。

“令色”是挤眉弄眼,打躬作揖,很会调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巧言令色的人是擅长拍马逢迎的人,是善于见风使舵的人,他们逐利而为,不讲“义”和“仁”,是典型的伪君子作派。

朱《注》云: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仁】【礼乐】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核心,礼乐是仁的外在表达,两者互为表里。如果不存仁心,礼乐也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仁】【智】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是古代的面积单位,即长宽各300步。古代计里画方,安置居民,里是居民组织的基本单位。

现在有些地方,仍以里为名,比如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有一个“里村”,“里”不是里外的“里”。

择,某些方言可能读作zhai,所以有的古书引用误作“宅”。

孔子说:“乡里乡亲都是有仁德的人该是多美的一件事呀。不选择这样的社区,不与仁人相邻,怎么能得到智慧呢?”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穷困”的意思。

不仁的人心里没有规矩和底线,穷困的时间长了就可能为非作歹,安乐的时间长了就可能腐化堕落。

有仁德的人以“仁”为标准,穷也好,达也好,我行我素。

孔子常以仁、智并举,仁是体,智为用。仁主静,不动如山,安于仁;智主动,长流似水,利于仁。

“利于仁”大概就是努力为“安于仁”创造有利的条件。

【仁】【好恶】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仁者以“仁”为标准,好恶也以此定,其所好之人是仁人,所恶之人是不仁之人。

不仁者没有这个标准,其所好之人是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所恶之人或者说看不上的人是不可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

【仁】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志”是有心追求。

如果立志追求“仁”的境界,离仁近一点,离恶就会远一点。仁成,无恶也。

4.5 【君子】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都想要富贵,这很正常,但是不以其“道”得之的富和贵,君子宁可不要。要了也不会有好,要了也不会长久。

穷困和贫贱是人人所厌弃的,但是如果需要用不正当的手段摆脱它,那么宁可不摆脱。

孔子的道就是“仁”,君子的行为背离了“仁”,你做都做了,还怕传出不好的名声吗?

“终食”是一顿饭的工夫,形容时间很短。

“造次”是急急忙忙。

“颠沛”是困顿挫折。

君子无时无刻不按照“仁”的要求行事,火烧眉毛也不忘了“仁”的要求,困顿挫折也不忘了“仁”的要求。就是说“仁”的要求已经刻到了骨子里,扎进了潜意识里,已经与这个人融合为一体了。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很悲观,他说他没见过好恶分明的人。

好仁,玩命追求。恶不仁,深恶痛绝,不让不仁的人影响到自己,就像有洁癖的人一样,远离一切污浊。这是讲心。

接着讲力。孔子说他没见过有谁心中追求仁,却因力不足而做不到。

有没有人能在一天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追求“仁”上?也许有吧,反正孔子说他没见过。

如果真像孔子说的这样去做,不就走了极端了吗?而走极端很明显是孔子所反对的。孔子没有见过这样的人,说明他自己也不是这样去做的。

这样做虽然并不妥,也不中庸,但代表着一种精神。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党:类。

人们所犯的过错,应该先进行分类。观人之过要随类而责,该批评批评,该反击的反击,该原谅原谅,该揭过的揭过,这是仁人之心。

有一些过错就其本质而言或许并不是过错,而是年龄的特点或者阶级的特性,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价值判断都不一样,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对这些小过小错要抱以宽容的态度,多换位思考,多理解。

一个学生学习非常刻苦,但还是学不会,则不应该受到批评。不仅不应该受批评,反而应该安慰。因为不学而不会,才应受批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