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拉美人如何看待亚洲人的婚姻和问候方式?

作者:范米索
拉美人如何看待亚洲人的婚姻和问候方式?

我在拉美第三个月的生活即将开启,原计划2月底应该回国了,但因为航班熔断,加上俄乌的战役,航线出现中断,因此,目前航班只能被推迟到4月初。

如果有朋友经常看我朋友圈或者社交平台,或许每天都能看到我分享自己在拉美的生活经历和思考,这两个多月在秘鲁和巴拿马的生活,让我对人生又有了很多的思考和启发。

不过想分享的故事很多,今天重点想分享一些关于语言学习和我与西语老师的对话和思考。

1

今天,是我学习西班牙语的第一天。

是的,我又开启了一门新的语言学习旅程。原本的计划被打乱,平白无故多出了一个月,我想着怎么都不能浪费,只想抓紧每分每秒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做些有助于自己成长的事儿,于是决定回到利马后,寻找当地的语言学校,学一个月西语。

拉美人如何看待亚洲人的婚姻和问候方式?

如果知晓我日语学习能力的朋友或许知道,我并不是语言天赋高手,当年学日语也是用的同样的方式,抵达东京,用环境逼迫自己,暴力破除语言问题。

之前我自学日语失败过,国内自学几个月,最后连基础的五十音都背不熟,更别提动词变形和语法等高阶知识的掌握了。

恰恰是因为看清楚了自己并没有强大自学语言能力,所以在国内我没有任何动力去主动学习一门语言。拿日语举例,去日本之前,我对日本动漫和日剧其实并没有多大感觉,不是二次元爱好者,更谈不上看剧学日语之说,因为曾经我并不认为我需要学日语这种语言,兴趣都没有,谈何学习。

可机缘巧合,也正是去了一趟日本,萌生了想去深入当地一探究竟的念头,才有了后续的日语学习之路。

我的学习方式粗暴且笨拙——「以毒攻毒」,让自己干脆沉浸在被设定好的环境里,每天大量熏陶特定的信息,从而加速自己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到了日本后,本以为会有中日授课,结果我的日语老师只会说日语,导致一开始我真的非常不适应,试想一个人每天说着你听不懂的语言在讲课,那种痛苦的感觉我至今都记忆深刻,彻底刷新我对语言学习的认知,

可是,你们或许想象不到,我的语言能力反而在这种教学中精进的非常快。我根本就不需要再苦逼哈哈地刻意背诵五十音,仅半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就掌握了我自学几个月都还背不熟的五十音,还懂得了不少动词的变形。

那时候,我一度觉得日语怎么变得那么简单?因为国内我怎么学连最最基础的发音都学不会,记不住,到了日本,没多久轻轻松松就迈过了那道坎。

如果你曾自学过日语,且能很快掌握五十音,那么我认为你绝对是有语言天赋的,起码比我要强大聪明的多得多,毕竟我并不是一个语言学习高手,我的学习方式正如前面所言,把自己放在那个大环境里,沉浸式的输入、熏陶、学习。

巴拿马运河博物馆

因此,有了成年后学习第三语言的体验与经历,以至于我面对西语的恐惧和痛苦瞬间少了很多,相反新奇和兴奋之情反而大大增加。

而我在日本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个日本人朋友做过跟我一样的事情,他告诉我原本他是一个电影制作公司的摄影师,后来不甘心工作只在日本,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于是选择去澳洲。

当时他的英语水平非常糟糕,但在澳洲的一年学习与生活,他的英语水平精进非常迅速,我遇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在一家美国的影视公司,身边同事不少都是外国人,日常用英语交流,而他带我去一个barbecue的聚会,一屋子几乎都是从世界各地来的外国人,甚至有美国大学的教授,席间他的英语交流和听力在我看来相当优异。

对于语言学习这件事,我也无法用「多听多读多说」这六个字粗暴概括,因为在我看来的确是正确的废话,但如果我自己在国内自学,可能学大半年还在跟五十音较劲。

另外,我之前也说有条件能出国学是最好的,但很多人把出国成本想得过高了。一般不同国家,成本差距会很大。

准备个几万块,真想居住在当地学习语言完全是没问题的,但我知道几万对一些人而言未必是小数目,当然你要走打工旅游签也没有任何问题,澳洲有不少类似项目和机会可以申请,去当地打工赚钱旅行,接触不同文化。

总之,你真想出去学习生活一阵子,努努力一点都不难,难的是最后自己把自己劝退。

说一个我在库斯科城(秘鲁)的一家餐馆的经历给各位。当时我和Ai从马丘比丘旅行结束后无意路过库斯科城里的一家中餐馆,老板娘是个中国人,我们抵达餐厅已经快9点,几乎没什么人,于是我直接跟老板娘攀谈了起来,

她告诉我,她是福建莆田人,2005年来到了秘鲁,她的丈夫比她先到半年,随后把她和她妹妹一起带过来。她怎么来的呢?

05年她付给蛇头7万块,走劳务签,前半年什么钱都没有,被蛇头都拿走了,告诉她说你这半年来了就学语言,边打工边学习,直到给人干了半年后才开始赚钱。

刚开始的时候,她生活异常艰难,后厨的脏活累活都得干,刚开始学语言就是跟餐厅的秘鲁人交流,一点点学习,拿到工资的第一个月是400美金(2000多人民币)。

她出国的时候,已经30多岁了,而且还是有孩子的状态,直到给人打工快十年,攒够了钱,自己开了中餐厅,生意也做得不错,库斯科有三家店。

印加可乐做的鸡

近二十年异国他乡含辛茹苦的生活,她也的确把自己的儿子供到大学毕业,为老家添置了五六百万的别墅,还请了阿姨照顾自己的小女儿和老人,而自己还在这库斯科城拼命守店赚钱,想再赚多一点回国好好享受后半辈子的生活。

她的西语水平毋庸置疑,毕竟在库斯科生活近二十年,且店员厨师都是秘鲁人,她使唤吆喝也都用着西班牙语,席间临近打烊,我听她在旁边桌子用着家乡话给自己国内的老公打电话询问情况,还跟我娓娓道来这一路的辛劳。

那时候,我看着她,眼里只有敬佩。一个小学文凭、30多岁孕育着孩子的妇女,能有这种勇气跟着蛇头跑去遥远的拉丁美洲,从头开始打工赚钱,最后做自己的生意,把孩子供上大学,因为起手牌不同,想要往上爬并非是一件易事。

阿姨的老家别墅

后来,我就想到身边很多朋友,本身条件放在许多领域都是龙凤级别,可在面对环境的改变,往往会趋于保守而非冒险。

当然,选择并不存在对错,都有各自的考量,只是大多时候或许那些底层的人,真的因为没得选才会不得不冒进,谁也说不好「拿着一手好牌/烂牌」究竟是利还是弊。

不扯远,光回到语言这件事上,我在想如果一个三十多岁小学文凭的阿姨都能够从头开始拥有学习新的语言的能力,那么更年轻的人们呢?为什么会认为重新学习已经太迟或者不可能了呢?

2

今天,是我上课的第一天。

我闹钟设置在7点半,课程时间为9:00~13:00,上课地点是在利马当地的富人区米拉弗洛雷斯(Miraflores)。

早晨,Ai(男朋友)大概6点就起床了,先开车送他妹妹去学校,随后回来帮我整理了书包,又给我准备了便当让我课间休息吃,于是我起床后,基本啥都不需要操心直接上车。

拉美人如何看待亚洲人的婚姻和问候方式?

他对我这阵子的照顾,我无比感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起码他和他的家庭刷新了许多我对拉美人曾经带有的偏见与刻板印象。

上西语课的时候,我和我的西语老师聊到了两个挺有意思的文化差异现象,想分享一下。

第一个话题是婚姻。

当时这个老太太问我说:“听说中国结婚是不是会有很多的条件要求?女生是不是一定要在某个年龄前嫁出去?”

我本来挺惊讶,但也觉得意料之中。之前在日本的时候,就有日本人跟我聊过他们知道的中国婚嫁条件。

后来认识了Ai,他有一次戏谑地跟我说:

“我知道中国结婚,会要求有房有车,幸好我有一辆二手尼桑车,能凑一凑条件。妈妈会接受的。”

当时我白眼差点翻到天上去,但那时候我就知道「谈条件式的婚姻」在多数外国人眼里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婚姻。

我回答她说:

“在中国,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双方要进入婚恋关系阶段,基本女方或家庭会评估对方的家庭情况,比如显著的有无房?有无车?年薪多少?等,金钱是非常重要的衡量因素,当然也有例外,不过这是一种普遍,包括相亲市场会更成熟规范,这些信息基本一览无遗。”

她惊讶地对我说:“这不就是business(生意)吗?”

我无奈地笑笑:“差不多。我身边有太多优秀的女性,她们工作光鲜,薪水丰厚,可有时候还是逃不过来自家庭一方的压力,事业再成功,如果没有婚育,依旧会被指指点点,而施加压力的不是外人,恰恰是自己的亲人。“

老太太面露一丝悲伤的表情,跟我说:

“在我们这里(拉美),父母最看重的是对方是否爱你,以及对方是否尊重你。如果你的另一半能够做到尊重你,这才是婚姻的重要条件。”

我听她说完,脑子里就浮现出可爱的Ai,他真是把「尊重」这个特质淋漓尽致的彰显在我们的关系里。

第二个话题是亲密(肢体)接触。

我刚来拉美的时候,一度很不习惯见面问候是以「拥抱、亲吻」的方式,我内心是有些排斥被陌生人肢体接触的,毕竟在国内大家打招呼,要么点个头,招个手,连握手都很少,基本都是保持距离,相敬如宾。

来到这里,有时候遇到稍微熟悉点的人,基本就要拥抱和亲吻,而这种环境带给我的影响从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其实就适应了,而且会觉得很友好很亲切。

我把这个心路历程转变分享给她,老太太笑着跟我说:

“我有个侄子,在韩国学习工作,有一次他去一家店里工作,他的同事是韩国人,他上去打招呼,把手搭在对方的肩膀上,那个女生一下子就大叫,把他也吓了一跳,他不知道原来在亚洲是不能这样打招呼的。”

我也笑着跟她分享说:

“我男朋友曾经当的我面,拥抱和亲吻女性朋友,当时那画面烙在我的眼里,整个人非常不舒服,关键女孩还很漂亮,后来我因为这事儿生闷气,他跑来问我为什么不理他,我想了想还是选择坦诚告诉他,当时他就笑着告诉我这,这本身就是他们的文化,并不代表他在撩拨对方。

后来我虽然能渐渐理解了,但是我觉得亚洲人本身就更传统和内敛,我们并不喜欢靠得太近肢体接触,很多时候这种肢体表达会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比如认为是一种暗示或者骚扰。”

老太太也听笑了,跟我说:

“事实上,在这里(秘鲁)我们也有一样的困惑,我们会觉得为什么亚洲人那么冷漠?在我们眼里,如果拥抱亲吻的打招呼方式是一种爱的表达,如果没有拥抱亲吻,那么我们会默认是不是对方不喜欢我。

不过因为我能够接触外国人,在这里上课的日本人很多,所以我能理解亚洲人的文化习惯,所以我也会和那些认为亚洲人冷漠的朋友们去解释「不接触并不代表他们冷漠」,透过他们的眼神和表情都可以观察到。

可当地人或许和你们当地的中国人一样,只是他们很难理解的是「为什么你们不愿意亲近彼此?」

毕竟在我们的文化里,「touch」(肢体接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老太太的话其实给了我很多思考,我回答她说:

“正因为我们彼此文化差异性的不同,才会造成大量的不理解和被误解。而现实是,并非那么多人都有机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接触异国文化,去深入与当地人沟通对话。大多数时候,人们只能看到转译后的媒体或他人信息,因此多少会出现信息的偏差。

而无论是中国还是拉美,许多人也不会英语,更不用说西语,或者中文,这为文化的沟通交流又增加了巨大的障碍。当然,我见过更荒诞的一些人,憎恨和仇视他国语言,能把中国人学外文这件事,上纲上线,辱骂成是背叛自己文化的地步。

恰恰越是有这种想法,自然越会将自己禁锢住,越无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越容易作茧自缚。”

3

我知道读者中有许多人年龄跟我差不多大,基本分布在25~30左右,也有不少是还没毕业的学生或者刚毕业没多久的职场新人,偶尔我也会收到各位的一些私信和困惑。

我这种偏叙述类型的文字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想到哪儿写到哪儿,鲜少用分明的框架和逻辑去分割自己的观点,就当作随笔。

可我相信,这些洋洋洒洒写下这些零碎的思考和见闻,饱含着大量真实的经历和故事,以及我自己的思考,多少会对一些朋友们有帮助。

与之前大量从书本里获得知识与智慧不同,在拉美的这段时间里,我更多的是通过观察和对话本地人,试着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去审视塑造出我的思维是否有差异性,以及是否能更新迭代。

毕竟,每当我遇到不同文化在我体内相互碰撞、相融相斥的时候,我此前会有痛苦与不适,但如今这种感觉淡了很多,反倒是包容感在逐渐增强。

每一支文化背后,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积淀,学习和理解他国文化,并不代表背弃本国文化,相反我认为能够帮助你更深刻理解自己的本国文化,将这种文化再传递和分享给他国者。

事实上,在学习西语的时候,我认为恰恰因为掌握了日语、英语、中文三种语言,以至于理解西语都变得有趣和融合了起来。

日语里,动名词的顺序是颠倒的,「吃饭」在日语的语序是「饭吃」,而西语里,名词和形容词的语序是颠倒的,「红色的裙子」在西语里顺序是「裙子红色的」,而日语和西语的R发音都是L。

西语的A、B、C、D、E字母发音和中文拼音的abcde非常相似,至于西语和英文很多词汇长得都差不多。

而我的西语老师告诉我,如果你会法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那么学习西语会非常快速,因为这几类语言几乎是源自于同类型的结构和发音。

这就像韩语和日语的语法非常类似,以至于抛开汉字部分,韩国人学日语,本质上,比中国人要快很多,我在一个韩国朋友身上的确观察到他的听说能力远比同阶段水平的外国人要快非常多。一问才知道,他们的语法结构类似。

语言本身就存在大量的相似与相容性,更何况文化本身呢?

因此,我个人听到诸如「学外语有什么用?又用不上」或者是「学洋文,二鬼子」之类的话,其实打心底会觉得挺无奈的。

恰恰是因为你从不曾理解和接触过,又获得大量二手未必正确的解读信息,才会产生诸多误解,而误解产生,不愿意放空自己,更难做出调整和改变,最后,损失的一定不会是被你抨击的那些人,而是自身。

说那么多,也未必倡导大家非要去学一门语言,有意愿自然很好,去接触一手信息去验证书本、互联网看到的信息,自然需要一定的语言能力,但我认为多去接触好的信息源,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样也能够帮助自身成长,语言归根结底是工具。

重要的是你到底怎么看待不同的语言、文化、怎么理解它们和你这一支文化的差异性与相似性。

最后,这些人生经历越发让我意识到老祖宗的一些至理名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永远都不要认为It's too late to do some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