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宝玉出家,与黛玉无关,抄家才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死了,我做和尚去”,这是宝玉亲口对黛玉说过的话。结果,黛玉真的死了,宝玉也真的做了和尚。于是,很多读者便认为,宝玉出家做和尚,是因为黛玉死了,他就厌世了,尤其不肯和宝钗过日子,于是信守当年的承诺,出家去了。

每次看到这样的言论,就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先生的高明。他用“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写了两套故事,一套是写在表面的假故事,用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满足那些“爱适趣闲文”的读者;还有一套则是写在背面的真故事,用贾府的衰亡和宝玉的彻悟来警醒沉湎于声色犬马的世人。

宝玉出家,与黛玉无关,抄家才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死了,我做和尚去”就是作者的障眼法之一,让那些“爱适趣闲文”的读者误解为这是宝玉对爱情的坚贞。实际上,透过这句话,我们会发现,真正促使宝玉“做和尚去”的,并非黛玉之死,而是贾府被抄家之后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让宝玉彻悟,从而完成了他最后的成长。

“你死了,我做和尚去”,这是宝玉随口说出来的话,连黛玉都不信。

宝玉爱发誓,一个常把誓言挂在嘴上的人,誓言也仅仅是停留在嘴上而已,就是说给人听的,自己并不走心,更不会当真。对此,黛玉非常清楚,所以她也不把宝玉的的誓言当真。

第二十八回就有一段相关描述:

宝玉听他提出“金玉”二字来,不觉心动疑猜,便说道:“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林黛玉听他这话,便知他心里动了疑,忙又笑道:“好没意思,白白的说什么誓?管你什么金什么玉的呢!”宝玉道:“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林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在这段话里,宝玉只说了两句话,便有两个誓言。这足以说明宝玉以发誓为日常,张口就来。正因为黛玉了解他从不把发誓当回事,才打断他:“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宝玉出家,与黛玉无关,抄家才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这才是宝玉誓言后的真相:宝玉是一个享受当下的人,和妹妹在一起时,心里有妹妹;和姐姐在一起时,就把妹妹忘了,心里只有姐姐。

为了强调这一点,作者再用“你死了,我做和尚去”来体现。

第三十回,宝玉和黛玉吵架,两个人都孩子气,一个说气话,一个则嘻皮笑脸地哄:

(黛玉)因又撑不住哭道:“你也不来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了,二爷也全当我去了。”宝玉听了笑道:“你往哪里去呢?”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去。”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黛玉一闻此言,登时将脸放下来,问道:“想是你要死了,胡说的是什么!你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有几个身子去作和尚?明儿我倒把这话告诉人去评评。”

注意黛玉最后说的这句话,“你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有几个身子去作和尚?”知宝玉者,莫若黛玉,她太清楚宝玉是个“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的人,所以他说的“做和尚去”,今天可以对林妹妹说,明天就可以对别的姐姐妹妹说。

果然,第二天,宝玉就对袭人说了,而且一字不改,“你死了,我做和尚去。”于是,亲耳听到的黛玉当面羞他,“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做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

宝玉出家,与黛玉无关,抄家才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黛玉这句话,是对前一天那句“你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有几个身子去作和尚”的对应:我就知道,你是个“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的人,被我说中了吧?你有那么多的姐姐妹妹,我倒要帮你记着,看你准备做几次和尚。

再看宝玉的反应:“宝玉听了,知道是他点前日的话,自己一笑也就罢了”。自己有口无心的誓言被戳破,一点也不觉得愧疚,“自己一笑也就罢了”,完全不当回事。

宝玉的这一笑也是向黛玉表明:玩笑而已,不要当真。

黛玉死了,宝玉没有去做和尚,而是和宝钗经营出了“齐眉举案”的美满婚姻。

“你死了,我做和尚去”,按照才子佳人爱情小说的情节发展,黛玉死了,宝玉应该悲痛欲绝,然后万念俱灰,再也办法正常生活,于是出家了。

然而,宝玉并没有这样做。黛玉死后,他不但没有“做和尚去”,反而和宝钗经营出了“齐眉举案”的美满婚姻。

宝玉出家,与黛玉无关,抄家才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是作者写在第五回的判词透露给我们的信息: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说明黛玉此时已经仙逝了,然而宝玉此时的生活却是“美中不足”,即是美满中有些小小的遗憾。而这些小小的遗憾,对宝玉的影响只是“意难平”。“去做和尚”?不存在的,人家正幸福着呢,“齐眉举案”,相敬如宾,是最为典范的婚姻。

突如其来的抄家,彻底压垮了宝玉,也让他彻悟而出家。

我在《“齐眉举案”,一直和父亲对抗的贾宝玉,最终活成了父亲的样子》一文中分析过,经过了经济衰退、姐妹离散、祖母去世等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在宝钗的影响,宝玉逐渐“规以正路”,准备好好地经营婚姻、好好地承担起养家孝亲的责任。

正因为他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所以才能和宝钗共同经营出“齐眉举案”的婚姻来。

在当时的宝玉看来,这已经是他人生的最低谷了,那些“安富尊荣”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必须努力上进,从头再来,迟早能给家人带来富足的生活。

宝玉出家,与黛玉无关,抄家才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是的,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宝玉生来聪明悟性高,只要他肯“规以正路”,无论是学什么,都能学出点名堂来。

问题就在于,老天不愿意再给他时间,突如其来的抄家,彻底打乱了宝玉的人生规划。

由富变穷并不可怕,亲人逝去也不可怕,只要根基还在,就有希望从头再来。

抄家,断的就是根基,是釜底抽薪,贾府不但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而且连容身之所也失去了,这才是压垮宝玉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然,最终压垮宝玉的并不是失去经济来源和容身之所,而是他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姐妹们一个个被带离,不知她们将去向何方,也不知道她们有没有未来。也许,他还亲眼见到过姐妹们倍受折磨和蹂躏,而他却无能为力。正如黛玉在《柳絮词》中所写:“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曾经的宝玉,以“为闺阁增光”为己任,他以为他有能力保护这些姐妹,他以为世间只有他能让姐妹们无忧无虑地活着,因为只有他能够温柔地对待她们,只有他愿意为她们做小伏低。血淋淋的事实让他彻底醒悟,他以前的那些想法,是多么可笑。正如秦钟临终之前的劝勉之语:“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一直以来,宝玉都“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成天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尤其看不起读书上进追求功名之人。事到临头他才发现,真正能保护姐妹们的,不是他的做小伏低,不是他的温柔体贴,而是功名和荣耀。这么多年以来,围绕在他身边的姐妹们之所以活得安逸,就是因为“荣国府”这块牌子带来的功名和荣耀。一旦失去了这块牌子,他就啥都不是了,姐妹们也不得不一个个离他而去。

这种认知,对宝玉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就是彻底否定了曾经的自己。曾经自视有多高,如今打击就有多大。

宝玉出家,与黛玉无关,抄家才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种打击,和当年的柳湘莲一模一样。柳湘莲是一个非常高傲的人,结果发现自己竟然看错了尤三姐,见识远不如一个弱女子。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彻悟,于是“一冷入空门”。

宝玉的“悬崖撒手”,同样是“一冷入空门”。这个“冷”不是厌世,也不是为了某个人,而是彻底看清了自己的一无是处却自视太高,从而心灰意冷,只有“空门”才是他的归宿。

如果没有抄家,即使贾府已衰落,但“荣国府”的牌子还在,宝玉依然可以顶着世家公子的名头社交,还有一些人脉可以用,想要做点什么事也容易成功。所以,抄家之前的宝玉依然对自己充满信心,以为这都是自己能力的体现。

抄家之后,“荣国府”的牌子没有了,宝玉头上世家公子的名头也失去了,此时他才发现,所有的人脉都不在了,他连想讨口热饭吃都变得很难,只能“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

从自视很高到人见人嫌,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宝玉的心态由热变冷,从对人世充满热情到心灰意冷,于是在僧道二仙的点拨下,“因色悟空”,去做和尚了。

宝玉去做和尚,可不是像芳官等人那样剃了头发找个庙宇念经,他是“悬崖撒手”,是大彻大悟。所以他将和甄士隐、柳湘莲一样,世间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踪迹,和死了一样,佛家称之为“大死”。

宝玉出家,与黛玉无关,抄家才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通过宝玉出家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尤其不能自视太高,把外部环境赋予我们的光环当成自己的能力。否则,一旦失去光环,就会如宝玉一样,成为一个啥也不是的废人。

曾经的宝玉,活在光环下,可以无限度地声色犬马,黛玉是他声色犬马生涯中一个小小的存在。所以,失去黛玉,宝玉只是稍微有些遗憾,感觉有些“意难平”。直到所有的光环都失去,他才意识到,那些声色犬马的过往,真是无比荒唐,“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悟性极高又有佛缘的他,领悟到“空”才是永恒的存在,所以“一冷入空门”,做和尚去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