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学习状态不佳是毒友谊害的?父母有没有边界感

作者:树艺蛙APP
孩子学习状态不佳是毒友谊害的?父母有没有边界感

有时孩子受到好朋友妒忌,不被理睬时心里很难过,请问有什么方式能很好地开解孩子?

在我们儿童营的课堂上,常常也看到孩子讲述自己在友谊上面临的问题。在大人那里不是事儿,没学习重要,可是在孩子那里是天大的事儿,如果不疏导,很容易产生内耗。

你小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学校被同学集体孤立、与好朋友闹矛盾,甚至绝交,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心理伤害。在知乎上,很多询问关于【友谊】的问题的用户,都是孩子、在校学生,在家里,这类问题常常是失语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有时并不那么顺畅。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个是完全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仅仅是发现孩子不爱上学,或者在家学校注意力不集中的表象,想通过给孩子报班、逼学习、送孩子去参加提升“注意力”的课程,往往是更具有伤害性的。另一个极端是过度干涉,家长比孩子还冲动,把本来容易解决的、孩子之间的问题,上升到了家长之间的问题,甚至大打出手,都容易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这一次,我们请到了心理学硕士,在北京一所中学里担任心理学老师的无言,为大家分享,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老师,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

误区一: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智力不好

真相:情感因素往往被忽略

TSMM :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培养孩子在智力上的成功,但是对孩子心理成长上所花费的时间,真的太少了。

A : 是的,很多家长都认为,成绩、成就都跟智力有关,智力高的人就会有好成绩、好成就、好人生。其实,智力曲线两端的孩子是少数,大多数孩子的智力相差不大。对孩子幸福、成就至关重要却常常被忽略的,是情绪管理能力。

有的孩子在小学明明成绩好好的、到了中学突然不去上学了;有的人婚姻明明很好,突然出轨了;有的人工作明明很好,突然不想干了;还有的人明明很有钱,心里却空空的。这些问题别人很难理解,其实都是自我出了问题。

自我的边界在哪里、怎么样回应别人、如何既邀请别人进入我的生命之中,又能护好我的防线,其实是没人教的——要么从健康的父母那里习得的,还有人会很幸运地从跟他人的交往中习得,更多的人是野蛮生长、全靠运气。

像谷爱凌的家庭,母亲是单身,人家依然过得很潇洒,孩子学业好、事业好,活得精彩。有的农村老太太,经济条件不好,没有文化,但看事情理性、通透,经济条件也不阻碍一个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精神独立,人格独立,是人生尤为重要的一课。

那么,要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呢?

A : 立人格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建立清晰的边界感。边界感的意思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当一个人欠缺边界感,他可能会无意识地常常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该有的界限,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边界。

所以,要清晰的边界感,我们可以如何做呢?

A : 最好是从出生开始去关注,孩子最好可以父母自己带,如果是阿姨带,家里老人带,父母要多关注孩子,对孩子情感上的关注和沟通,多于关注外在表现:比如聪明不聪明,是不是比别的孩子好,成绩好不好,这些都是外在的。

自我的发展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显性东西去衡量,却是更加重要的。

很小的时候,照顾孩子,不仅吃饱穿暖,还要积极回应需求,孩子哭闹要去安抚。塞个手机孩子能安静,但不是孩子需要的,孩子需要沟通,这样父母才能成为能安抚孩子的支持系统,能跟孩子建立好的关系。孩子即使遇到问题,也会告诉妈妈,第一时间去求助,那么很多问题容易解决。

这样,到了四五岁,孩子就能跟别的孩子交往,能安抚自己,自我系统发展起来了,有安全感。如果别的朋友不找他玩,他会伤心,但是也能接受,因为与自己相处也挺好。

但是,如果早期的支持系统没有建构,安全的依恋关系没有形成,就容易出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通常很隐蔽,比如孩子被同学孤立,孩子会觉得很难接受,相当痛苦,并且如果他的悲伤没有人回应,独自一个人撑了一个阶段,对孩子自我的伤害其实是很大的。

另一个要注意的是,不要老去否定孩子。

在起始年级,无论是小一,还是初一,孩子都很敏感,父母即使什么都不说,孩子也会有比较的对象,知道自己不够好,并且是有压力的。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还在不断否定他,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很自卑,如果再被朋友抛弃,孩子会加倍否定自己。

身为家长,有时很难做到对事不对人,很难不因为小事,就上升到人身攻击。“你看你每次都这样……”很多人身攻击,很多教训,其实都是家长在发泄情绪,孩子是心知肚明的。不被尊重、不被理解和包容,孩子的心灵需要被滋养,一直被挤压,到最后就崩掉了,很难得到生长。

还有,不是所有孩子都是适合学校节奏的料,如果慢一点,多给一点时间,孩子也能成长。如果学校没办法给孩子这个时间,家长也不给孩子空间,孩子是朵茉莉花,总希望孩子是朵牡丹花,看不到茉莉花的好,到最后茉莉只能枯萎了。

所有父母都为孩子好,但方式让孩子难以接受,攻击、羞辱、翻旧账、埋怨,都是对孩子人格的否定,孩子能感觉到爱吗?孩子小,只能忍受,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的自我没发展起来,生活很难幸福。

误区二:孩子被孤立,家长要冲在前面

真相:要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界限

如果孩子在学校被好朋友嫉妒、不理睬,甚至和别人一起排挤他,家长可以怎么处理呢?

A : 家长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多倾听,听孩子讲讲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比如发生了什么?对方是怎么嫉妒你的?

第二步,家长会有一个是非的判断:如果觉得自己孩子是对的,没有过错,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第三步,家长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妈妈觉得你的做法没问题,对方可以嫉妒你,但孤立你是错的,如果联合别人来孤立你,就更不对了。让孩子知道自己没问题,虽然对方很强大,不要因为对方不理睬自己了,就随意否定自己。这样,孩子的自我会建立起来,坚定了对自己的态度,孩子内心会感激家长。

如果孩子有做得不合理的地方,也跟孩子一起分析,捋一下原因,告诉孩子,可以去道歉,对方是否接受道歉,那是他的事情。

同样,我也可以要求对方向我道歉,对方做不做没关系,我有表达的权利。比如:“我觉得你这样做是不尊重我,我觉得我很难过,我希望你对我道歉。”

道歉不道歉是别人的事,只要孩子能够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委屈)和需求,该做的就做到了。

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第一,不要攻击对方、使用伤害对方的言语,这样自己也不会后悔。

第二,有问题,马上说,不要过了很久再说,内耗太大。

用这种方式,引导孩子把自己的界限建立起来。让孩子清楚地认知到,我可以守护我自己、捍卫我自己,同时也可以不伤害别人。

误区三:家长的边界感比孩子好

真相:成年人也需要学习

但是能够做到的家长,首先是可以理性做是非判断,这其实并不容易。

A :是的,只有家长自己有边界感,才会这么做。

有的家长容易冲在前面,比如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他就是不对,你别跟他做好朋友了!有的擅自给孩子做决定,去学校找对方家长,认为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实际更容易造成孩子被孤立。

家长的边界很清晰,自己的权利要守护,又不要去侵犯别人。这就跟孩子小时候被人打了,要不要打回去的问题是一样的。打不打回去,因人而异,关键是要守护心理边界。

成人也同样需要守护心理边界。有的人把人际关系搞得乱七八糟,总是很愤怒,老去攻击别人,就是没有边界感。

没有建立清晰的心理边界,通常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A :建立心理边界,成年人更难,边界不清晰,跟童年的养育很有关。在很小的时候,孩子需要父母、需要情感的时候,父母要去满足他,才会有安全感。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让他分清楚哪些是别人的,哪些是自己负责的。在孩子小时候,如果摔了,很多老人会踩踩地,指责是地板把孩子摔痛了,这样孩子就学会了不对自己负责、把造成自己痛苦的原因归结到别人身上。

理性的做法是:现实是现实,情感是情感。在情感上,要表达心疼,比如你摔疼了,妈妈感到很心疼了。如果家长太理性了,不在情感上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孩子的委屈就留在心里,可能会很难过。

所以,在情感上,要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而不是去否定他,更不要说,不许哭,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但在现实角度,孩子的行为不对就是不对,或者这个结果是孩子自己造成的,就要告诉他现实情况。

边界不清,就容易把行为跟感受,目的跟方式混在一起。就像家里有婆媳矛盾,丈夫对妻子说:我妈不是好心吗?这就是把目的和方式混在一起了。

情感就是情感,行为就是行为。目的、方式、感受、行为,要分开。

孩子在家乱发脾气,冷静之后,可以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人也可以不用发泄的方式去表现愤怒。

用什么方式,可以引导孩子用理性思维去想。如果孩子很小,家长可以提一些建议,比如很生气的时候,停下来,房间里走两圈,可以画画,玩玩具。还能有什么方式呢?只要目标清晰,方式合理,都可以。

下一次孩子自己就能想办法来处理情绪:我很生气,但我没有打妹妹,我画画,我开心了。这样,孩子自己的界限清楚,方式也可以迁移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上。

总结一下,帮助孩子发展自我、建立安全的心理边界,我们可以:

第一,积极回应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关系。

第二,少否定孩子,多鼓励孩子。

第三,分清情感和现实,情感上接纳,但是教会孩子看见现实,不要生活在戏剧化中,把自己当最可怜的人,生活中有不顺心都怪罪他人。

第四,分清目的和方式,目的是好的,不代表方式是合理的。

最后,身体力行,教会孩子理性分析问题,创造性地找到解决方式。

注:部分图片文字出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喜欢可以关注小蛙,还有更多文章更新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