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两轮特斯拉”小牛高开低走 低价与造车或难救命

在2015年,一个品牌横空出世,它用其产品改变了国内对两轮电动车低端、简陋的刻板印象,为遍布大街小巷的电动车加入了科技与精致,让电动车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年的产品,精细化的产品矩阵、优秀的设计、直击年轻人的营销让小牛电动一炮而红。2015年6月1日,李一男带着新产品首发亮相,半个月后开启线上众筹,5分钟内破500万,13分钟就已突破千万,甚至创造了15天众筹7200万元的众筹神话。

“两轮特斯拉”小牛高开低走 低价与造车或难救命

在当时的两轮车市场,大家拼的是最简单的价格跟续航。但小牛怀揣着互联网思维,以科技与智能为主导,对国内市场降维打击,凭借着“科技”的高端标签,小牛电动很快就从混乱的两轮车市场脱颖而出,仅用了三年时间便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被称为“电动踏板车里的特斯拉”。

小牛被点名 财报披露

今年的315晚会,以小牛为代表的两轮电动车被点名违规改装提速。除此之外,据天眼查显示,“小牛电动”关联公司北京牛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江苏小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去年6月多个规格型号的电动自行车曾因照明、短路保护、使用说明书、尺寸、蓄电池防篡改项目抽检不合格被罚款29万。

“两轮特斯拉”小牛高开低走 低价与造车或难救命

小牛的2022年绝对称得上祸不单行。在去年股价升至最高点53.38美元之后,一路迅速下跌,到近日已经临近9美元的低价了,明显有一种被投资者抛弃的感觉。小牛的颓势不仅体现在股价中,市场表现同样难堪。

“两轮特斯拉”小牛高开低走 低价与造车或难救命

根据小牛2021全年的财报来看,小牛电动去年一年总销量为103.79万辆,同比增长72.5%,国内销量为98.8万辆,占到总数的95%以上,国内市场依然是小牛的主要战场。这份数据看起来似乎比较给力,但要知道包括雅迪、爱玛等头部企业早已经突破千万大关,也就是说小牛还不到这些企业的十分之一。

实际上小牛当初依靠“智能化”确实打了两轮车行业一个措手不及,但并没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只是单纯的理念创新,小牛电动“智能化”的技术护城河并不深。

老大哥雅迪、爱玛迅速学习并转型,推出了例如VFLY系列、A500系列等等车型,依靠本身强大的传统线下店铺迅速拿回市场甚至再攀高峰;连后来者九号、哈啰等品牌也依靠各自的智能化优势来抢占小牛的高地,特别是九号,根据其业绩快报显示,2021年公司营业总收入约为91.27亿元,同比增长52.04%,不论是营收规模还是年营收增速,该公司均已优于小牛电动。

“两轮特斯拉”小牛高开低走 低价与造车或难救命

新国标的制定让整个两轮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小牛销量的挣扎自然没办法说服众多投资者,互联网属性也是让其线下服务极其匮乏,于是市场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超一流的价格、一流的理念、二流的设计、三流的配置、四流的质量、五流的品控、不入流的售后,可见消费者们对于小牛电车的失望。

小牛对自身的囧境是有感觉的,在不断的试探中,小牛从产品与战略两个方向同时发力,寄希望于这两根“救命稻草”能够帮助小牛走出现在的困局,甚至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下沉市场 不再死守高端

两轮车不同于新能源汽车,天生就与“高端”一词冲突,真正大批量的消费者都是扎根在市井小巷的平凡人,这也导致了当初调性起得异常高的小牛电车一直得不到爆发式增长。据信达证券表示,直到现在以智能化为标志的高端两轮电动车渗透率不到整体市场的1%,预计到2025年才会突破至两位数,电动车高端化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小牛电动坚守高端化,很难取胜,还可能面临被竞争对手吞噬份额的风险。当然,小牛也做出了改变,小牛电动创始人兼CIO胡依林表示,小牛从未把自己定位于高端,而是要做本田那样的企业,“让用户一提到两轮,就想到小牛。”

“两轮特斯拉”小牛高开低走 低价与造车或难救命

从G0车型开始,小牛就踏上了它的“本田”之路,1999元的售价一度引爆了市场,随之而来就是Gova系列的F0与C0两个定位中低端的车型,特别是C0,售价三千出头定位女性用户,在市场上得到了相当好的反馈。整个2021年低端车型在小牛电动产品结构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G0与F0在2021年Q1与Q2都占到了总销量的30%以上。

当然,这确实帮助小牛完成了2021年年初定下的90万-100万的销量,可随之也让小牛的单车均价下降至2959元,这也是小牛电动第一次车均价跌破3000元。

市场的下沉让小牛销量有所上升,但盈利似乎越来越难。小牛电动2021年全年实现销售额32.53亿元,但具体到2021年Q4,小牛电动当季实现营收9.86亿元,净收入4760万元,同比下滑18.2%,并且这种下滑趋势在2021年一直未能止住,每一季度毛利率都在下降,纯利几乎腰斩。

“两轮特斯拉”小牛高开低走 低价与造车或难救命

小牛的低价策略确实讨好了消费者,换来了销量。但作为一个当年捧着“两轮特斯拉”名号出场的品牌,这样的做法让资本市场不再看好,股价大跌就是他们给出的回应,小牛这条“低价”路走得异常艰辛。

两轮到四轮 造车能成吗?

2021年12月15日,牛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布英文品牌“NIUTRON”,这个2018年孵化于小牛电动的项目组正式独立运营,这也是李一男在小牛电动上市之后的再次创业。虽然两家公司没有任何股权交错,但无论从名字还是创始人角度来看,牛创新能源更像是李一男对小牛电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延伸与扩展。

当年创立小牛电动之后李一男却因一纸诉状遭受牢狱之灾,出来之后就迎来了小牛电动上市,为了防止他个人污点而耽误上市进程,李一男果断退出小牛电动,斩断了与其在法律上的关系,但李一男最初为小牛电动规划的路是绝对不止两轮电动这一个领域的。

“两轮特斯拉”小牛高开低走 低价与造车或难救命

2014年,一个摩托车发烧友胡依林带着一份商业计划书到处寻找合作人,那一年正好是特斯拉进入国内,大批量有实力的企业家纷纷投入电动车制造行业,李一男也不例外。但经过朋友介绍看到胡依林的计划书之后,他对这份专注两轮车的商业模式提出了“格局不够、方向太窄”。但那时候的李一男其实早暗地下定决心,在完善了胡依林的计划书之后亲自下场创立小牛电动。

或许是看到小牛在两轮车市场越来越力不从心,与头部企业差距越来越远,李一男认为小牛电动不应该止于两轮车领域,随即迅速在2021年年底发布造车品牌,三月宣布新车公布亮相。很明显,三个月从品牌发布到新车预热,自游家走的很急,急于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快速站住脚跟,李一男想要为小牛电动未来的路打好“地基”。

但从自游家现在的情况来看,小牛电动后续跟进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首先就是资金方面,造车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自游家目前A轮融资仅5亿美元,要知道小米雷军是拿出了一百亿人民币造车,百度更是宣称前后投入五百亿人民币,而小牛电动目前市值约合四十亿人民币,未来就算搭上全部身家造车也只是达到行业及格线。

其次在技术上自游家几乎没有独家核心造车技术,造车经验更是为零。这件事在李一男口中也得到了证实,他公开表示如果没有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就不会有自游家的存在。自游家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像小牛进入到两轮电动车那样有革命般的优势,只是在大陆强大供应链体系下诞生的车企。

“两轮特斯拉”小牛高开低走 低价与造车或难救命

最后就是核心的自动驾驶。正如李一男所说,供应链的强大让造车不再困难,但各家品牌如何在混乱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自动驾驶是相当重要的内容,激光雷达更是高端车的标配。但李一男却说:“对用户来说,如果用户以激光雷达为必要条件,可能就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这也就表示2022年下半年才正式售卖的自游家首款三十万新车不会搭载激光雷达。无论从哪个角度思考,这款不成熟的高端车注定难在市场掀起波澜。

总之,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造车路走的并不好,并且遇到的问题不是专注于两轮车市场的小牛电动能够解决,更不是喊出“最不重要的就是竞争力”的李一男能够解决。小牛电动如今只能静心等待李一男带领自游家创造奇迹,救赎在两轮行业岌岌可危的小牛。

股市看的是未来,正被资本抛弃的小牛需要更快的速度证明自己,产品下沉的负收益与造车的迷惘让小牛的前途看起来一片黑暗,但我们希望小牛电动能找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推出更多有质量、有态度的产品,为两轮车乃至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更多创造与活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