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晚期的法国巴黎,上流社会都追着一部叫《牧羊女亚司泰来》的言情剧,剧中男主Céladon(雪拉同)着一件青布长衫,每每他一登场,就惹得现场观众欢呼不已,不久后,Céladon所穿的青衣风靡了整个巴黎。

元 龙泉窑青釉净瓶
故宫博物院藏
恰好在这时,从遥远的东方驶来一艘船,船上有种极其精美的青瓷,人们不知道怎样形容如此精美的瓷器,只能纷纷赞叹说:“那个瓷器太漂亮了,就跟Céladon的衣服颜色一样。”后来,船上的这种青瓷,就被欧洲人称为了Céladon,而这,便是龙泉青瓷在这片西方大陆最初的名字。
如今,“Céladon”不仅指代龙泉青瓷,在西方它几乎是所有青色瓷器的通用称谓。中国龙泉,成为世界青瓷的典范。
明早·龙泉青釉菊纹盘
口径25.8cm,高6cm
域鉴严选优品拍14048元成交
龙泉窑的烧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五大名窑当道的宋代也毫不输势,甚至开辟了极其广阔的海外市场,但是为何在实现全球贸易后,龙泉窑会在随后的千百年里逐渐落寞,徒留景德镇窑在明清独绽光彩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探究。
龙泉窑之“凡人修仙记”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龙泉窑光辉的前半生,那得是“野路子发家,熬过大哥,成功建立起全球超级大门派。”而要说龙泉窑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元 龙泉窑印龙纹青釉盘
第一阶段:山寨偷师。这个时期龙泉窑刚刚起来,市场不怎么能把握住,技术上也不成熟,但想要产品卖得好不难,跟隔壁老大哥越窑取取经,模仿copy一下,还是能赚到钱。所以这时候的龙泉窑与越窑非常相似,以淡青釉瓷器为主,多用“划花”手法,支烧工艺采用垫圈泥点支烧。
五代 越窑青釉菱花口盘
第二阶段:自成一派。进入南宋后,龙泉窑一面生产适应大众需要的青瓷,一面开始烧制官家需要的乳浊青釉瓷器,最终窑异军突起,烧造出了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厚釉产品,迅速占领了青瓷市场。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台北故宫藏
第三阶段:全球贸易。宋元时期,是龙泉窑对外出口的黄金时代。考古发现,在南宋前期沉没于西沙群岛海域的华光礁1号沉船上,有大量的龙泉窑青瓷。
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龙泉窑青釉刻花碗
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龙泉窑青釉菱口刻花折沿盘
而到了元代,这个中国疆域扩展到最大、对外贸易线最为繁忙的朝代,龙泉窑根据市场转变器物风格,生产上不断创新,烧造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元文化等的青瓷,在其装饰技法方面除了传统划花,更常采用模印、贴塑、镂雕、露胎堆贴等工艺手段,造型也从宋代的纤巧秀丽、简约典雅的转向壮美浑厚、繁复华丽。
左:南宋龙泉窑青釉凤耳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右:元龙泉青釉贴“逐珠云龙”图双鱼龙耳瓶
就这样,在很多宋代称霸一方的窑口开始逐渐走向落寞时,龙泉窑成功突围,成了不多能与景德镇窑较量的窑口巨头。
海外发现龙泉青瓷遗址分布图
龙泉窑之“棋逢敌手,终落下风”
明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在这个朝代,前期各窑厂百花齐放,后期景德镇成为皇家御窑,开始了明清两代的一枝独秀局面。曾称霸天下的龙泉窑在明代败给景德镇,其实不冤。
元代龙泉窑印龙纹青釉盘
南宋时期,在南方的窑口巨头除了龙泉窑,还值得一说的就是景德镇窑。景德镇在五代时期是靠白釉瓷发家,到了宋代,它创新出了一种白中泛青,犹如清澈湖水一样的青白釉瓷器,人见人爱,就迅速打通市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与龙泉窑等其他各大窑口走的还是挺相像的,都是素雅风。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
到了元朝,宋代大部分主流窑口开始衰弱甚至消亡的时候,龙泉窑和景德镇窑这两个幸运儿存活了。和龙泉窑相同的是,当时景德镇窑也被外来文化冲击,而进行了转变。但与龙泉窑紧紧扣着青瓷不同,景德镇窑摆脱对青白釉的依赖,开始两级分化,一方面变得更白,生产出符合元人审美的卵白釉;另一面博采众长,出现了很多新的品种,比如元青花、单色釉、釉里红等,甚至彩瓷也开始出现。
元青花缠枝牡丹带盖梅瓶 伊朗国家博物馆馆藏
明洪武 景德镇出土瓷器
而此时的龙泉窑,它只做一些纹饰来迎合市场需求的变化,比如飞青瓷类的点彩、龙泉露胎器等,在这花样上可玩不过景德镇,自然也慢慢失去国内与海外的市场。
元龙泉窑点褐彩玉壶春瓶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但龙泉窑之所以不能像景德镇那样及时迎合市场来生产,也可能是被胎土给拘泥了,毕竟相比景德镇优质的瓷土矿,龙泉窑的胎土可塑性是比较低的,在使用上还需加上紫金土来提高强度,也不可能烧制出景德镇那样能结合万物的优质白胎。
明龙泉窑青釉刻花石榴式尊
其实放大来说,与其说是工艺技术原因,使得龙泉窑最终在这场竞赛中以失败离场,不如说是宋代以来素雅清逸美学,在蒙元等外来文化影响下逐渐成为审美过去式,从而被大多数人所抛弃。
当然,审美是多元的,尤其是在今天,不管是宋之清雅,还是清之绮丽,都能被许多藏家认识到,今天的龙泉窑,也在时人的眼目中绽放着不一般的光彩。
明天启 龙泉炉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