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屆活動的志願者在海南邊界島種植珊瑚。攝影:王思宇
記者 朱桂峰
近日,第二屆全國珊瑚日活動在海南省萬甯市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主辦,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聯合主辦。
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所進階工程師、中國珊瑚保護聯盟副秘書長廖寶林告訴本報,保護珊瑚、關愛海洋已成為時代需要,廣東、廣西、海南、福建三省珊瑚普查如火如荼。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5">保護珊瑚</h1>
作為一種生物體,珊瑚是海洋的建築師,為其他生物提供庇護所,也是許多生物的重要産卵,繁殖和誘餌場所,廖說。珊瑚礁也是海洋生态環境的風向标,因其高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生産力,被譽為"海洋雨林",對優化海洋生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和人類破壞,珊瑚資源和珊瑚礁生态系統受到嚴重破壞。
2016年,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所落戶深圳大鵬新區,同年建成中國第一個珊瑚保護中心,并附屬廣東省水生野生動物救援基地和國家水生野生動物馴化繁殖基地品牌,成功獲批為國家珍稀瀕危水生動物(石珊瑚)繁育放苗供應機關, 是集珊瑚采集、馴化、繁育、搶救、幼苗等資質于一體的集合體。截至目前,深圳等地已種植珊瑚植物5萬餘株,養殖珊瑚幼苗4萬餘株,獲救綠海龜蛞蝓20餘株。
2019年12月,在農鄉部漁業和漁業局的指導下,國家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處、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産科學院、海南海洋和漁業科學院共同發起成立中國珊瑚保護 聯盟,并指定9月20日為國家珊瑚日。這是繼長江江豚、中國蜻蜓、中華白海豚、海豹和海龜保護聯盟之後,第六個珍貴瀕危的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聯盟。2020年9月20日,首屆全國珊瑚日在深圳大鵬新區舉行。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24">收養"珊瑚寶寶"</h1>
在深圳東部、鹽田和大鵬海域,擁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石珊瑚群落面積3000餘畝。2020年5月,捕獲了第一批珍貴珊瑚在深圳大鵬灣附近海域産卵的圖像。
今年9月,深圳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局大鵬管理局招募了500名市民,成為珊瑚飼養員,領養珊瑚幼苗。據悉,經過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所的專業馴化和科學栽培,珊瑚幼苗的整體存活率可以達到85%以上,使近岸珊瑚生态得到了最大化。
廣東省是我國第一個進行珊瑚普查的省份,自2007年成立以來,已經進行了15年,共有3000多名志願者參與保護工作。2020年,由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所和大鵬新區潛水協會組織的廣東珊瑚普查和美麗大鵬珊瑚種植活動,增加了一項珊瑚幼蟲補充調查,以統計小于5厘米的"珊瑚幼崽"數量,以反映珊瑚群落的健康和恢複力。
廖寶林表示,廣東珊瑚普查啟動以來,内容不斷豐富,近年來,海馬保護、海洋微生物資源、近岸水域微塑膠等内容不斷增加,為廣東尋找海底海洋家族和政府部門開展更具針對性的海洋生态環境保護和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中國珊瑚普查潛水志願者的指導下,由民營環保力量牽頭的珊瑚普查已經全面啟動。深圳市藍色海洋環境保護協會會長馬海鵬表示,珊瑚普查是珊瑚科學産業快速發展的基礎,在多年的發展曆程中,我國海洋保護專家學者、相關企業和公益志願者積累了豐富的成果和經驗。
珊瑚普查主要以潛水科學檢查的形式進行,利用現場調查記錄和圖像記錄方法收集資料。普查資料顯示,深圳東部珊瑚生長和名額基本穩定,珊瑚覆寫率平均約為35%。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25">重建海底</h1>
珊瑚保護需要社會各部門的參與。深圳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局大鵬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保護珊瑚資源對改善海洋生态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實作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整合社會資源,創新合作機制,為主管部門、科研機關、保護區管理機構、熱心公民和社會團體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凝聚更多參與珊瑚保護、重塑海底的力量。
廖寶林認為,應系統開展珊瑚生态保護和科普教育活動,進一步擴大珊瑚保護的社會影響。
馬海鵬呼籲,要保護珊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海洋生态環境,需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讓我們行動起來,從現在開始,為生态文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深圳珊瑚保護志願者任方圓建議,通過珊瑚保護科學宣傳進入校園,進入社群,進入企業,進入漁村,漁船等具體活動,努力擴大珊瑚保護科學宣傳對地區和人口的影響力。
據悉,廣東省将設立34個沿海保護區,組織34個普查小組參加。其中,深圳站點12個,與惠州并排最多。目前,深海人工養殖的珊瑚已育出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