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刚说完肝开窍于目,就有人在底下咨询,肾是不是开窍于耳。
的确,肾开窍于耳,然而,不仅如此,肾还开窍于二阴,你们是不是都不知道?
今天,我们接着聊肾。

开窍于耳
其实吧,肾开窍于耳,想必有一些中医基础的朋友大都有所了解,因此,这里我们就简单过一下。
人的听觉是否灵敏,与肾中的精气是否充盈息息相关。
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反之,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
而一些老年人肾中精气渐衰,髓海空虚,因此多见耳鸣、耳聋,是故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
磁石,可谓是治疗耳聋耳鸣的一味良药。
磁石,虽名中带磁,却了无磁性,其质硬而酥,主入肝、肾经,功可补益肝肾而聪耳明目,又兼可助肾纳气平喘。
《本草衍义》:"肾虚耳聋目昏者皆用之。"
《纲目》:"明目聪耳,止金疮血。"
磁石
开窍于二阴
今天的重头戏还是要讲肾开窍于二阴。
所谓二阴,即前阴和后阴,人体二便的排泄,均与肾的气化功能息息相关。
若是肾阴不足啊,虚火就容易内生,灼烧肠道内的津液,可致肠液枯槁而便秘。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如果把我们的肠道比作是一条河道,肾阴就是潺潺的溪流,体内的糟粕之物啊就像是溪流上的小船,它会顺着河道流啊流,直至排出人体。
而肾阴亏虚的人,他们的肠道就像是一条干涸的河道,小船早已搁浅,又岂是可以单靠蛮力将之排出体外,中医很形象的将之称为“无水行舟”,这也是有些人即使是卯足了劲儿,也拉不出的原因之一。
通常呢,因阴虚肠燥便秘的人若是贸贸然去吃番泻叶、大黄等泻下攻积的药,虽简单,但过于粗暴,大家试想一下,小船搁浅,但靠蛮力去推搡,岂不是会在河道上留下深深的划痕?不仅易损伤肠道,还往往会事倍功半。
番泻叶
大黄
那既然是缺水,何不往河道之中灌水?增水即可行舟,岂不美哉?
是故,对于此类肠燥便秘的人啊,有一个非常合适的基础方——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出自《温病条辨》。正如其名,增液而行舟是也。
玄参
麦冬
生地
若是肾阳虚损者,通常命门火衰,难以温熙脾土,而致运化失常,气化无权,阴寒内盛,终将致阳虚泄泻。
所以,你去看有些人,一清早天还没亮,就腹痛难忍,就直奔厕所,这并不是大便规律,中医称之为五更泄泻,还有种更形象的称谓,鸡鸣泄泻。
而治疗此类五更泄泻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方子——四神丸(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补骨脂),出自《内科摘要》。功善温肾阳,而止腹痛。
五味子
肉豆蔻
吴茱萸
补骨脂
此外啊,尿液的排泄也和肾的气化功能有一定关联。
肾阳不足的人呢,夜尿频繁、小便清长。
和大家举个例子就比较好理解了,人之肾阳啊,就像是身体里的一把火,膀胱呢,就像是贮藏人体浊液的烧水壶,肾阳可以将壶里的清液向上蒸腾,归附于肺,而重新输布,留下的浊液就顺势排出体外。
一旦肾阳不足,火力就不够猛,清液未能完全地向上蒸腾,大部分都被留在膀胱这个水壶里。
中医认为啊,夜晚为阴,白天为阳,上半夜为阳,下半夜为阴,所以说下半夜为阴中之阴,因此,不少老年人本就肾阳不足,加之环境因素,在下半夜尿频的症状尤其显著,而且又因膀胱中的水液不能被及时蒸腾,所以小便也多清长。
那肾阴亏虚的人呢,小便短而色黄。
还是我们刚刚说的那个壶,只是壶里的水所剩无几,下面的火呢,还是正常地烧着,时间一久,壶里的水越来越少,浊液的浓度相对来说也越来越大,所以,小便短而色黄。
今天就先写到这里,明天我们接着聊。
最后,再给自己打打广告,如果各位觉得内容还算不错,记得随个赞,如果觉得远志的内容让你颇有收获,记得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