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Taihai.com
台海网8月20日,据《海西早报》近日报道,厦门市体育局发布通知,厦门市体育中心羽毛球馆、篮球排球馆将于8月20日起关闭。
这两座体育场建于20世纪80年代,见证了厦门体育产业的发展,其中羽毛球场也出自纪新鹏、延龙两届奥运冠军。在大众心中,这里承载着他们青春的回忆,见证他们与球友之间的友谊。
今天,由于屋顶漏水,墙壁开裂,钢构件生锈变形以及未能满足该国目前的抗震要求,这两座拥有30年历史的体育场将关闭。闭幕是辉煌历史的结束,也是新征程的开始。
目前,两个体育场馆还处于转型的探讨阶段,让我们期待它们新的起步。今天,跟随早间记者的脚步,参观这两个古老体育场的故事!
羽毛球馆:
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的摇篮
1988年,厦门体育中心羽毛球馆落成,次年,篮球排球馆投入使用。它们是体育中心的前两个场地,许多运动员和公民开始了他们的运动日。当时,这两个体育场都很大,设备齐全。
厦门体育中心副主任郑元展回忆道:"羽毛球馆有24个场馆,当时全省只有九个,队员们绰绰有余,可以在这里训练。当时,新加坡国家队教练来到厦门,看到这么大的训练场,无不胜收。"

2000年,姬新鹏(后排右四)在悉尼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后,回到厦门与厦门羽毛球队的教练和运动员合影留念。颜龙(前排左)、世界冠军翟伟杰(右三第二排)以及著名教练林江丽、唐仙虎等也在画面中。(图片由余伟杰拍摄)
很多职业运动员都接受过训练
1989年,厦门羽毛球队成立,开始了长达27年的训练期。1990年春天,羽毛球馆成为厦门中国羽毛球队的训练基地。在博物馆成立33年的时间里,羽毛球馆已经诞生了纪新鹏、燕龙两届奥运冠军、郭振东、洪伟、刘成三位世界冠军。
1989年,12岁的纪新鹏来到厦门,开始在羽毛球馆训练。1996年2月,姬新鹏入选国家队。2000年,姬新鹏在悉尼奥运会上获得羽毛球男子单打金牌。这是中国第一枚奥运会羽毛球男单金牌,也是厦门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近日,纪新鹏站在看起来有些斑驳的羽毛球馆前,回忆起自己训练的时光,心里有很多感慨。"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地方,在内心深处,我仍然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可以在体育场里战斗和战斗,"他说。不仅是我,这个体育场正在见证几代羽毛球爱好者的成长。"
如今,虽然职业羽毛球队已经搬进了更现代化的训练场地,但羽毛球场仍然在运动员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运动员来到这里缅怀旧时光
消息传出后,周六,厦门羽毛球队五六名球员中有30多人齐聚羽毛球馆门口合影留念,教练和队员们重温了训练的美好时光,那些青春和汗水的回忆在夏天闪闪发光。
一位退役运动员说,她在羽毛球场赢得了1988年全国业余学校羽毛球锦标赛,羽毛球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说:"当我听说要关门时,我绝不能放弃。这些天,我每天都来玩,直到最后一刻结束。当然,我也希望我们的羽毛球馆会越来越好,能为大众提供更好的体育设施,这也是一种期待!"
很多玩家"准时报告"
体育中心羽毛球馆不仅承载着几代运动员的青春故事,更承载着厦门市的体育记忆。
厦门是一座有着浓厚羽毛球氛围的城市,这个羽毛球馆的存在,让市民对羽毛球有了更多的了解。据了解,羽毛球馆建成后,将很快向公众开放使用。平日里,羽毛球在体育场内飞舞,每天晚上,很多球员"准时报到","雷霆动不动"。
市民们在城市体育中心羽毛球馆挥汗如雨。记者 王文平
"我从1996年开始在这里打球,"一位在这里打球25年的居民告诉记者。下午,职业队在这里训练,训练结束后,我们的市民刚接过来,在后期打比赛,球场每天都爆满。"
"每当来打球的时候,羽毛球馆的位置都非常紧张,尤其是在5.m之后的黄金时段。前来打球的人告诉记者,由于这里交通便利,收费比其他羽毛球场都低,所以很多人下班后都喜欢来这里打球。此外,能够观看专业团队的训练、比赛,偶尔与专业运动员一起学习球技,也是羽毛球馆人气盛行的原因。
"青春来了!"一位在羽毛球馆打了20多年的业余选手告诉记者,"我在这里遇到了很多合作伙伴,不仅是一个玩耍的地方,也是一个让大家联系和增进友谊的地方。"
篮球和排球馆:
默默守护城市发展
城市体育中心篮球和排球馆在公众心中并不低。篮球和排球馆有一个看台,有1500个座位,在没有工人体育场的情况下,可以说很多活动、文化活动组织者争夺"香味"。此外,它也是许多篮球和排球爱好者的聚会场所,他们曾举办过中国羽毛球挑战赛和全国女排职业俱乐部联赛。郎平带领女排女生参加本次比赛时,轰动一时。中国乒乓球队也多次到博物馆训练。
篮球排球馆举办的各种体育赛事,营造了全市全民健身的氛围。(信息图)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厦门现在拥有大大小小的体育场馆,篮球和排球馆承载着更加丰富的社会功能。2020年新冠爆发后,篮球排场(即钢禹体育场)作为核酸检测点。它也是今年新冠疫苗的第一个疫苗接种点。此时更像是一位年迈的老人,默默守护着厦门市的发展。
(记者 王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