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女道士初恋是僧人,表白被拒后留一句至理名言,后与多位诗人相恋

唐朝是中国史上一个最富传奇性的时代,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等文坛上耀眼的明星,皆出自这个时代。一众男诗人才华横溢,吟着或豪放或深沉的诗句,驰骋长安。

而自古女子情深,富有才情的女子更是把万千情丝愁绪付诸纸间。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是唐代才女

李冶

写下的名句,

她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

这四个女子,哪一个的人生摆出来都比戏还要精彩,可总结起来的话,还是逃不过一个情字。李冶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呢?

浪漫天性

李冶出生于唐玄宗年间一个书香世家里,从小受书卷气息浸染,本人也极其聪慧,天赋异禀,小小年纪就显露诗才。六岁那年,李冶写下一首诗: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本是咏蔷薇的诗,写得也富有意境,她的父亲却认为这首诗不像。

“架却”是“嫁却”的谐音,而一个六岁女童还知道待嫁的女子心绪烦乱,

这让李父很是紧张,怕女儿长大后成为一个失行妇人。

为了让李冶清心寡欲,十一岁时,家里人把她送进道观,让她出家成为女道士。李冶在道观中常诵读古籍,善于作工律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是远近闻名的才女。

成为道士并没有磨灭她浪漫的天性,她不喜三从四德、女诫律条,以潇洒作风处世,性格豪爽如男子,

与陆羽、朱放、萧叔子、崔焕等名士皆有密切交往,情谊深厚,写诗赠与各名士,毫不忌讳。

没有一般女子的羞涩之态。著名诗人刘长卿与她也是亲密的朋友,两人都喜欢对方的才气,

刘长卿对李冶称赞有加,赞她为“女中诗豪”,将她与班婕妤、韩兰英相比较。

李冶在十八、九岁时遇见了

灵隐寺的诗僧释皎然,情窦初开,便大胆示爱。

释皎然俗姓谢,

是康乐公谢灵运的十世孙,

幼年时就有过人才能,后削发为僧,在灵隐寺中受戒,对律学十分用心,常作诗赋,凸显其独到见解,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对于佛经、史书等,也十分精通。

时人尊称他为皎然禅师,对他十分尊敬,礼遇有加。

释皎然比李冶年长许多,当时已是不惑之年,还是备受崇敬的高僧,

芳心暗许的李冶却不管这些,写下一首情诗赠与释皎然,表达自己的爱意。释皎然则一心向佛,不为所动,于是委婉地回诗拒绝。

李冶一厢情愿的初恋就此无疾而终,后来,

她又与阎伯均、朱放等人有过恋情,但最后都没有结果。

关于爱情的至理名言

李冶天性浪漫,可“

向来情深,奈何缘浅”,

无执手相伴一生的人。她写下不少情诗,一些流传甚广。人到中年时,不想再为爱受苦,选择孤身一人过平静的生活。而曾几何时

,以诗向僧人释皎然表白却遭拒绝后,她写下了她的代表作《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晰。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这首诗因“至”字出现了八次而得名,六言律诗,错落有致,是为令人拍手叫绝的奇诗。诗中所写皆平常事物,但却体现了深刻的哲理。

“至近至远东西”

东和西是两个相反的方向,

但他们可以相距很远,也可以没有距离。

事物就是如此,不知道什么时候相隔甚远,也不知什么时候近在咫尺。

有时隔着千山万水都不觉得远,因为心始终在一起,有时彼此近在咫尺却不觉得近,因为已无相通的心意。

“至深至浅清溪”则是说最深的最浅的都是清溪,溪流本就能一眼望到底,但它又能够映出天上的白云、飞鸟、星月,也能够映出溪边的杂草、小石,万物似乎都“包含”在一条清溪里,所以深不可测。

前两句讲的都是辩证的真理,第三句“至高至明日月”大概是最浅显易懂的一句,日和月都是高处的,不可触及的东西,而无论是日光还是月光,也都很明亮。

前三句描述平常事物,都是为了衬托最后一句:

“至亲至疏夫妻”。

夫妻是处在一个密切空间内的,同床共枕,朝夕相处,无论是肉体还是情感,看起来都是最亲近的。但世事向来难料,

爱与恨只有一线之隔,

曾经最爱的人也有可能变成最恨的人,曾缠绵相许也可变成形同陌路。

世间夫妻,举案齐眉者固然有之,也有貌合神离者,甚至反目成仇,不共戴天。

所以夫妻既可“至亲”,也可“至疏”。

这最后一句比一般的情爱诗要深刻得多,是爱情的至理名言。李冶辗转于数段情缘中却都不得结果,

兴许是看透了许多

,才写出了这样巧妙的诗句。

不得善终

李冶的一生可以说是

始于诗歌,也终于诗歌。

进入暮年的李冶本已无心过问红尘之事,可恰逢唐德宗听闻李冶才情过人,要召她入宫,栖身广陵的李冶只好北上长安去面见圣上。

她对面圣之事并不热心,可以说是十分无奈。

她的七律诗《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李冶在宫中住了几年,这却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她一向放荡不羁,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住在皇宫中就像关在笼子里一样让她很不自在。

没成想,几年之后,也就是建中四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泾原兵变”,将领朱泚带入谋反,企图篡位,带着士兵攻入长安,

唐德宗匆忙外逃,

哪里想得起还有李冶这个人。

朱泚在长安被拥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她听闻女诗人李冶在长安,便附庸风雅,命人叫来李冶,让她作一首诗歌颂新朝。

李冶不过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哪里拒绝得了,于是写了一些颂诗去赞美这些叛臣,说天下归心、祥瑞频现之类的套话。

世道总是风云变幻。次年七月,唐德宗带兵回长安,朱泚被杀,天下还是大唐的天下。

唐德宗得知李冶写诗赞美乱臣贼子,气愤不已,斥其不忠,于是下令处死李冶。可怜李冶来不及为自己辩解,就被乱棍打死,终年五十四岁。

李冶既是天性浪漫,不受拘束,为情所困的女道士,又是写得出动人情诗,至理名言的绝世才女。

只可惜终其一生,以悲情告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