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穿得多,就算做了吸脂手术别人也看不出来,但真的是这样吗?

相较于节食、健身等其他减肥方式,吸脂手术确实是一种走捷径的方法,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术后即时见效,能真真切切地把脂肪给抽出来。
2. 只要术后维持到位,基本不会反弹。
因为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内某固定区域内的脂肪细胞总量,基本是保持动态平衡的[1]。
通俗点说,就是脂肪细胞总数是固定的,直接把脂肪细胞抽出来,当然会瘦!但不反弹的前提是不要暴饮暴食。
3. 吸脂手术可以实现局部塑形。
比如吸掉难减的蝴蝶袖、大腿内侧赘肉、游泳圈、双下巴等。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这样看确实有点心动,但吸脂手术是怎么操作的呢?
1. 术前医生会跟患者详细沟通,制定手术计划。
2. 确定手术区域后,医生会在患者身体上标注出需要吸脂的部位。
3. 手术开始前会先注射肿胀液,目的是起到麻醉、减少出血量,以及让脂肪细胞变膨胀便于手术的作用。(肿胀液的主要成分是:局麻药、肾上腺素和生理盐水)
4. 麻醉起效后,医生会通过小切口,将钝性的吸脂针在脂肪层抽插,再通过引流管的方式把脂肪引出来。
5. 手术结束后,用绷带固定伤口就搞定了。
通常一台吸脂手术需要1~2个小时,算是一台耗时较长较为大型的手术。所以一定要找正规医院正规医生!
虽然吸脂手术已有近 80 年的历史,安全性和效果越来越好,但只要是手术,就有一定的风险存在[2]:
手术部位麻木及异常感觉
经常有人反馈做完吸脂术后,吸脂部位的皮肤会出现麻木或偶有针刺、蚂蚁爬过的感觉,这种不良反应一般在术后1~3个月可逐渐恢复。
手术部位凹凸不平
只要是人为操作,吸脂就不可能达到绝对均匀的效果,所以术后手术部位看起来有凹凸不平的现象也是正常的。
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操作医生的经验和水平。一般来说只要术后乖乖遵医嘱,1~3个月可逐渐平整。如果是重度不平整在术后半年仍没有恢复,则需要再次手术进行修整。
术区皮瓣坏死
手术中吸脂的层次过于表浅,破坏了皮肤的真皮下血管网,影响皮肤的血液供应,有可能会出现皮肤水泡甚至坏死,并留下一定的瘢痕。
慢性疼痛
如果手术操作粗暴或切口设计不合理、皮下疤痕增生,就可能会引起术后慢性疼痛。
脂肪栓塞
脂肪栓塞是吸脂手术最大的风险,手术过程不可避免地会破坏部分血管,如果解剖层次不清晰,脂肪颗粒可能会进入血管,引起栓塞,严重的会导致瘫痪甚至死亡。
(2019年南阳一名女护士在吸脂时因脂肪栓塞导致死亡,来源:梨视频)
因此只有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手术,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
除了以上可能出现的风险,吸脂手术也因为价格高、术后恢复期长等弊端“劝退”了很多种草的妹子,所以大家术前一定要三思,衡量好所有的利弊后再做决定。
坊间关于吸脂的流言也不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只要胖,就可以做吸脂?
不是!
接受吸脂手术的人必须是体重超标范围在30%以内,同时皮肤弹性要好,没有过度松弛和太多皱纹的人。
一般来说,年龄在60岁以上和身体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都不可以做吸脂手术。
2. 做完吸脂手术体重会变轻?
和肌肉相比,脂肪的密度非常小,即使手术后看起来抽出了一大瓶脂肪,但其实它的质量非常轻。所以吸脂后的体重并不会有明显下降,但是吸脂后的体型会有明显变化。
(图为吸脂抽出的脂肪)
3. 抽脂抽得越多,瘦得越快?
一些迫切想瘦的女生,抽脂时喜欢犯贪,以为抽得越多,瘦得就越快。但抽脂并不是抽水,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脂肪抽吸量的多少应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对于局麻患者来说,3000ml以上的吸脂就已经不安全了[3]。因为随着抽脂量的增加,手术风险也相对提高,对医师的手术技术、麻醉水平和手术设备的要求更高。
4. 吸脂后皮肤会松弛下垂?
有经验的医生对于不同的脂肪堆积情况、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也不相同,对于皮肤相对松弛的患者,要以深层脂肪抽吸为主,尽量不去抽吸浅层脂肪,或者只用细针进行有限抽吸,可以有效防止皮肤松弛的情况加重。
女孩子们总是躲不过和身材有关的话题,吸脂手术又是很多人曾开玩笑或者认真考虑过的减肥方式。但手术终归是手术。
所以,知妹建议大家还是要理性减肥,只要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审稿专家:王涛|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整形美容科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李洁,王玉侠.肥胖发生机制及减肥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06(02):64-67.
[2]曹卫刚.脂肪抽吸整形术及并发症防治[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7(02):65-71.
[3]丁芷林.吸脂术注意事项[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7:1.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腾讯医典”,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