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妻子与学生私奔,还高调登报离婚,晚年他功成名就,才知不如不分

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两个中年人带着相似又不相似的目的前往敦煌,其中一个是张大千。这位后来享誉中国的画家是来寻找艺术的,他在敦煌一待就是两年多,一直到1943年11月才返回成都。另一个人是在张大千即将返回的时候抵达的,他也是为着敦煌艺术而来,只不过不同张大千的欣赏而是保护。然而前者声名鹊起,不断被世人提及和赞美,后者却默默无闻。

妻子与学生私奔,还高调登报离婚,晚年他功成名就,才知不如不分

这后者名叫常书鸿,常书鸿生于1904年,旧姓伊尔根觉罗。他的祖父是清廷的世袭云骑尉,负责驻防杭州,因此常书鸿可以说是个江南水乡长大的孩子。在清廷他家多多少少算得上是个贵族家庭,他便也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学的是染织专业,1923年毕业,留在学校担任老师。

妻子与学生私奔,还高调登报离婚,晚年他功成名就,才知不如不分

四年后自费去了法国留学,考入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一年后提前升入专科。擅长油画,1936年受教育部部长王世杰邀请,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担任教授。没多久学校迁往云南,那时他已经是代理校长一职了,但常书鸿放弃了安稳的工作。大约是1935年秋的一天,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了一本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

妻子与学生私奔,还高调登报离婚,晚年他功成名就,才知不如不分

里头有四百多幅敦煌石窟和塑像照片,他这才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内心感到震撼。正是出于这个因素,才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中国。回国之后虽然当着老师,却始终记挂着莫高窟,四十年代他与于右任商议好。在敦煌设立一个艺术研究所,1943年,带着这份重任常书鸿前往敦煌。

然而他面临的是困难重重,第一个问题便出在妻子身上,常书鸿的妻子名为陈芝秀。她是典型的名门闺秀,生在西施的故乡诸暨,与同样出身的常书鸿倒算得上是门当户对。两人最初的时候有着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对艺术的爱好,然而常书鸿去了敦煌。这里虽然有丰富的艺术藏品,却也荒凉,物质条件无比艰苦。

妻子与学生私奔,还高调登报离婚,晚年他功成名就,才知不如不分

住在一个破庙里,家具都是土堆起来的,还没有取暖设备。从小娇生惯养的陈芝秀难以忍受,一年半之后不辞而别出走,留下一双儿女。她是跟情人赵忠清计划好私奔的,此人是常书鸿的学生,巧的是还同在江南老家。不过陈芝秀与赵忠清,却也没过多久的好日子,赵忠清因为一些历史问题被关进监狱。

妻子与学生私奔,还高调登报离婚,晚年他功成名就,才知不如不分

至死未能出来,陈芝秀当年登报离异,名声早已毁尽。所以不管她艺术学得多好,始终没有单位愿意接纳她,只好嫁给了一个工人。此时与当初设想可谓是天差地别,没有艺术与浪漫爱情,只有苦。晚年靠着女儿常沙娜接济,1979年心脏病发,死在了破败的家中。另一头的常书鸿,在妻子离去后又想过返回,可一想到失去保护的敦煌会再度被劫。

他便留了下来,官方没时间精力关心保护艺术,自身经费也没有着落。便节衣缩食,靠为人画像创收,并向民众呼吁捐款。好在有民众的支持,送来了些捐款,这才让他的工作得以维持。这一留就是五十载,始终如一将敦煌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当成自己的毕生追求,因此他后来有个“敦煌守护神”的名号。

妻子与学生私奔,还高调登报离婚,晚年他功成名就,才知不如不分

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艺术,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中,除去环境的恶劣。还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但他仍然义无反顾,默默贡献着。五十年来兢兢业业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后来还举办过多次大型展览。向更多的人介绍敦煌艺术,敦煌这座人类艺术宝库能在浩劫后得以保存并新生,全靠他。

许多年后回忆起当初的选择,陈芝秀不后悔,因为她认为上天已经给予了惩罚。常书鸿更不后悔,如果当初走了,才是真正的人生遗憾。九十岁高龄时,常书鸿还致信领导,要求让妻(后娶的敦煌艺术研究者李承仙)儿继续自己的事业。交代完这番遗言,1994年6月,常书鸿去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