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1916年,乔治亚·欧姬芙29岁。此时,她的人生走到了十字路口:

她没有遵循传统的女性生活去回归家庭;

但自己选择的艺术道路看起来前途黯淡。

她在高中毕业后来到芝加哥从事艺术创作,画出一幅又一幅精湛的写实作品,得到老师的赞美。但她认为,自己的画美则美矣,并无灵魂。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欧姬芙早期作品

幸好,闺蜜安妮塔·博丽泽一直在写信鼓励她。

博丽泽拥有一份光鲜的职业,她在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291画廊做助理。291画廊的主人时现代摄影大师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他与一名富豪千金结婚,并拥有自己成熟而前卫的艺术圈子。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斯蒂格里茨与他的摄影作品

1916年元旦,斯蒂格利茨依然在办公室忙碌着。除了艺术,已没什么能提起他的兴致。即便是新年,他也不愿意回家。

当博丽泽将欧姬芙的炭笔画在桌子上铺展开后,史蒂格利兹一下子被击中了。他默不作声,一张张轻轻翻动,整整看了一个钟头。

“这是谁画的?”

“欧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我的朋友。以前也来过这里。”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斯蒂格利茨为欧姬芙拍摄的肖像

斯蒂格利茨想,他对这个人毫无印象。“你能代我写封信给她吗?”他的目光依然流连在画上,“告诉她,她的作品是291开办至今,最纯粹、最精致、最诚挚的。”博丽泽笑了,她为欧姬芙骄傲,也为自己的眼光感到得意。

斯蒂格利茨意识到,自己找到了比摄影更能名垂青史的艺术瑰宝。

此时,斯蒂格利茨52岁,欧姬芙29岁。

291画廊后来成为国际现代主义美国先驱们的集聚地。这个画廊也是纽约达达运动的聚集点。1908 年至1917年间,欧洲许多最伟大的现代主义者们的作品曾经在这里展出,其中包括塞尚、图卢兹-劳特累克、布朗库西、马蒂斯和布拉克。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291画廊原址

1917年,在斯蒂格利茨不遗余力的推荐下,欧姬芙正成为美国艺术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此时,欧姬芙30岁。

欧姬芙笔下的德州风光与以往欧洲绘画的表现风格完全不同,充满了独创的陌生感,令评论界惊喜。正如斯蒂格利茨预料的一样,个展引起了轰动。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From the River – Pale”欧姬芙 1959

欧姬芙就像他的一件作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种对女人的“创作”可能比摄影艺术更能激发起他本能的成就感。而对于初闯画坛白纸一般的欧姬芙来说,在已为她设计好一切的斯蒂格利茨的强势面前,似乎没什么选择的余地。此后,斯蒂格利茨成了她与外界沟通的全权代言人,包括她的书信也都交由他处理。她只安心作画。

斯蒂格利茨决定与富豪妻子离婚;4年后,他与欧姬芙搬到了纽约乔治湖畔居住。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纽约乔治湖

在纽约乔治湖畔的花园里,欧姬芙长年累月的目睹花朵的盛放与果实的丰收,甚至还爱上了花卉种植,在园丁的帮助下,欧姬芙曾成功种下一批矮牵牛花。1924年的《矮牵牛花2号》的灵感便来源于这段田园时光: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矮牵牛花2号》 欧姬芙

淡紫色的牵牛花处于底部的中央,清晰可见它标志性的星状花朵。柔软的、向外延伸的线条是花瓣的雌蕊。另一朵牵牛花悬浮在空中,像是日出时爬上山顶的太阳,映衬出时而淡紫时而淡蓝的晨曦。

欣赏欧姬芙的花,你能收获一种赏花以外的独特体验,仿佛与花一同经历四季,或者仅从一朵花中就收获一种别样的心情。对于色彩的使用,欧姬芙说:

“也许在绘画的颜色方面,我可以向你传达我对花的体验,或者在那个特定的时间,让花对我有意义的体验。”

1924年的《红美人蕉》,特写般的花瓣上映衬出的红色、黄色和橙色释放着源源不断的活力,仿佛夏秋时节的大自然中,热情似火的阳光: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红美人蕉》欧姬芙

与美人蕉一样炽热的,还有1927年的《红罂粟》。观者的视线追寻着罂粟明亮的橙色花瓣向前探索、一路来到目光所及处的黑色终点,便能找到罂粟的花芯;花芯天鹅绒般的质感仿佛一张来自神秘晚宴的邀请函,又像是一处黑洞,吞噬观者的目光,无法逃离。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红罂粟》 欧姬芙

黑色对欧姬芙同样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黑色有一种东西,让你觉得它隐藏着什么。”

1926年,欧姬芙以黑色为主体创作了《黑色鸢尾》: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黑色鸢尾》 欧姬芙

罂粟的浓烈,鸢尾的神秘,承载着欧姬芙对于生命不同的情感体验;对于人生中的静谧时刻,欧姬芙的《曼陀罗》呈现了一个独特而优雅的图像: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曼陀罗》 欧姬芙

曼陀罗是一种含有毒素的植物,它的美丽为这颗毒花包裹了一层甘甜的蜜。欧姬芙第一次在新墨西哥州的家附近发现了它们,便开启了连续创作的另一主题,她在多个场合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这种植物: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曼陀罗系列的其他作品 欧姬芙

由于曼陀罗在日落时开花,艺术家解释说她几乎能感受到“夜晚的凉爽和甜蜜”。在她的描绘中,曼陀罗的毒性转化为崇高,让人抛离对它的成见,只作为一种美丽的植物而看待。

在2014年的纽约苏富比拍卖会,欧姬芙创作的其中一幅曼陀罗以4440万美元成交,打破了一位女性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的纪录,这让她成为国际市场上20世纪艺术家的顶级。

然而,如何诠释这些花,斯蒂格利茨与欧姬芙之间出现了裂痕。

对于任何不熟悉乔治亚·欧姬芙的艺术的人来说,只要在网上搜索三个关键词——乔治亚、欧姬芙、花朵,就能收获一系列令人惊讶的隐喻。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被视作女性性征的欧姬芙的花朵

通常,这些隐喻包括了女性的性征,就像某种东西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但是,这种隐喻的表达是否来自欧姬芙本人?

如果不是,这种观点是如何开始凌驾于其他观点之上的,尤其是当我们想到艺术家自己也对此表示拒绝?

第一次提出“欧姬芙的花象征了女性性征”这一观点的,正是斯蒂格利茨。

早在他们结婚之前,斯蒂格利茨便将欧姬芙引入自己的艺术圈。圈子里包括英国心理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美国摄影师保罗·史川德等人,他们阅读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以及其他有关性和心理学的通俗文学,把作品中的性主题视作一种表现手段,宣称自己属于先锋派。

斯蒂格利茨深受影响,并开始将欧姬芙的花与女性性征的隐喻性联系起来。欧姬芙1923年的作品《灰线与黑、蓝、黄》结合了精确的描绘,起伏的褶皱和清晰的三维形式,被认为暗示了植物和女性解剖的描绘。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灰线与黑、蓝、黄》 欧姬芙

欧姬芙在20世纪中期开始稳定创作的一系列花朵成了女性气质的代表,而她本人在婚后不做家事、不生孩子、不接受被称为“斯蒂格利茨夫人”、只穿黑衣服的遗世独立的生活方式,更被女性主义者视为偶像。尤其到了20世纪70年代,女权主义者认为欧姬芙的作品赋予了女性权力,是艺术界女性能动性的明确声明。

此时,欧姬芙的花朵成为了一场有关性别对立的诠释的战场:

壮观的画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和近乎色情的寓意在公众和批评家中引起了极大的骚动。

不过,对于外界有关她的作品的不同解释,大部分欧姬芙都不同意。她的真实意图也许从一张照片中透露些许:这是欧姬芙的丈夫为她拍下的生活照,照片中,欧姬芙半蹲在路边小花丛旁,手边放着一堆画具: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 欧姬芙

她曾说:

“花相对较小。每个人都能和花产生联系,比如你能用手去触摸它,身体前倾去闻它,还可以把它摘下取悦别人。然而,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人看到一朵花,真的——它是如此的小。我会把它画得很大,他们会惊讶地花时间来看它……我想让你花时间看我所看到的。”

欧姬芙用一种近距离的方法来描绘它们,带来了每朵花微妙的细节和形式。正如她后来解释的那样,她想给每一个忙碌的都市人慢慢欣赏一朵花的时间,并分享她对大自然独特的感官体验。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白荷》 欧姬芙

1939年,欧姬芙被Dole Pineapple Company邀请到夏威夷为岛上的广告活动创作绘画。在访问了毛伊岛、瓦胡岛、夏威夷和考艾岛之后,她创作了大约20幅描绘群岛丰富自然风光的油画,描绘了引人注目的峡谷、瀑布和热带花卉,其中就有一幅名为《芙蓉鸡蛋花》的作品:

赠画|欧姬芙:不为谁而作的花

▲《芙蓉鸡蛋花》 欧姬芙

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粉红色和黄色的花瓣高耸入云,娇嫩的花朵转化为不朽的象征。欧姬芙确实让人注意到了不起眼的花,并将自然的非凡之美和对弱小生灵的讴歌,传递给了更远处的远方。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