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日前,索尼集团与本田汽车宣布,两家公司将联手开发和销售具备高附加值的电动车产品,目标在2025年推出首款车型。目前双方已同意成立一家合资企业,负责开发和销售电动汽车,并就该交易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相信看到这则新闻的数码圈和车圈粉丝,心里估计都会打个“Hodony?”(ほんとうに?/真的吗?)不仅仅是因为事发突然,更重要的是,这是日本数码大亨第一次真正下场造车,还找了个车坛大拿为跨界保驾护航。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在智能化的浪潮中,本田在等待一个华丽转身的机会,而索尼持续多年的造车野心终于到了落地时刻。大法界的“双厨狂喜”配上各自的光环加持,让我这个不怎么看日本动漫的“中年人”都想起了《七龙珠》里的融合术。

不过一番梦幻联动之后能否祭出“悟天克斯”,恐怕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强强联合?还是同病相怜?

从目前来看,第一波吃螃蟹的造车新势力在大浪淘沙之后,能活下来的小日子过得都还可以。其中特斯拉更是过得相当可以,大有成为电动时代丰田第二之势头。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人们在观感上的“新旧分垒”,将传统视野下的油车无情的踢出了未来发展的愿景之外。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不过这一分垒也许是由新势力发始,但绝对不会被新势力所摆弄,毕竟在资本的逐利天性下,只要转型的代价小于未来的收益,就有的是做下去的理由。更不要忘了如今的电动车产业链正在快速成熟,孵化一个站得住的新品牌难度并不会比百花齐放的百年之前大多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能看到汽车行业的估值巅峰在最近几年频出不穷,但也伴随着过山车式的波动,比如FF、特斯拉,以及最近陷入“涨价风波”的RIVIAN。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属性,从未像如今一样有着如此迷人之魔力。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于是,压力来到了传统车企这边,昔日叱咤风云的强者在如此猛烈的大变局中,瑟瑟发抖起来。

坚守或者背叛,如同《哈姆雷特》的灵魂之问,振聋发聩,无处躲藏。这一关乎生死的选择,搁置不在乎只是暂时的,你迟早要面对。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于是嘴硬如丰田章男之流,也可以毫无征兆的一口气十七连发,再低下身子和华夏后生平等合作。曾经的氢能幻想被丢掉,看着确实有点寒颤,但总归还是要向时代低头。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与之相比,本田的处境可更不乐观,iMMD混动的串并联路线固然高效,并且强混与插混的无缝转换也意味着是更优秀的权宜之计。但除此之外的一切,本田身处的位置都并不算好。曾经的纯电并举一直到现在还停留在“油改电阶段”,国内市场拿着插电缤智凑合日子,欧洲市场Honda e的三电更是没法看。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更何况本田还缺乏一个能够给足全球电动化支持的大腿,通用的奥特能平台至多也只能在北美市场大放异彩,国内的纯电架构还久久没法放出大招。

这样的光景,你让本田在2030年把EV纯电动和FCV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做到40%,2035年做到80%,2040年彻底禁绝内燃机?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不幸的是,类似的场景推断,一样可以放在索尼的身上。

走过九年的“One Sony”战略,其进展堪称迟缓。三年前才想着把影像部门、家庭娱乐部门、音乐部门以及移动通讯部门进行重组,以“消费电子”军团重拳出击。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但问题来了,这个时候的消费电子市场还有这位硬核日企大展拳脚的天地么?

要说技术,索尼的技术实力可没人能质疑;要说生态,索尼也能给你做到要啥有啥;要说品牌影响力,恐怕很多中国人一生中至少也得接触一次索尼的产品,由此建立起的“日货”光环时至今日依旧不可小觑。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但这一切却并没有给索尼消费电子品的终端销售带来令人欣喜的变化,核心原因就是各部门之间依旧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彼此建立的技术壁垒依旧没能彻底打通,即便是极具个人魅力的“姨夫主政”也没把这个看上去很美好的战略执行的非常到位,产品顶级归顶级,“杀疯了”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但过于极致的炫技操作也不像是认真大举进军的诚意之举。

这么看来,本田和索尼的携手,更像是一种深层次的“同病相怜”。

我出智能你出产能,大法双双把车造

但再怎么寻找共同点,生意终归是生意,光是“相怜”可远远不够,还要想到办法治好双方各自的“顽疾”。

巧合的是,双方都有对方想要的“灵丹妙药”。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在电动化方面,索尼可是18650电池当之无愧的鼻祖,虽然后续松下的产品成为了特斯拉起飞的动力源泉,但这并非意味着索尼在动力电池上的技术储备就此被打入冷宫。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换言之,只要有钱有厂有投入,本田和索尼完全可以形成自给自足的供应关系,无需遭受中韩电池巨头的掣肘。

另外,本田一直拿不出手的智能驾驶辅助和智能座舱,都可以交给索尼直接包圆。后者的一揽子计划涵盖了自研传感器、自研芯片、人机交互、应用生态,这些方面索尼的技术储备可都是实打实的过硬,VISION-S、VISION-S 02概念车作为“样板间”也给足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试想一下这些长板来补足本田的短板,最终呈现的产品会有多么激动人心。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而在另一方面,被“赋能”的本田倒也并非身处相对弱势,除了自己能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庞大产能,之前曾推出的电动化战略也在关乎驾驶体验的底层技术上做好了准备。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并且别忘了,本田的纯电动子品牌“e:N”可是在中国市场首发,与之匹配的还有涵盖FWD、RWD、AWD的智能高效纯电架构、专属的设计语言以及全栈智控生态OS,这些如果能在日后与索尼的生态相对接,再结合本田对驾驶乐趣的独到见解,成为电动车时代的“JDM领头羊”也不是没有这个实力。

这样一个看上去十分美好的商业愿景,唯一的阻碍并非是双方自身的技术所限,而是商业世界对这类案例的屡见不鲜。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远的不说,就说国内,百度与吉利合作的集度、华为与小康合作的AITO、阿里与上汽合作的智己……这些在互联网造车圈子里玩滥的套路,已经让遍尝百味的中国车迷有信心对着全世界消费者拍下胸脯说自己“吃过见过”,更甭提早先时候各类代工造车的新势力给我们带来的各种骚操作了。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这也显得本田与索尼的合作有一些后知后觉,但这并非坏事,毕竟后发优势+品牌口碑+技术积累足以给这对大法组合积累足够的赶超资本,即便对着互联网的烧钱打法亦步亦趋,也会让一众造车新势力只得望其项背。

更何况,这甚至还不是索尼造车愿望的全部。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毕竟在这次的合作意向中,我们并没有看见“Sony Mobility Inc.”(索尼移动出行)的身影,这说明索尼能赋予给本田的加成,很可能还是基于“One Sony”战略下消费电子部门的技术实力,而真正用于造车卖车的三电技术、车规级感知元件、终端渠道以至于专属的工业设计语言,都不一定会在2025年以“本田”的名义和大家见面,而是留着自己用,把成功的可能性尽可能放在更多的篮子里。

进,就是“索尼”汽车满地跑;退,也是“索尼”供应遍天下。

这波很难不说索尼真赢麻。

写在最后:无论如何,我只想先感叹一句“这世界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造车带来的丰厚利润众人皆知,但这波谁都下场造车的热闹景象,时至今日我都有些无所适从,即便是看似分工明确的合作,索尼都不忘给自己留一个真正下场的“小号”,诱惑力之大可想而知。

“Hodony”?日系大法成双对,本田+索尼能不能破圈?

另一方面,这次合作对于本田也不是稳赢的买卖,至少索尼没打算为了同胞企业的未来使出全力,甚至还明着给出了一个“取而代之”的选项,这危机感不可谓不大。希望合作带给本田的是变革的迫在眉睫,而不是神队友帮忙的稳操胜券,毕竟至少中国市场是不会给这种傲慢留太多机会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