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 1947年生,四川邻水人。自幼习画,198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97年被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评选为首届“中国画坛百杰”, 历任诗刊社美术副编审、环球人物艺术网艺术顾问、世界文艺家联合会理事、中国诗联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兼书画专业特级研究员。擅长山水画, 兼及其他,画风自然清新,重意境与格调,主张“因境变法,移情入画”。1989年应邀在中国美术馆画廊举办个人画展, 1995年应邀为天安门城楼创作《万壑松风》丈二匹大幅国画,被天安门管理处收藏并在天安门城楼陈列展出。作品在国内、国际画展中十余次获奖,入选在北京举办的大型展览,以及在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新西兰、联合国、欧洲多国包括在中国香港、澳门等地举办的展览;入编《现代中国名家山水画集》、《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精品选集·美术卷》、《丹青画史∶影响中国画坛风格走向的艺术家(山水卷)》、《中南海珍藏画集》、《大家之路》等。传略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世界名人录》。出版有《百杰画家·杨炳湘作品精选》等专集。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湖上渔歌68cm×136cm

笔墨写意 山水抒情——品读杨炳湘写意山水画

文/邵大箴

清人石涛于《画语录·了法章》中云:“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意指“形天地万物”之山水画,若舍去笔墨何以成形,何以成画。石涛大师在警醒后学,山水画乃造型艺术,离开笔情墨韵就无法表现天地万物之形态和神气。的确,笔墨作为中国画的历史传统基干,是中国画的一个艺术表现之本,洋洋大观的中国画史卷,可以说是一个笔墨演变表现的大千世界。既是一种可以独立欣赏的抽象语言,又是一种可以与表现主题、意境、内容发生关联的表现话语。其实笔墨本身是中性的,但笔墨的表现则有拙劣与优美之分。然而,一幅画作也不是有了笔墨就美,关键还在于画家表现得美不美、技法高不高。只有笔墨表现得精湛、高级,有美感,画才会散发出魅力,才会有无穷的吸引力。这也是历朝历代优秀画家的作品印证的真知灼见。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雨歇68cm×68cm

画家杨炳湘笔下之山水画作酣厚绵邈,清新朴茂,恬静抒情,而别具一格。其作品之笔墨与布局,具传统及现代艺术之成法,用笔雄浑深秀、萧散清逸、遒劲酣畅,用墨温厚滋润、朴茂苍郁,构图虚实相生,更见空灵,丘壑益显奇变,气象益显磅礴。其近岸阔水,石影层崖,云岭村舍,无不气韵苍茫,意象深远,无不在墨中有笔、笔中有墨、大密大疏、淡中取厚、积健为雄中深入起来、虚和起来,呈现出一种灵气往来之感。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巴山夜68cm×68cm

品读炳湘之作品,则情不自禁地为她的笔墨精妙而心动,精神上得到愉悦及享受。如《山里人家》、《轻舟》、《夕照》、《渔》等之恬淡静谧,纯朴民心、淳厚乡情、比比乃心境安适之一隅世外田园,卸下世间红尘之喧嚣嘈杂与纷争,回复心灵之淡泊平和,《云岭山居》、《岭上》、《山家》等作品,设色简净、晕染皴擦,近实远虚,肌理节奏,层次分明,画面幽深凝重,意境深远绵长。或许此乃炳湘心向往之“诗意栖居”及心灵归隐之所也!画中万千气象,早已脱离古人窠臼,实为大虚大实、浑莽氤氲之灵构,耀动的点线、团块的水墨与自然机巧的露白布虚相映成趣,表现了一种山川的腾虚之象,给人以“象外有象”的美感和无尽的遐思。一句话,笔参造化,已得山水真趣。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晨光66cm×66cm

石涛云:“山水真趣,须是入野看山村,见她或真或幻,皆是我笔头灵气。下手时他人寻起止不可得,此真大家也,不必论古今矣。”仿佛说的正是杨炳湘山水画的美妙所在——自然的“或真或幻”与画家的“笔头灵气”相合,让人“寻起止不可得”,一任天然。南北东西,宛如目前,秋冬春夏,生于笔底,远山近岭,生机郁勃,于洒脱中见法度,于空灵中见风神,于苍茫中见滋润,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言:“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正是因为构思时驾驭题材的舒卷自如,故在表达时有“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荆浩《笔法记》)之气度,浓缩于尺幅之间,于山苍水秀、水活石润中天趣盎然。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晨雾 68cm×68cm

细察之,杨炳湘写意山水的艺术表现有如下突出特点:

其一是她的山水画感性色彩极强,随机偶发式的作画方法,创作过程中的因气布势,既来自于山川的真实感受,又浸染着画家浓郁的个人意绪,并由此开启图式个性的求新求变,即指画面整体的结构、造型、空间、视角、色调、氛围、意境上显现出的个性区别,强调的是视觉感官上的节奏、韵律和张力。画家关注的焦点在于构织怎样的抽象组合,却又不完全剥离自然特性,而独具自立的面貌。她的作品总是在寻找线(林枝或山石)、点(叶与苔)与面(河流与山峦)之间的构成关系及图式变化的形式美感,开拓新的审美领域,提供新的审美体验。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楚水吴山 68cm×68cm

其二是她的用笔已极松动自然,有枯藤坠石之妙,提按勾勒,皴擦点写,率性之至,笔与象、意与境、心与画,进入无碍境界,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笔法表现上的自由王国状态,是画家多年纯功历练的结果。它从古代传统来,又不同于古代传统,强化了笔法的转换、起止、映带、方圆、刚柔,因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语言。它弱化了描绘性,强化了表现性,使绘画向“内在需要”(康定斯基语)走去,向心灵表现趋近。其代价是遗貌而不易形似,其收获是心性抒发的自由与取得山水之大象(神似),令心物不二,使山水的自然之性与吾人之心高度合一。“重则滞”,“轻则飘”,只有“松”而“沉”,“重”而“轻”,才能虚灵圆活。石涛在《画语录》里所谓“腕不虚则画非是”,“其用笔极重处,却须飞提纸上,消去猛气”,说的也是这个用笔之道。杨炳湘之画法,恰是体现“腕虚”“笔活”“飞提纸上”之妙处。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风雨归舟66cm×58cm

其三是杨炳湘的用墨已达“笔与墨会,是为氤氲”,“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由我在”(石涛语)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谓自然。试观当下流行画风,皆是分明净洁之美,而杨炳湘却一反常态,不以修洁为工,不以雕饰为能,则以自然无饰的画风、干湿苍润的笔墨世界,将观者引带进一个特殊的审美天地,它不是人间习见之画,不是世人常见之景,幽奥深沉,奇崛静谧,美在混沌不失清雅,妙在漫漶不失分明。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观瀑亭

作为当代山水画家,杨炳湘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她以现代人的自觉意识,走出了昏昏欲睡的传统局限,理性地走向了现代审美,走向了艺术自觉的时代。其创作紧紧把握中国画以道为天地之美之本质,于作画时,并不拘泥于有限具体事物之形与色,而具画翁之意不在物之念,“画者舞笔,意在天道”。也就是说她的艺术已从自然中获得了随意和自由,进入了“艺术本体”的探寻。就此而言,杨炳湘的山水画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新境界,她取得了可喜的新成果。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和风 98cm×68cm

综观中国绘画史,以董其昌、石涛、赵之谦、黄宾虹等大家,无不以其深厚的学养,超逸的才情,精湛的笔墨法度,高屋建瓴地以理论学养与继承开掘前人的丰富传统内核,在实践技巧中又有超越前人,而成就一个又一个的艺术高峰。杨炳湘的山水艺术之道,从早期奠定了“妙得其真”的“写生”传统,进而发展到不失形似而得情景交融的“寓兴”传统,最后再到与其抒胸臆不拘于形似的“写意”传统演进,当与其经年累月致力痴迷于传统理法的反复研习,与老庄哲学、道释思想等东方文化精神的参悟息息相关。正基于此深厚积淀的传统学养,画家才能以力能扛鼎的笔法功力与“画影不画形”的形象结合,在疏斜率放的笔墨挥洒之间,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番灵奇,落拓出一派高绝散淡之气,这当于其独立突傲的人格、意气相为表里。吾等相信,随时光之推移及画家之辛勤劳作,必有大器,势在必然。

2017年1月10日 原文发表于2017年5月19日《文艺报》

(本文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荷风 68cm×68cm

品格自高:因境变法,移情入画

文/司马烈人

我比较喜欢欣赏画作,对好作品的标准就两个字——“舒服”。最近,读杨炳湘女士的画作,禁不住班门弄斧,随意写开来。

杨炳湘出生蜀地,自幼喜画,早年入伍,后在《诗刊》社从事美术工作,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兢兢业业。她素爱唐诗宋词,沉浸其中的意境构想和描写,又留恋家乡的水气迷雾,时常游历名山大川,捕捉言不尽意的自然美,正如清代石涛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

杨炳湘信守的绘画理念主要是这样几点:“有意境自成高格,堪称佳构。无意境如同地理志、导游图”、“情深然后境深,情真方能感人”、“风格不能风格化,不能模式化”、“因境变法,移情入画”、“笔墨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有疏有密,有浓有淡,构成阴阳虚实的强弱节奏,整个画面方能生发出一种韵律感、运动感和节奏感。”(以上见杨炳湘《中国画的笔与墨》、《也谈山水画的意境》等)

杨炳湘的艺术道路主要是传统的延续,但自有不断求变、求新的拓展,这就是个人风格形成的过程——一个在继承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品格问题、成长起来的高度问题。黄宾虹论画说:“非明笔墨则源流莫窥,未讲源流则创造无法,未讲创造则新境界又从何而来?”我要说的是:真正继承传统是不容易的,真正开创新我也是不容易的:前者是本源,需要一种精致追求和敬畏意识,与古人神通;后者是流变,需要一种独立追求和突破意识,与时人差别。两者缺一,都不能创造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底蕴深厚,对外部世界尤其山水世界的认识自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方法和观点,其中以“情景交融”最突出,艺术表现时要化景为情、化情为景,突出意境空灵、气韵生动。这已经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明显特点,是历来丹青妙手的追求。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金秋岭68cm×68cm

我阅读杨炳湘的山水作品,试图从中找到属于她崇尚的画风、布置的手法以及创作的心态,体会到笔墨生动当是有意味的形式,透露出对生活、生命的多方面感怀。另外,觉得她在努力寻找、表现至少两种融洽的格调——意象的一致、意象的反差,重在“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呈现,故品格自高。落实在下面四点:

1、 景致的温度

宗炳《画山水序》、郭熙《林泉高致》等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常人眼里的景致多半就是景致,画家的眼里则完全不然,仰观俯察、澄怀味象、兴会所致都带有诗意。我以为,在杨炳湘的眼里,景致是有温度的、鲜活的,《春江月》、《满塘清香》、《轻舟》、《浮光》、《晨曦》、《晨风》等以温婉为主,给人温馨之感,善于营造大面积的光晕效果,朦朦胧胧,着力传达出不同生活场景的暖意,留下不同时光的记忆。除《满塘清香》外,其余五幅都有一叶小舟,把我们的思绪一下带回宋元文人画中,清雅自然,余味无穷,这就造成历史的温馨、接续传统的意识。《春江月》中孤舟与两棵树的对立,偏左下的水中月,这样的三点布局很讲究,再与远处背景结合,使人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晨风》中行使的孤舟、闲坐的渔妇、眼前的飞鸟、阔大的山水、摇曳的芦苇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妙在动静呼应,大有魏晋以来部分文人墨客萧散淡泊的意趣,也给人温馨感。温馨是一种观察的结果,一种内心的体验。历史的温馨往往积淀着久远的一种情怀,没有火急火燎的躁动感,杨炳湘做到了!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暮色 66×53cm

2、 感觉的力度

画家的感觉是建立在具象基础上的独立思考、概括表现,力度的大小则决定了水平的高低。德国康德在美学上提出“力的崇高”,即对象因为体积大、数量多或爆发力强,给人震撼、压迫、肃穆之感。杨炳湘《盛夏》、《夕照》、《山里人家》、《渔》等,就容易造成这样的感觉,笔墨挥洒,线条和色块强调力度,最突出焦墨皴擦。《夕照》、《山里人家》异曲同工,扩大动感面积,与茅屋、瓦房形成强烈对比,好像要把自然的生命力凸显出来,把人的居住看成从属于这种生命力的一个部分,着实让人不能马上平复心绪。这些画作的主题不是单一的,透露出有关人与自然诸多方面的哲学思考或生活体味。感觉所以为感觉,正在于它的个性化,没有个性化的感觉艺术就枯萎了。但是拿捏住感觉、传达出意蕴,更需要带上哲学思考和生命体验,这才是真正感觉的力度。力度又是无止尽的,因人而异,需要画外功夫,杨炳湘通过画作证明了这一点。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轻舟65cm×45cm

3、 心情的热度

景在眼前,境在心中。心情可以复杂,也可以简单,两者都源自对世间人事的认识和概括。如果在画作中能把心情的热度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过于凝练则难达意,过于渲染则易繁复。杨炳湘《乡情》、《江水清》、《山里人》、《故里新居》以含蓄为主,给人蕴藉之感。这四幅画作于1988年至2007年间,从《乡情》的一截温润山水,到《故里新居》的一片开阔气势,都注重远、中、近景的布置,反映了作者在2005年前后或许更早画风的转变,更倾向把写实简约化,把写意凝练化。《乡情》表现的心情热度是具体细微、浑厚的,如王维《汉江临泛》所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故里新居》表现的心情热度则是整体概括、苍茫的,如杜甫《堂成》所言:“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两幅作品中人物或无或有,可能正是作者多年所追求的一种含蓄表现方法,读者可以把自己置身其中,浮想联翩,引起一股浓浓的乡情。难道我们排遣乡情的心情会没有热度吗?热度是一种能量,心中多一份这样的热度就会多萦绕一次阔别的乡愁——“美丽的哀愁”!在这一点上,杨炳湘的本事在于笔下一山一川、一树一石总关情。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清赏 27cm×24cm

4、 笔墨的厚度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画作应当讲究笔墨的厚度,有了它情致就是沉甸甸的,不是轻飘飘的。在我看来,杨炳湘非常擅长这一点,《无声的岸》、《夜之声》、《欲雨》、《游云》、《晓色》、《细雨》、《寒江雪》等用心构思与皴染,制造出无声与有声、静谧与游动的艺术效果,尤其《游云》、《晓色》显示出作者把握自然的个性和能力,给人用笔厚重、潇洒的感觉,可以想见作者创作时的激情,大有行走天地间那种豁然开朗的气势。石涛《画语录》说:“古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这是从手法与生活两方面谈论笔墨。没有笔墨厚度的激情是浮浅的,没有激情的笔墨厚度是虚假的。艺术需要张扬自我个性,独具一格,这是从业者皆知的道理。上面两个“没有”往往决定作品的生命力,有不少人却难做到,如同喜欢画竹的人不都能驾驭好郑板桥谈“眼前之竹”、“胸中之竹”、“手上之竹”三者的关系一样,画出的竹子半死不活,缺乏盎然生机。杨炳湘心手一致,画出逸趣,不露痕迹,借王微《叙画》中的话来说,即“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杨炳湘以上画作的四个特点,都为突出意境的深度服务,追求笔力收放、着墨干湿、场景动静、意象虚实、风格刚柔的互补表现,既有淡雅清新的,也有气势壮美的,还有兼顾两者的,多给人心旷神怡、摇曳多姿的韵味,表现出静默的哲学和律动的元素,符合我评判好作品的标准——“舒服”。

杨炳湘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树,闻名远近。祝她继续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画中,多些收获!

2014年1月2日 原文发表于2014年2月17日《文艺报》

(本文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教授,艺术评论家)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清夏 68cm×68cm

画为心象,气格为上

文/杨炳湘

识画如识人,气格为上。所谓“精、气、神”,人之不可缺,画亦不可缺。

一张画,首先要立意构图章法严谨,造型设色新颖协调,用笔用墨稳健灵动而无浮滑板滞的弊病。此外,还须画面气韵畅通,富有节奏感、形式感,意境清新且有诗意、神采,画才具有韵味和格调。至于画的风貌,可以多种多样。即便是同一画家,也完全可以在不同作品中表现出或清新典雅、或淡泊宁静、或豪迈壮阔、或荒寒孤傲的不同追求,使每幅作品都各具特色。

画家的艺术风格是在创作实践中自然形成的。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与不同作品不同表达方式之间并不矛盾,反而十分必要。多样性的表达能力反映出画家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才华,能够使不同作品的绘画语言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达到更为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让画家的每幅作品都呈现出更为高妙、更加完美的艺术境界,使画家的整体风貌更为丰满。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秋韵 68cm×136cm

一位画家在具备艺术表现手法多样性的同时,能够保持和凸显其个人艺术风格一致性的原因很多,除了技术方面,关键在于画家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精神、文化取向,以及作品的艺术品质和气格神韵的不同。所以说,鉴赏一幅画,除了那些专业技术上的把握,还要明了绘画风格清浊雅俗、美丑文野之优劣高下各有区分,才能辨别出作品总体水平的高低。

画为心象。造化入心,幻化为象,是为心象。山峙川流、日月往来,四时寒暑、草木枯荣,画家睹物兴怀,也要应天地万千变化之物象,穷通图变,因境变法,移情入画。

心象之成画,画家必须有敏锐的审美眼光,丰富深刻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积累,以及将心中之象绘成眼前之象的能力。能力不能仅靠天资聪慧,主要靠后天学习、修养、实践。

画为心象,气格为上。画要气感充盈。《周易·系辞》说:“精气为物”。气虽观之无形,抚之无相,然而,气可知可感,无处不在。天下万物,无气则无生,无生则无长,无长则无成。可见气之珍贵重要和高迈旷达。笔墨技巧、布局设色为作画之基础,画道的要领在于神韵。神由气生,气动神来,画中无气感便无气氛气格、无味道,画中有气感才有情有韵、有境界有神采。

气有清气、浊气之分。清气养生,浊气导亡,气之于人于画皆如是。画中气流贯通如人之血脉流动,是生命的象征。如何使画中气流贯通?情志使然!画为有情之物,神来之品,画家要淡泊明志,提高文化艺术修养,陶冶风神气格,升华精神、艺术境界,十分重要。唯此,画家才能画出意境清新,格调高雅,有境界有品位的上乘之作。

气有清浊、格分雅俗,人有人品、画有画格,这些无不与境界、修养有关。画由技入艺再入道,有德者成,不可不知。

提笔作画,画家须存恭敬清纯之心,将真情厚意、高迈气格含蕴于笔墨之中,融之于物、呈之于象,情神会意、物我两忘,笔无挂碍、心手相应才会有神来之笔,佳作问世。因此说:好画观之可以养眼,赏之可以养心。皆因好画气格高迈,有清气沐人,看了可以让人冥思遐想、神游八荒、心旷神怡矣!

2014年11月18日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山家 136cm×68cm

我 从 风 景 中 走 来文

/杨炳湘

画者心象,画迹就是心迹。心为人生经验之总汇。所谓画如其人,此言不虚。

我出生的地方与四川邻水县么滩御临河古镇一河相望,名叫“高坎塆”,是一个山水环绕,竹树掩映的小村庄。小镇早年是个水运码头,有“小重庆”之称。

我自幼对父亲购回的连环画、年画和图书着迷,喜欢画村里的房子、山上的树和小鸟。基于此,上小学时便能画小的生活场景画,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很庆幸在这么优美的环境里出生长大,从小在大自然里疯跑,看它,听它,画它,对那里的山山水水了解、熟悉、亲和如同自己的家人。

我是在离家一百二十里路的县城里读的初中和高中,每学期要从家到学校往返一到两次。有时中间要回家取粮证或伙食费,只能请三天假,回去一天,休息一天,再一天返回学校。好几次都是我一个人步行往返,一天要走完这么远的山路,脚都走肿了,途中常常十几里不见人烟,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累了就在风景好的地方坐一会,观景看山,听蝉鸣鸟叫,虽然辛苦,却磨炼了我的意志和胆量,饱览了途中的山川美景。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卧龙岗 68cm×68cm

成年后,我游览过桂林、黄山、华山、泰山、天山、峨眉山、瑞士雪山,以及长江、黄河、巴黎的塞纳河等名山大川,但到底不如早年我对家乡山水的印象深刻和来得自在。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些经历对我画山水画影响深远,至关重要。直到今天,我只要一闭眼、一凝神,那山、那水、那天上的云、那路边的草都还犹在眼前,在我的想象中,人会随着白云悠游,随着鸟儿翱翔。苦和累都会过去,美好和快乐却永远地留下来。我的这些经历,已经或多或少融入我的作品之中。

我早年得到知名画家冯宗祥老师指教,学习中西绘画的基础知识。到《诗刊》任美术编辑以后,聆听过钱绍武、黄永玉、何海霞、卢光照、吴冠中、白雪石等名师名家为美院学生、研究生讲授的一些大课和绘画演示课。后来与白雪石、吴冠中先生相识,得以向他们当面请教。

除了画画,我还喜欢读书。小学期间通读过《说唱西游记》,后来阅读过不少中外文学名著、美学画论、古今诗词以及儒、释、道、包括《易经》这样的书籍。《易经》的哲学,是变化的哲学,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化中演进和发展,画亦如此。画要有风格,但要避免“风格化”,艺术的自由表达关乎艺术的生命,不可被所谓“风格”所困。1987年,我在《美术家通讯》发表的短文——《也谈山水画的意境》中说到:“人有不同,景有不同,感受也不同,要抓住哪怕是些许差异,因境变法,探求相应的表现手段。如果不同题材均以一法炮制,必定面目雷同,难以表现多样奇特的意境”,在这里正好适用,防止风格化的最佳选择之一就是因境变法,变是不变的法则,解决停滞的良方。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盐湖夕照68cm×68cm

五柳先生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是说读书不要死抠书本死读书。读书一是求知,二是明理,三是提高修养。理不通,事不行,有什么样的知识积累出什么样的作品。画家要下接地气,重视生活感受,上通文脉,与中华文化精神相承续,重视文化、艺术修养,陶冶风神气格,升华精神、艺术境界,非常重要。

绘画是进入创作状态后,对物象的选择和重组,是将情感、对美的认识融入景物的一个过程,是对虚幻的或确定的景物、以及不确定的变幻莫测的飘渺空间的表达和呈现。画为心象,画家只有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前提下,静心息虑、心无点尘,笔无挂碍、心手相应,因境变法、移情入画,才能使作品有新意,有品味。凡关乎境界、格调,不是单从笔墨技巧中可以得来,多半要在修养中孕育产生。说到底,画家的全面修养、自心省悟明白最重要。

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深厚传统文化精神的国画艺术,今天应该如何继承发展,既不丢失其本质精神,又能焕发出新的风采活力,是必须思考并做出解答的课题。

2013年11月26日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野凫乐园68cm×68cm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一帆风顺68cm×68cm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一抹秋色68cm×68cm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游云68cm×68cm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雨后溪山136cm×68cm

魅力中国 时代楷模——杨炳湘

杨炳湘作品 长城 68cm×136cm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