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一生颠沛流离,不为五斗米折腰,却描绘出一个流传千年的桃花源

公元352年,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大概谁也没想到,这个并不起眼的男婴日后会成为南北朝最伟大的辞赋家。而他,便是我们今天介绍的主角——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他的曾祖父据传是东晋开国名将陶侃,外祖父是红极一时的晋朝名士孟嘉。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则更为传奇,是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君子。

陶渊明就诞生于这样一个官宦世家,从小在书香的熏陶中长大。

幼年的陶渊明家境还算优渥,三岁那年,其庶母产下一名女婴,她便是后来的程氏妹。

望着摇篮里熟睡的妹妹,陶渊明心中是难以言喻的欣喜。

可好景不长,陶渊明家境开始急转直下——八岁那年,他的父亲与世长辞,十二岁时,庶母也追随父亲而去。

陶渊明的生母坐在房间中,正因先后失去丈夫、姐妹而垂泪,却猛然想起,已经许久不见儿子的踪迹。因为害怕他受不了刺激,于是赶忙出门寻找。

小脚的女人走遍儿子最喜欢的地方——后山的茂林里,潺潺的小溪边,满是麦芒的田野上,却都寻觅不见他的踪迹。

最后,她只能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家中,准备烧火做饭,在家中祈祷儿子的早日归来。

可当她刚推开门时,便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走进屋内,发现小渊明正在灶前,小脸被火光映得通红,脸颊上还留着一抹炭黑,而桌子上是已然做好的饭食。

望着那忙碌着的小小身影,陶母不由地流下了眼泪。

那一年,渊明仅有十二岁。

我们常言的少年老成,很多时候都是痛苦造就的。

这亘古不变的定律,即使是伟大如陶渊明也不能避免。

二十岁那年,陶渊明的家境尤其贫。后来他回忆往事,以“弱年逢家乏”来形容那段时光。

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远赴东海任职,只为谋得几斗米维持温饱。

而这期间,他为了谋生而担任的低级官吏具体已无法考证。

后来,他在《饮酒》其十中回忆起那段日子时,这样写道: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等到苦日子终于熬出头的时候,陶渊明已经不再年少,此时的他已年近三旬,二十九岁的他终于谋得一官半职,出任江州祭酒。

望着那迟来的印绶,他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

三年后,陶渊明的生母病重,纵使他一路快马加鞭,也没能见上与母亲的最后一面。浔阳守丧的那三年,他没有一天不是活在悔恨之中。

丁忧期满后,心怀天下黎民的他再度出仕,在镇军将军刘裕麾下担任参军。

此时的他虽身在军中,但却依旧心念田园。无数次梦里,他曾回到那片净土,那个关于山川、湖泽、耕地、鸟兽和谐共生的童话。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大概是对这种复杂心情的最好概括。

深才自有创世举,义熙元年,建威将军刘敬宣听说了他的才能,征召他为参军。在奔赴都城的路上,望着漫天的星斗,他开始回忆自己近半生的官场沉浮。最终,他看透了仕途,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归隐田园的理想。

义熙元年八月,陶渊明离开家乡,出任彭泽县令,这是他最后一次出仕。

十一月,一个深夜,驿卒敲开了他的门,原来是武昌妹夫送来的一封家书。他谢别了送信的驿卒,转身回到屋中,办公桌上是成堆的的公文。

“兴许又是让我去武昌游玩。”

他便这样想着边拆着信封,但看到信的那一刻他几乎当场昏阙——上面写着:吾妻程氏卒于武昌。

他以为是自己彻夜批阅公文,眼花所致,于是又再看了一遍:吾妻程氏卒于武昌。

“难道是送错地方了?”于是,他又看了一遍落款。

“或许,是灯光太暗?”于是,他又点了一盏灯。

“不对,是角度问题?”

“还是不对……”

就这样,一封八字家书,他来来回回看了十几遍,可上面的意思却从未改变过:

“程氏妹卒于武昌。”

他只觉得身体一软,瘫坐在地上。

他低头望向手里的书信,回忆起幼时与胞妹一起玩耍的时光,他们相互追逐着,闹着,到了后山的田野,挥舞着比他们还高的锄头,耕耘起了儿时的梦想。

慢慢地,画面模糊起来,原来是泪水已然蒙住了双眼。而手上的信纸,也早已湿了大半……

次日,到了升堂的时候,衙役们照例前来敲门,却迟迟不见回应。无奈之下,大家只得推门而入。

进门以后,众人四处寻找张望,却见屋内空无一人。他们看到原本该陶县令穿戴好的乌纱帽和印绶,此时竟然直接摆放在公案上,下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官服,旁边则是渊明彻夜批改完的公文,而县令本人,早已不知所踪……

后来,民间忽地兴起一篇叫做《归去来兮辞》的文章,据说,便是他们曾经的县太爷所作。

晚年的陶渊明家中很是热闹,江州刺史王弘、始安太守颜延之等人都是他的密友。他们一并留下了“量鞋履”、“白衣送酒”、“颜公付酒钱”等轶事,为世人所传诵。

就连刘宋“万里长城”檀道济也曾亲自拜访过他,并赠以“粱肉”(精美的饭食),请求陶渊明再度入仕为官。但,就像之前朝廷对他的征召一样,都被他婉言谢绝了,“粱肉”也没有收下。

同年,陶渊明在饥饿病痛中去世了,至死都没有接受过来自官场的施舍。

几百年后,浔阳江头,另一位江州司马(白居易)在此泪湿了衣衫: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幼年丧父,少年丧母,青年时期家道中落,陷入经济困境。中年又郁郁不得志,直到最后,胞妹的死使他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从此归隐田园,从事农桑和文学创作。

现在人们提起陶渊明,最广为人知的便是他的《桃花源记》以及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不可不谓是颠沛流离,但他依旧用其惊世的才华在那个门阀垄断的南北朝为文人们开辟出一片精神的桃花源,也为后世留下一笔不菲的精神财富。

写完此文已夜深,望着星云上的月轮,不禁思绪万千,于是作诗一首,尝试概括这位伟人的一生,见笑:

《夜深追忆靖节公》

(现代)舟辰

阅遍群书终悟道,六经习得正年少。

寄迹风云谋生计,游宦东海营身饱。

把酒东篱真闲趣,参军哪若农耕好。

解印彭泽归故里,陶公气节天下晓。

作者简介:舟辰,热爱文学,喜欢写作,略通文史,研习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