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品读|谢天开:论域与转向——读《中国河流文学研究》

品读|谢天开:论域与转向——读《中国河流文学研究》

文/谢天开

蒋林欣女史的《中国河流文学研究》是一部拓新之作,其论域将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路从时间的文化历史研究范式转向于空间的文化地理。突破了以往文学理论对于文学时间的建构,重点在对于河流文学空间的探析;承续了“五四”文学传统,并探析了其现代转型;并且将河流文学研究置于大文学的视域里;这对于开拓中国文学研究新的视域来说无疑是一次解析范式的转向。

在中国,“河流文学”这一概念,虽产生于台湾学者的专论,却为大陆女学者蒋林欣开拓为一本专著。其间,概念的厘定、理论框架的建构、作家与作品的列举,无不充满一种严谨的态度与拓展的精神。就其学术理论价值,当为后来的研究者的知津之作。

在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著中,对河流的观照主要依附于“水文化”“水意象”的研究之中。对于河流文学的研究,属于中国文学批评空间细化与拓展。蒋林欣对于中国河流文学研究无疑是为首创之功。

《中国河流文学研究》专著的框架为:“绪论:从河流出发;第一章,河流文学:一个新的论域;第二章,中国河流文学的现代转型;第三章,中国现当代河流小说概观;第四章,现代河流文学名家风采;第五章,丰富精彩的河流内部风景;第六章,多维并存的河流外部话语;第七章,河流文学与现代性焦虑;结语:一个永恒的美学命题。”如此,既可分别成论,又可为一个有逻辑顺序的有机整体。细读之下,有一条隐隐的主线:即为承续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上而建构的河流文学研究,继而延展于中国当代文学之河流文学研究。

研究的理论:河流文学的空间生产

学者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认为,“乡土小说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这是中国现代文学30年一个定评,而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宗地位;这就表明乡土文学既为中国现当文学的发韧,亦为在很长时期里的主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蒋林欣发现:

在对中国河流文学整体概貌的了解、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发现现代河流文学书写具有转型意义,而且文本丰富,主要集中在小说这一文体,小说是现代乡土文学的主要载体,也是现代河流文学成果最丰的文体,因而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现代河流小说文本上。

《中国河流文学研究》将乡土文学作为研究的新切入点,以“河流”为关键词,“为重新观照乡土文学寻找新的路径”,便为蒋林欣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自觉承继与开拓。

《中国河流文学研究》对于乡土空间的界定,“‘乡土’不仅仅是作为物质性的地理空间而存在,更是一种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人文、制度等因素的文化空间,是特定区域里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特质的综合体。”在此阐述的基础上,建构了“河流是流动的乡土”论点;探析了“河流因其流动而具有灵性与诗,是最富于诗意的乡土空间”;进而分析“河流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既可属于城市又可属于乡村,具有媒介的作用,是最具有弹性的乡土空间”;最后指出“河流既是相对独立的乡土空间,又与陆岸相连,具有独立性,依存性和开放性。”如此将河流与文学关联,逻辑地论证了“河流”这一独特的乡土空间,作为文学产生的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本身也在不断地产生“空间生产”空间。“河流”作为一种自然空间,又是处在不断“人化”的过程之中,因而它既属自然空间形态又属社会空间形态,在此之中创作出来的“河流文学”其明显特质便为其空间生产的特质。

《中国河流文学研究》特别指出“河流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既可属于城市又可属于乡村,具有媒介的作用,是最具有弹性的乡土空间”。

其实,城市与河流关系,亦为紧密,亦如上海之于黄浦河与长江、成都之于锦江与岷江、重庆之于嘉陵江与长江等。相关的小说家有李劼人、周而复、金宇澄等。

为了清晰地控析中国河流文学的现代转型,著者在第二章“中国河流文学的现代转型”里,又自觉上溯到1949年前的“乡土文学”是如何产生的。进而将“河流作为独特的现代乡土空间”,提出了“首先,河流是流动的乡土。其次,河流因其流动性而具有灵性与诗性,是最富于诗意的乡土空间。再次,河流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既可属于城市又可属于乡村,具有媒介的作用,是最具弹性的乡土空间。最后河流既是相对独立的乡土空间,又与陆岸相连,具有独立性、依存性和开放性”。

研究的承续:河流文学与神话传说

中国小说的现代学术研究,首推作为学者的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其元命题为“小说之渊源:神话”。《中国河流文学研究》亦承继认可如此的观点。为了在文学史的长时段中观察与探析“河流文学”的源流与概貌,《中国河流文学研究》从神话学视域,以大禹治水的“洪水神话”为中心,通过对《山海经》《淮南子》《尚书·尧典》《诗经》等相关文本的呈现与比对,探析作为中国河流文学形成源头,清晰地厘定了中国河流文学亦起源于神话传说。

中国河流最早的文学作品,应为大禹神话传说。大禹半人半神的洪水神话传说,反映中国远古社会的基本特征,亦成为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基因。鲁迅有论:“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

《中国河流文学研究》开篇便探析“大禹神话传说”,可见其研究是对“五四”新文学理论的承继与拓新。当然,对于中国河流文学之神话传说,还可以从不同视角加以细化,如《尚书》《左传》《水经注》等史志之大禹;《山海经》《淮南子》神话之大禹;《诗经》《楚辞》诗歌之大禹等等。

在河流文学研究中的可以划分为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著者在第一章“河流文学:一个新的论域”里专题探析了“文学重塑了河流景观”,实际就是在探讨“文学如何建构了地理景观”,此为《中国河流文学研究》重点探析的论域之一。在此章里,著者还论述道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地理性专著,被誉为中国山水文学的第一座高峰。然而在此,值得与著者商榷之处为,倘若将从文学视域观察《水经注》,即从文学的叙事、抒情及审美三元性衡量其中某些篇章,如《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就会发现河流文学是如何在一部地理专著中理解、想象、书写,而最终生成为快炙人口的文学名篇。然则著者郦道元是个北方人,长江三峡是他毕生足迹未到之地。对于郦道元来说,“想象力是世界的创造者,理解力思考自然而想象力则开拓一个世界。”如果加以深入究里,这里有一个地理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区分。推而论之,对于“洪水神话”相关大禹治水等等,在整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有一个关于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细分与厘定的问题,是值得探析与讨论。

研究的跨界:河流文学与大文学

《中国河流文学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特色,便是研究视域的跨界,从而将河流文学研究置于大文学的视域里。蒋林欣在《中国河流文学研究》中,在进行对过往的河流文学的文献综述后亦特别指出“可见,现有研究成果对中国河流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河流书写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考察和研究,关于‘河流文学’或‘文学中的河流书写’这个课题还有许多盲点和可以开拓的空间和视角。”因此,她在研究中特别从文学地理学视域,将河流作为独特的现代乡土空间,而进行专节探析。她认为,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上的乡土,它都是一种物质性的实实在在的地理空间;然而,另一方面,“乡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物质性地理空间而存在,更是一种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人文、制度等因素的文化空间,是特定区域里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特质的综合体。进而又论述道:乡土就是这样具有社会文化功能,联系着人们多样的复杂的情感,负载着人们的生命、生存体验,这就超出了物质层面的意义,在现代语境中乡土是个体、群体、民族身份认同的一种标志与依托。

河流的南北与文学的南北,是一个需要探析的河流文学空间的新视域。这个新视域,于外国文学理论,可以借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气候与地理对社会的影响,对人性的影响。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南北地理文学论。于中国文学地理理论来说,可以承袭《汉书·地理志》《隋书·文学》、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诸多中国文学地理理论。

《中国河流文学研究》已经注意到了作为河流文学作品,黄河文学作品与长江文学作品,是各有千秋的,彼此颉頏的。倘若能够对此进行深入的南北地理文学异同的梳理,必然阐发出新的创见。

总之,《中国河流文学研究》一方面承继了“五四”文学理论研究乡村的传统,并详细探析了河流文学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突破以往文学理论建构对于文学时间的关注,转向于对于河流地理空间生产中的文学空间探析,并亦从跨学科的视域,对于中国河流文学进行探析而多有创见。

【作者简介】

谢天开,知名书评者,成都锦城学院教授。

书名:《中国河流文学研究》

作者:蒋林欣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