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粤桂琼闽珊瑚普查进行时保护珊瑚在行动认养“珊瑚宝宝”重现海底斑斓

作者:i自然全媒体
粤桂琼闽珊瑚普查进行时保护珊瑚在行动认养“珊瑚宝宝”重现海底斑斓

第二届活动的志愿者在海南边界岛种植珊瑚。摄影:王思宇

记者 朱桂峰

近日,第二届全国珊瑚日活动在海南省万宁市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主办,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联合主办。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珊瑚保护联盟副秘书长廖宝林告诉本报,保护珊瑚、关爱海洋已成为时代需要,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三省珊瑚普查如火如荼。

<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轨道""5">保护珊瑚</h1>

作为一种生物体,珊瑚是海洋的建筑师,为其他生物提供庇护所,也是许多生物的重要产卵,繁殖和诱饵场所,廖说。珊瑚礁也是海洋生态环境的风向标,因其高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生产力,被誉为"海洋雨林",对优化海洋生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全球变暖、海洋酸化和人类破坏,珊瑚资源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2016年,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所落户深圳大鹏新区,同年建成中国第一个珊瑚保护中心,并附属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援基地和国家水生野生动物驯化繁殖基地品牌,成功获批为国家珍稀濒危水生动物(石珊瑚)繁育放苗供应单位, 是集珊瑚采集、驯化、繁育、抢救、幼苗等资质于一体的集合体。截至目前,深圳等地已种植珊瑚植物5万余株,养殖珊瑚幼苗4万余株,获救绿海龟蛞蝓20余株。

2019年12月,在农乡部渔业和渔业局的指导下,国家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处、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海南海洋和渔业科学院共同发起成立中国珊瑚保护 联盟,并指定9月20日为国家珊瑚日。这是继长江江豚、中国蜻蜓、中华白海豚、海豹和海龟保护联盟之后,第六个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联盟。2020年9月20日,首届全国珊瑚日在深圳大鹏新区举行。

<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轨道""24">收养"珊瑚宝宝"</h1>

在深圳东部、盐田和大鹏海域,拥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石珊瑚群落面积3000余亩。2020年5月,捕获了第一批珍贵珊瑚在深圳大鹏湾附近海域产卵的图像。

今年9月,深圳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大鹏管理局招募了500名市民,成为珊瑚饲养员,领养珊瑚幼苗。据悉,经过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所的专业驯化和科学栽培,珊瑚幼苗的整体存活率可以达到85%以上,使近岸珊瑚生态得到了最大化。

广东省是我国第一个进行珊瑚普查的省份,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经进行了15年,共有3000多名志愿者参与保护工作。2020年,由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所和大鹏新区潜水协会组织的广东珊瑚普查和美丽大鹏珊瑚种植活动,增加了一项珊瑚幼虫补充调查,以统计小于5厘米的"珊瑚幼崽"数量,以反映珊瑚群落的健康和恢复力。

廖宝林表示,广东珊瑚普查启动以来,内容不断丰富,近年来,海马保护、海洋微生物资源、近岸水域微塑料等内容不断增加,为广东寻找海底海洋家族和政府部门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中国珊瑚普查潜水志愿者的指导下,由民营环保力量牵头的珊瑚普查已经全面启动。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会长马海鹏表示,珊瑚普查是珊瑚科学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海洋保护专家学者、相关企业和公益志愿者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

珊瑚普查主要以潜水科学检查的形式进行,利用现场调查记录和图像记录方法收集数据。普查数据显示,深圳东部珊瑚生长和指标基本稳定,珊瑚覆盖率平均约为35%。

<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轨道""25">重建海底</h1>

珊瑚保护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参与。深圳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大鹏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珊瑚资源对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合作机制,为主管部门、科研单位、保护区管理机构、热心公民和社会团体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凝聚更多参与珊瑚保护、重塑海底的力量。

廖宝林认为,应系统开展珊瑚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活动,进一步扩大珊瑚保护的社会影响。

马海鹏呼吁,要保护珊瑚,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深圳珊瑚保护志愿者任方圆建议,通过珊瑚保护科学宣传进入校园,进入社区,进入企业,进入渔村,渔船等具体活动,努力扩大珊瑚保护科学宣传对地区和人口的影响力。

据悉,广东省将设立34个沿海保护区,组织34个普查小组参加。其中,深圳站点12个,与惠州并排最多。目前,深海人工养殖的珊瑚已育出第三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