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拉美人如何看待亞洲人的婚姻和問候方式?

作者:範米索
拉美人如何看待亞洲人的婚姻和問候方式?

我在拉美第三個月的生活即将開啟,原計劃2月底應該回國了,但因為航班熔斷,加上俄烏的戰役,航線出現中斷,是以,目前航班隻能被推遲到4月初。

如果有朋友經常看我朋友圈或者社交平台,或許每天都能看到我分享自己在拉美的生活經曆和思考,這兩個多月在秘魯和巴拿馬的生活,讓我對人生又有了很多的思考和啟發。

不過想分享的故事很多,今天重點想分享一些關于語言學習和我與西語老師的對話和思考。

1

今天,是我學習西班牙語的第一天。

是的,我又開啟了一門新的語言學習旅程。原本的計劃被打亂,平白無故多出了一個月,我想着怎麼都不能浪費,隻想抓緊每分每秒利用好當地的資源做些有助于自己成長的事兒,于是決定回到利馬後,尋找當地的語言學校,學一個月西語。

拉美人如何看待亞洲人的婚姻和問候方式?

如果知曉我日語學習能力的朋友或許知道,我并不是語言天賦高手,當年學日語也是用的同樣的方式,抵達東京,用環境逼迫自己,暴力破除語言問題。

之前我自學日語失敗過,國内自學幾個月,最後連基礎的五十音都背不熟,更别提動詞變形和文法等高階知識的掌握了。

恰恰是因為看清楚了自己并沒有強大自學語言能力,是以在國内我沒有任何動力去主動學習一門語言。拿日語舉例,去日本之前,我對日本動漫和日劇其實并沒有多大感覺,不是二次元愛好者,更談不上看劇學日語之說,因為曾經我并不認為我需要學日語這種語言,興趣都沒有,談何學習。

可機緣巧合,也正是去了一趟日本,萌生了想去深入當地一探究竟的念頭,才有了後續的日語學習之路。

我的學習方式粗暴且笨拙——「以毒攻毒」,讓自己幹脆沉浸在被設定好的環境裡,每天大量熏陶特定的資訊,進而加速自己的學習和記憶能力。

到了日本後,本以為會有中日授課,結果我的日語老師隻會說日語,導緻一開始我真的非常不适應,試想一個人每天說着你聽不懂的語言在講課,那種痛苦的感覺我至今都記憶深刻,徹底重新整理我對語言學習的認知,

可是,你們或許想象不到,我的語言能力反而在這種教學中精進的非常快。我根本就不需要再苦逼哈哈地刻意背誦五十音,僅半個月不到的時間裡,就掌握了我自學幾個月都還背不熟的五十音,還懂得了不少動詞的變形。

那時候,我一度覺得日語怎麼變得那麼簡單?因為國内我怎麼學連最最基礎的發音都學不會,記不住,到了日本,沒多久輕輕松松就邁過了那道坎。

如果你曾自學過日語,且能很快掌握五十音,那麼我認為你絕對是有語言天賦的,起碼比我要強大聰明的多得多,畢竟我并不是一個語言學習高手,我的學習方式正如前面所言,把自己放在那個大環境裡,沉浸式的輸入、熏陶、學習。

巴拿馬運河博物館

是以,有了成年後學習第三語言的體驗與經曆,以至于我面對西語的恐懼和痛苦瞬間少了很多,相反新奇和興奮之情反而大大增加。

而我在日本的時候,也遇到過一個日本人朋友做過跟我一樣的事情,他告訴我原本他是一個電影制作公司的攝影師,後來不甘心工作隻在日本,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于是選擇去澳洲。

當時他的英語水準非常糟糕,但在澳洲的一年學習與生活,他的英語水準精進非常迅速,我遇到他的時候,他已經在一家美國的影視公司,身邊同僚不少都是外國人,日常用英語交流,而他帶我去一個barbecue的聚會,一屋子幾乎都是從世界各地來的外國人,甚至有美國大學的教授,席間他的英語交流和聽力在我看來相當優異。

對于語言學習這件事,我也無法用「多聽多讀多說」這六個字粗暴概括,因為在我看來的确是正确的廢話,但如果我自己在國内自學,可能學大半年還在跟五十音較勁。

另外,我之前也說有條件能出國學是最好的,但很多人把出國成本想得過高了。一般不同國家,成本差距會很大。

準備個幾萬塊,真想居住在當地學習語言完全是沒問題的,但我知道幾萬對一些人而言未必是小數目,當然你要走打工旅遊簽也沒有任何問題,澳洲有不少類似項目和機會可以申請,去當地打工賺錢旅行,接觸不同文化。

總之,你真想出去學習生活一陣子,努努力一點都不難,難的是最後自己把自己勸退。

說一個我在庫斯科城(秘魯)的一家餐館的經曆給各位。當時我和Ai從馬丘比丘旅行結束後無意路過庫斯科城裡的一家中餐館,老闆娘是個中國人,我們抵達餐廳已經快9點,幾乎沒什麼人,于是我直接跟老闆娘攀談了起來,

她告訴我,她是福建莆田人,2005年來到了秘魯,她的丈夫比她先到半年,随後把她和她妹妹一起帶過來。她怎麼來的呢?

05年她付給蛇頭7萬塊,走勞務簽,前半年什麼錢都沒有,被蛇頭都拿走了,告訴她說你這半年來了就學語言,邊打工邊學習,直到給人幹了半年後才開始賺錢。

剛開始的時候,她生活異常艱難,後廚的髒活累活都得幹,剛開始學語言就是跟餐廳的秘魯人交流,一點點學習,拿到工資的第一個月是400美金(2000多人民币)。

她出國的時候,已經30多歲了,而且還是有孩子的狀态,直到給人打工快十年,攢夠了錢,自己開了中餐廳,生意也做得不錯,庫斯科有三家店。

印加可樂做的雞

近二十年異國他鄉含辛茹苦的生活,她也的确把自己的兒子供到大學畢業,為老家添置了五六百萬的别墅,還請了阿姨照顧自己的小女兒和老人,而自己還在這庫斯科城拼命守店賺錢,想再賺多一點回國好好享受後半輩子的生活。

她的西語水準毋庸置疑,畢竟在庫斯科生活近二十年,且店員廚師都是秘魯人,她使喚吆喝也都用着西班牙語,席間臨近打烊,我聽她在旁邊桌子用着家鄉話給自己國内的老公打電話詢問情況,還跟我娓娓道來這一路的辛勞。

那時候,我看着她,眼裡隻有敬佩。一個國小文憑、30多歲孕育着孩子的婦女,能有這種勇氣跟着蛇頭跑去遙遠的拉丁美洲,從頭開始打工賺錢,最後做自己的生意,把孩子供上大學,因為起手牌不同,想要往上爬并非是一件易事。

阿姨的老家别墅

後來,我就想到身邊很多朋友,本身條件放在許多領域都是龍鳳級别,可在面對環境的改變,往往會趨于保守而非冒險。

當然,選擇并不存在對錯,都有各自的考量,隻是大多時候或許那些底層的人,真的因為沒得選才會不得不冒進,誰也說不好「拿着一手好牌/爛牌」究竟是利還是弊。

不扯遠,光回到語言這件事上,我在想如果一個三十多歲國小文憑的阿姨都能夠從頭開始擁有學習新的語言的能力,那麼更年輕的人們呢?為什麼會認為重新學習已經太遲或者不可能了呢?

2

今天,是我上課的第一天。

我鬧鐘設定在7點半,課程時間為9:00~13:00,上課地點是在利馬當地的富人區米拉弗洛雷斯(Miraflores)。

早晨,Ai(男朋友)大概6點就起床了,先開車送他妹妹去學校,随後回來幫我整理了書包,又給我準備了便當讓我課間休息吃,于是我起床後,基本啥都不需要操心直接上車。

拉美人如何看待亞洲人的婚姻和問候方式?

他對我這陣子的照顧,我無比感激,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起碼他和他的家庭重新整理了許多我對拉美人曾經帶有的偏見與刻闆印象。

上西語課的時候,我和我的西語老師聊到了兩個挺有意思的文化差異現象,想分享一下。

第一個話題是婚姻。

當時這個老太太問我說:“聽說中國結婚是不是會有很多的條件要求?女生是不是一定要在某個年齡前嫁出去?”

我本來挺驚訝,但也覺得意料之中。之前在日本的時候,就有日本人跟我聊過他們知道的中國婚嫁條件。

後來認識了Ai,他有一次戲谑地跟我說:

“我知道中國結婚,會要求有房有車,幸好我有一輛二手尼桑車,能湊一湊條件。媽媽會接受的。”

當時我白眼差點翻到天上去,但那時候我就知道「談條件式的婚姻」在多數外國人眼裡就是典型的中國式婚姻。

我回答她說:

“在中國,大多數情況下如果雙方要進入婚戀關系階段,基本女方或家庭會評估對方的家庭情況,比如顯著的有無房?有無車?年薪多少?等,金錢是非常重要的衡量因素,當然也有例外,不過這是一種普遍,包括相親市場會更成熟規範,這些資訊基本一覽無遺。”

她驚訝地對我說:“這不就是business(生意)嗎?”

我無奈地笑笑:“差不多。我身邊有太多優秀的女性,她們工作光鮮,薪水豐厚,可有時候還是逃不過來自家庭一方的壓力,事業再成功,如果沒有婚育,依舊會被指指點點,而施加壓力的不是外人,恰恰是自己的親人。“

老太太面露一絲悲傷的表情,跟我說:

“在我們這裡(拉美),父母最看重的是對方是否愛你,以及對方是否尊重你。如果你的另一半能夠做到尊重你,這才是婚姻的重要條件。”

我聽她說完,腦子裡就浮現出可愛的Ai,他真是把「尊重」這個特質淋漓盡緻的彰顯在我們的關系裡。

第二個話題是親密(肢體)接觸。

我剛來拉美的時候,一度很不習慣見面問候是以「擁抱、親吻」的方式,我内心是有些排斥被陌生人肢體接觸的,畢竟在國内大家打招呼,要麼點個頭,招個手,連握手都很少,基本都是保持距離,相敬如賓。

來到這裡,有時候遇到稍微熟悉點的人,基本就要擁抱和親吻,而這種環境帶給我的影響從開始的不适應,到後來其實就适應了,而且會覺得很友好很親切。

我把這個心路曆程轉變分享給她,老太太笑着跟我說:

“我有個侄子,在南韓學習工作,有一次他去一家店裡工作,他的同僚是南韓人,他上去打招呼,把手搭在對方的肩膀上,那個女生一下子就大叫,把他也吓了一跳,他不知道原來在亞洲是不能這樣打招呼的。”

我也笑着跟她分享說:

“我男朋友曾經當的我面,擁抱和親吻女性朋友,當時那畫面烙在我的眼裡,整個人非常不舒服,關鍵女孩還很漂亮,後來我因為這事兒生悶氣,他跑來問我為什麼不理他,我想了想還是選擇坦誠告訴他,當時他就笑着告訴我這,這本身就是他們的文化,并不代表他在撩撥對方。

後來我雖然能漸漸了解了,但是我覺得亞洲人本身就更傳統和内斂,我們并不喜歡靠得太近肢體接觸,很多時候這種肢體表達會很容易讓人産生誤會,比如認為是一種暗示或者騷擾。”

老太太也聽笑了,跟我說:

“事實上,在這裡(秘魯)我們也有一樣的困惑,我們會覺得為什麼亞洲人那麼冷漠?在我們眼裡,如果擁抱親吻的打招呼方式是一種愛的表達,如果沒有擁抱親吻,那麼我們會預設是不是對方不喜歡我。

不過因為我能夠接觸外國人,在這裡上課的日本人很多,是以我能了解亞洲人的文化習慣,是以我也會和那些認為亞洲人冷漠的朋友們去解釋「不接觸并不代表他們冷漠」,透過他們的眼神和表情都可以觀察到。

可當地人或許和你們當地的中國人一樣,隻是他們很難了解的是「為什麼你們不願意親近彼此?」

畢竟在我們的文化裡,「touch」(肢體接觸)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老太太的話其實給了我很多思考,我回答她說:

“正因為我們彼此文化差異性的不同,才會造成大量的不了解和被誤解。而現實是,并非那麼多人都有機會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接觸異國文化,去深入與當地人溝通對話。大多數時候,人們隻能看到轉譯後的媒體或他人資訊,是以多少會出現資訊的偏差。

而無論是中國還是拉美,許多人也不會英語,更不用說西語,或者中文,這為文化的溝通交流又增加了巨大的障礙。當然,我見過更荒誕的一些人,憎恨和仇視他國語言,能把中國人學外文這件事,上綱上線,辱罵成是背叛自己文化的地步。

恰恰越是有這種想法,自然越會将自己禁锢住,越無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越容易作繭自縛。”

3

我知道讀者中有許多人年齡跟我差不多大,基本分布在25~30左右,也有不少是還沒畢業的學生或者剛畢業沒多久的職場新人,偶爾我也會收到各位的一些私信和困惑。

我這種偏叙述類型的文字帶有很強的随意性,想到哪兒寫到哪兒,鮮少用分明的架構和邏輯去分割自己的觀點,就當作随筆。

可我相信,這些洋洋灑灑寫下這些零碎的思考和見聞,飽含着大量真實的經曆和故事,以及我自己的思考,多少會對一些朋友們有幫助。

與之前大量從書本裡獲得知識與智慧不同,在拉美的這段時間裡,我更多的是通過觀察和對話本地人,試着融入他們的生活方式去審視塑造出我的思維是否有差異性,以及是否能更新疊代。

畢竟,每當我遇到不同文化在我體内互相碰撞、相融相斥的時候,我此前會有痛苦與不适,但如今這種感覺淡了很多,反倒是包容感在逐漸增強。

每一支文化背後,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積澱,學習和了解他國文化,并不代表背棄本國文化,相反我認為能夠幫助你更深刻了解自己的本國文化,将這種文化再傳遞和分享給他國者。

事實上,在學習西語的時候,我認為恰恰因為掌握了日語、英語、中文三種語言,以至于了解西語都變得有趣和融合了起來。

日語裡,動名詞的順序是颠倒的,「吃飯」在日語的語序是「飯吃」,而西語裡,名詞和形容詞的語序是颠倒的,「紅色的裙子」在西語裡順序是「裙子紅色的」,而日語和西語的R發音都是L。

西語的A、B、C、D、E字母發音和中文拼音的abcde非常相似,至于西語和英文很多詞彙長得都差不多。

而我的西語老師告訴我,如果你會法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那麼學習西語會非常快速,因為這幾類語言幾乎是源自于同類型的結構和發音。

這就像韓語和日語的文法非常類似,以至于抛開漢字部分,南韓人學日語,本質上,比中國人要快很多,我在一個南韓朋友身上的确觀察到他的聽說能力遠比同階段水準的外國人要快非常多。一問才知道,他們的文法結構類似。

語言本身就存在大量的相似與相容性,更何況文化本身呢?

是以,我個人聽到諸如「學外語有什麼用?又用不上」或者是「學洋文,二鬼子」之類的話,其實打心底會覺得挺無奈的。

恰恰是因為你從不曾了解和接觸過,又獲得大量二手未必正确的解讀資訊,才會産生諸多誤解,而誤解産生,不願意放空自己,更難做出調整和改變,最後,損失的一定不會是被你抨擊的那些人,而是自身。

說那麼多,也未必倡導大家非要去學一門語言,有意願自然很好,去接觸一手資訊去驗證書本、網際網路看到的資訊,自然需要一定的語言能力,但我認為多去接觸好的資訊源,保持開放的心态,同樣也能夠幫助自身成長,語言歸根結底是工具。

重要的是你到底怎麼看待不同的語言、文化、怎麼了解它們和你這一支文化的差異性與相似性。

最後,這些人生經曆越發讓我意識到老祖宗的一些至理名言: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永遠都不要認為It's too late to do some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