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沪滇协作#对口援建显成效 山海相连惠百姓

作者:东川发布

2021年7月,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援滇医疗队共六人(陆卫菊、安贵群、朱健焕、宋鹤翔、应正然、刘翔)对口云南昆明市东川区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援建工作。

在这半年多的工作中,队员们在各自科室把自身的特长与专业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教学查房,操作、手术带教,培训讲课等方式,提高科室医生们的专业能力;在工作中发现科室短板,与同事们共同规划科室今后的发展,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同时,为更好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充分发挥卫生健康系统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东川区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海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并让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有机会和上海专家面对面交流,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

新:新技术、新理念为医院带来不同

援滇医疗队带来了新技术和理念,已完成各类手术300余台,其中很多手术原本需省专家会诊甚至转院至昆明三甲医院才能进行,其中东川首例约十余类,主要涵盖泌尿系以及消化内镜技术、骨科微创手术、眼后段手术等。同时普陀医疗队还带来了新的医疗思维,如泌尿外科刘翔医生与消化内科朱健焕医生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来处理一例多发原位肿瘤(原本需要多次赴昆明住院)的复杂病例,一次住院解决两处肿瘤,节省了费用也不需要在东川-昆明两地来回奔波。另外远程会诊技术也逐步被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展现了医院“传、帮、扶、带”的帮扶精神,逐步推进在线影像、病理读片、手术指导、在线查房等“云端服务内容等,借助上海的医疗优势,为东川人民谋福利。

#沪滇协作#对口援建显成效 山海相连惠百姓

补:完善制度补漏洞,教研结合建设科室

医务科陆卫菊医生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在医疗质量方面给予相关人员进行系列培训,同时帮助完善相关制度流程。2021年8月底的大型医院巡查工作中发现医院在深静脉血栓预防方面缺乏相关制度及流程,骨科应正然医师随即与何双成主任以及院信息科合作,仅三天时间就完善了相关制度流程。朱健焕医生积极参与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的建设工作,力争建成完善高效覆盖全东川以及周边地区的内镜中心,消化内镜中心一月初已经正式运营,内镜手术量与手术难度增长明显,为东川地区百姓解决了相关疾病需要辗转昆明就诊手术的困难。

队员们在各自科室定期组织业务学习、讲座等,安贵群医师就病历书写、院感防控、科室精细化管理等方面,进行精准细致的帮助和指导。宋鹤翔医生针对OCT使用的不足对全科进行专项培训,制订玻璃体注药规范流程。为填补东川区眼底病诊疗空白,开展相关课题联合各地乡镇卫生院眼底病筛查和流调。

#沪滇协作#对口援建显成效 山海相连惠百姓

惠:积极参与党建、义诊,更多惠及地方百姓

援滇近半年,援滇医疗队队员参与东川卫健委及东川人民医院组织的街道义诊20余次,在2021年下半年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 红色义诊送健康”大型巡回义诊党建活动中,医疗队下到东川下属的共9个乡镇(街道)卫生院进行义诊和技术帮带教学,提高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诊疗水平,使基层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每个卫生院至少进行1次义诊活动和技术帮带教学。当地百姓已经逐步知道不出东川也能看到上海来的专家,拉近了上海专家与群众的距离,进一步树立了上海医生的良好形象。

#沪滇协作#对口援建显成效 山海相连惠百姓

强:加强交流互动,进一步完善帮扶举措

普陀区援滇干部与普陀区人民医院挂职医疗人才通过开展专题座谈,一方面帮助挂职医生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以更好地状态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另一方面,通过沟通交流互相更加了解东川区卫生诊疗存在的薄弱与短板。在半年多的医疗帮扶工作中,普陀区人民医院的医疗专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医疗帮扶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援滇干部也会同卫健部门将历年普陀区利群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帮扶东川的一些经验做法与普陀区人民医院的医疗专家进行交流,让他们帮扶的工作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达到更高的高度。近年来,上海市普陀区通过援滇干部在当地援建了医疗卫生服务站诊疗设备提升项目,还向当地捐赠医疗物资、防疫物资,援滇干部与专业人才通过加强互动,让专业医疗人才使用更好的设备物资为东川区的人民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沪滇协作#对口援建显成效 山海相连惠百姓

来源:普陀援滇医疗队

排版编辑:余 秋

责编:廖艳清

编审:吴 丽 毛雯辉

终审:王杰云 李 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