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李琪 马俊杰
实习生 何雪涵 文/图
“藤编工艺看似简单,制作过程却极其繁琐,要经过选藤、脱脂、剥皮、过剑门、过宽刀等一些列工序才能送到编工师傅手中,总共要经过大大小小18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一个藤编包,整个过程耗时至少半个月。”今年48岁的山葡萄藤编织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庆明向记者介绍道。
近日,福州永泰的山葡萄藤编织制作技艺入选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9日,记者走进位于永泰县的葡萄曜非物质文化展览馆,探寻山葡萄藤编织的魅力。

不断钻研,攻克技术难关
在永泰西北方丹云赤岸一带,素有“三岭又五坑,坑坑有藤艺”的说法。张庆明回忆称,在他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就地取材,使用竹草、葡萄藤编织刀套、篮筐等日用品,他也在耳濡目染下,跟着父亲学会了竹编与山葡萄藤编织技法。
2006年,张庆明创办的企业一开始专注于制作竹壳环保餐具用于出口。在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发现藤编包在日本、意大利、法国等国家有非常广阔的市场,这让他联想到了永泰历史悠久的编织手工艺,决心要开发设计自己的藤编包产品。
等待加工的山葡萄藤
让小小野山藤变身为高档手工编织包的过程,可不是那么容易。张庆明透露,其实野山葡萄藤作为包类的原材料,日本拥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在我们的传统技术中,以前只有梅雨季节泡水充分的老藤,才能取出合格的藤条,这大大增加了藤包制作的成本。”于是创业伊始,张庆明一门心思投入到技术突破上,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取藤时效的瓶颈,一年四季都能取藤,还符合环保要求。而这样的技术突破并不在少数,从取藤、编法再到成型处理,在张庆明不断的钻研下,如今他已经申请了100多项专利,产品也远销日本、欧洲。
粗糙双手,编出“奢侈品”
3月9日,在展览馆楼上的工作室,50多名编工师傅正在专注地编织着藤包。因为编织需要细致复杂的动作,所以师傅大多为女性。藤条在她们手中上下翻飞,至少需要1、2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藤包的编织。每个师傅的手上都有一层厚厚的老茧形成的“手套”,就是在这样粗糙的手中,诞生了一个个精美的藤编包。
一双灵巧的手,让藤条翻飞穿插,经纬分毫不差
许多师傅的手上满是老茧
张庆明告诉记者,工人学会一种编法可能只需要2、3个月的时间,但要把单种编法编好,则需要至少2、3年时间,熟练掌握多种编法的许多都是10年以上的老师傅。“这样的藤编包,在日本和欧洲属于奢侈品,出口过去售价达到几千甚至上万元。”
在编制技法中创新了立体回型文
在展示间,柜子上摆满了藤编包,样式、颜色各有特色。“虽然原材料都是使用的山葡萄藤,但长在山坳里的、长在水边的、长在山脊的藤取出的藤条都呈现不同的颜色,这就赋予了每个藤编包不同的色彩。”为了给传统的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张庆明还不断创新编织技法,如今编织技法已经达到了上百种。
带皮篱笆编手提包,保留了藤条上原有的孔洞
展示柜上,一款“带皮篱笆编手提包”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包身上利用藤条原始的孔洞作为装饰,使得整个藤编包散发着一种原始的质感美。张庆明告诉记者,为了创新藤编包的样式,他也尝试过聘请意大利、法国的设计师,“后来发现因为他们不懂藤编,设计出来的样式无法最大化藤条的特色,所以现在都由我们自己设计。”
传播非遗文化,培养新鲜血液
如今,张庆明尝试着开办藤编体验中心,在中小学推广编织课,让更多人认识到、感受到藤编的魅力。“藤编不仅能够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专注力和审美。”张庆明也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藤编的队伍中来,“老师傅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法,但创造力就相对薄弱。只有新的血液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才能赋予藤编包新的活力。”
在教授编织技术的同时,张庆明还会尽可能地向孩子们解释非遗文化的意义和内涵,“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藤编包不过是买菜用的‘菜篮子’,并不了解它们的价值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从小意识到我们传统手工艺有很高的价值。”
除此之外,张庆明今后想尝试将其他非遗传统技法嫁接到藤编包制作中。“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十分强大且有魅力的,挖掘这个宝库进行创新,相信可以开出更美的‘花’。”
编辑:游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