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匠心傳承!他的苦心鑽研,讓小小野山藤”變身“奢侈品

N海都全媒體記者 李琪 馬俊傑

實習生 何雪涵 文/圖

“藤編工藝看似簡單,制作過程卻極其繁瑣,要經過選藤、脫脂、剝皮、過劍門、過寬刀等一些列工序才能送到編工師傅手中,總共要經過大大小小18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一個藤編包,整個過程耗時至少半個月。”今年48歲的山葡萄藤編織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慶明向記者介紹道。

近日,福州永泰的山葡萄藤編織制作技藝入選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9日,記者走進位于永泰縣的葡萄曜非物質文化展覽館,探尋山葡萄藤編織的魅力。

匠心傳承!他的苦心鑽研,讓小小野山藤”變身“奢侈品

不斷鑽研,攻克技術難關

在永泰西北方丹雲赤岸一帶,素有“三嶺又五坑,坑坑有藤藝”的說法。張慶明回憶稱,在他小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就地取材,使用竹草、葡萄藤編織刀套、籃筐等日用品,他也在耳濡目染下,跟着父親學會了竹編與山葡萄藤編織技法。

2006年,張慶明創辦的企業一開始專注于制作竹殼環保餐具用于出口。在與國外客戶打交道的過程中,他發現藤編包在日本、意大利、法國等國家有非常廣闊的市場,這讓他聯想到了永泰曆史悠久的編織手工藝,決心要開發設計自己的藤編包産品。

匠心傳承!他的苦心鑽研,讓小小野山藤”變身“奢侈品

等待加工的山葡萄藤

讓小小野山藤變身為高檔手工編織包的過程,可不是那麼容易。張慶明透露,其實野山葡萄藤作為包類的原材料,日本擁有比較成熟的技術。“在我們的傳統技術中,以前隻有梅雨季節泡水充分的老藤,才能取出合格的藤條,這大大增加了藤包制作的成本。”于是創業伊始,張慶明一門心思投入到技術突破上,經過反複試驗,終于攻克了取藤時效的瓶頸,一年四季都能取藤,還符合環保要求。而這樣的技術突破并不在少數,從取藤、編法再到成型處理,在張慶明不斷的鑽研下,如今他已經申請了100多項專利,産品也遠銷日本、歐洲。

粗糙雙手,編出“奢侈品”

3月9日,在展覽館樓上的工作室,50多名編工師傅正在專注地編織着藤包。因為編織需要細緻複雜的動作,是以師傅大多為女性。藤條在她們手中上下翻飛,至少需要1、2天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個藤包的編織。每個師傅的手上都有一層厚厚的老繭形成的“手套”,就是在這樣粗糙的手中,誕生了一個個精美的藤編包。

匠心傳承!他的苦心鑽研,讓小小野山藤”變身“奢侈品

一雙靈巧的手,讓藤條翻飛穿插,經緯分毫不差

匠心傳承!他的苦心鑽研,讓小小野山藤”變身“奢侈品

許多師傅的手上滿是老繭

張慶明告訴記者,勞工學會一種編法可能隻需要2、3個月的時間,但要把單種編法編好,則需要至少2、3年時間,熟練掌握多種編法的許多都是10年以上的老師傅。“這樣的藤編包,在日本和歐洲屬于奢侈品,出口過去售價達到幾千甚至上萬元。”

匠心傳承!他的苦心鑽研,讓小小野山藤”變身“奢侈品

在編制技法中創新了立體回型文

在展示間,櫃子上擺滿了藤編包,樣式、顔色各有特色。“雖然原材料都是使用的山葡萄藤,但長在山坳裡的、長在水邊的、長在山脊的藤取出的藤條都呈現不同的顔色,這就賦予了每個藤編包不同的色彩。”為了給傳統的技藝注入新的生命,張慶明還不斷創新編織技法,如今編織技法已經達到了上百種。

匠心傳承!他的苦心鑽研,讓小小野山藤”變身“奢侈品

帶皮籬笆編手提包,保留了藤條上原有的孔洞

展示櫃上,一款“帶皮籬笆編手提包”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包身上利用藤條原始的孔洞作為裝飾,使得整個藤編包散發着一種原始的質感美。張慶明告訴記者,為了創新藤編包的樣式,他也嘗試過聘請意大利、法國的設計師,“後來發現因為他們不懂藤編,設計出來的樣式無法最大化藤條的特色,是以現在都由我們自己設計。”

傳播非遺文化,培養新鮮血液

如今,張慶明嘗試着開辦藤編體驗中心,在中國小推廣編織課,讓更多人認識到、感受到藤編的魅力。“藤編不僅能夠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還能鍛煉他們的專注力和審美。”張慶明也希望借此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藤編的隊伍中來,“老師傅有豐富的經驗和娴熟的技法,但創造力就相對薄弱。隻有新的血液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才能賦予藤編包新的活力。”

在教授編織技術的同時,張慶明還會盡可能地向孩子們解釋非遺文化的意義和内涵,“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藤編包不過是買菜用的‘菜籃子’,并不了解它們的價值和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我希望孩子們能夠從小意識到我們傳統手工藝有很高的價值。”

除此之外,張慶明今後想嘗試将其他非遺傳統技法嫁接到藤編包制作中。“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十分強大且有魅力的,挖掘這個寶庫進行創新,相信可以開出更美的‘花’。”

編輯:遊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