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知道“鲁”的读音来源吗?

作者徐江伟授权发布

这个“鲁”最早是国名,为周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国,但后来人们发现,这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笔者以为,鲁的读音来源中蕴含着周天子及鲁国王族从何而来,原本说什么语言的信息。

查汉语字典的话都这样解释:“鲁,最初之义是表示美味,远古先民捕鱼而食,以鱼为美味佳肴。”但这只是从“鲁”字形而来的一种臆想,经不起推敲,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荒诞的说法。

你知道“鲁”的读音来源吗?

甲骨文“鲁”和金文中的“鲁”字

甲骨文金文的“鲁”,上部画一人形直立的“鱼”,又像有翅能飞的鸟,下部是一“口”,但这不是指“吃鱼”,特指君王发号施令之“口”(与“商”“周”造字方式相同)。就是说它是一条能发号施令,为尊一方,拥有世袭罔替统治权的“神鱼”,而不是让人烹来吃的水产、海鲜。

这个“鲁”的本义就是“龙”。藏语和阿尔泰语至今把龙叫作“lu”,藏文写作 (拼音转写 lu)。注意上图中的“鱼”,不仅带有琼鸟之形,身上还有“龙鳞”,说明是能飞的,而“龙”就是一种既能在水里游,还能在空中飞的神灵。

原始苯教认为,天空中、大地上和水域中,都有神灵在统治着,天上的神叫“赞”( ),地上的叫“年”( ),水域中的叫“鲁”( lu)。后者属于地方神,即“土地神”,藏语亦叫“萨达”( ),意为“为尊一方者”。

藏语的“龙”也叫“周”( nchuh),相比之下它的权力范围就更为宽泛了,当然也就更为尊贵,而这就是周“天子”与诸侯王之间的“礼制”关系,与“鲁”为地方性王国的历史事实是对应着的。

苯教之“鲁”带有地下、水下和水源之神的特征,通常是指一个群体、一个神灵体系:它包括了鱼、蛇、蛙、龟等水生和两栖类动物,都被认为是“龙子龙孙”,当然都是不能吃的,否则就会遭神灵惩罚,轻则患“龙病”( 读作“鲁疓”),通常是指麻风病之类的严重皮肤病,重则立即丧命暴毙。

这个“鲁”还被认为是创世神之母,如《十万龙经》( )说到,世界上最先出现的是“lu”,且善恶美丑俱全。它们各据一处江河水域,特点是易怒,稍不如意就会降下灾祸,因此必须小心伺候供奉,放牧、动土或者砍伐的时候,要先求得它们的许可。

《十万龙经》还说,“鲁”最初由创始金龟的六枚卵中生出。《龙集》则说,龙由鱼变来,鱼是龙之母,它们都是“母鱼”所生。在藏文化中,“金眼鱼”就是“龙”的代名词。例如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 )的道歌集中就常把自己比作金眼鱼,曰:“我事实上是能颤动巨浪的大鱼之子,早在母腹中,我的金眼就已经形成,成年之后我就变成了在大洋中遨游的鱼……”

鲁崇拜与古代内陆高原游牧民族特有的“鱼崇拜”习俗密切相关,生活在水网地区或者海边的农耕定居民族是不会产生这种习俗的,因为鱼、虾、螺、蚌、蛙之类水产,就是他们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在那里鱼的种类实在太多了,多到怎么也分不清,你叫他们去崇拜哪一种鱼好呢?但内陆高原上情况就不同了,那里鱼类稀少,也难以捕到,鱼类不会成为高原民族蛋白质的来源,如此鱼崇拜习俗才有产生和存在下去的可能。

考古显示“鱼是龙子龙孙”的观念,早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就已经出现,大量地表达在了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彩陶器中,蕴含这华夏文明起源的“内在机理”:

你知道“鲁”的读音来源吗?

马家窑文化彩陶盆上面目凶狠的“鲁”鱼,此物就是“龙盘”,只有高贵君王才能使用的礼器。

你知道“鲁”的读音来源吗?

仰韶文化彩陶罐上的“鲁”鱼,巨大的眼睛,作龙形扭动之状,它是墓主人部族具有鱼崇拜习俗的反映。

《史记·周本纪》:“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此“鲁”作动词用,即成为一方之主,世袭罔替地执掌生杀予夺之权。

其实“龙从鱼来”的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就反映在“鲤鱼跳龙门”故事中,只是人们早已不知道它的原始本义而已。

正因为“鲁”的本义是龙,它又是一种易怒的地方性神灵,在汉语中,它才慢慢有了冒失、粗野、卤莽、狂暴之义。例如《论语》:“参也鲁。”意思是说参是个冒失卤莽之人。如果“鲁”本义是一种美味,根本就无从产生这种引申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