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MEM/MBA 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03) 论证有效性分析 写作模板

成文整体格式如下:

MEM/MBA 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03) 论证有效性分析 写作模板

写作模板的四步如下:写标题->标准化开头->主体段->标准化结尾。

1 标题

@1 万能标题

  1. 《一段似是而非的论证》
  2. 《一段漏洞百出的论证》
  3. 《一段值得怀疑 的论证》
  4. 《一段值得商榷的论证》
  5. 《一段有失偏颇的论证》
  6. 《一段且慢草率下结论》
  7. 。。。

@2 提出疑问型标题

  1. 《......吗》(表示对题干结论的质疑) 人类真的不必干涉自然吗?
  2. 如此真的可以赚钱吗?
  3. 洋快餐真的能成为饮食行业霸主吗?

2 标准化开头

@1 完整模式:简要分析论证方式+总结论点+提出质疑:

  1. 上述计划(报告、评论、建议等)(或上述论证或论证者) 通过__________ 认为__________。该论证(结论,报告,建议)是值得商榷的/有失偏颇的/不 可信的。
  2. 论述者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得出结论,认为__________。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是因为__________ 。然而,这一论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3. 上述材料中,作者认为__________,论据是_________。该论证有一定说服力, 但仍有不够严谨之处,有待完善。主要问题如下:
  4. 上述材料认为________ ,这一结论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三是_________。不难看出,这一论证并非无懈可击,因为它 有几个方面的不足。
  5. 材料通过________ 的方式(举例、调查、说理、对比、类比) 得出_________的结论(如不确定原文总论点或者总论点不明显的可以不写具体论点)。其观点看似头头是道/逻辑严谨,实则存在缺陷,值得商榷。
  6. 文章通过________ 等论据得出________ 的结论,这一推论看似头头是道,实则充满漏洞,其结论是不足为信的。
  7. 论述者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得出结论,认为__________。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__________ 。然而,这一论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2 快速模式:简要分析论证方式+提出质疑

  1. 论述者通过一系列论证得出结论,认为 _________。然而,该论证是值得商榷的。
  2. 上述论证通过一系列分析,试图论证__________ 。但是,该论证在论证方法 推理过程中都存在不妥之处,分析如下:
  3. 上述论证通过草率的分析,便得出如下结论__________。该论证是不足信的, 存在以下问题:
  4. 在上述论证中,作者试图从多个角度,用多个论据证明__________。然而文 章中诸多论据和推理是经不起推敲的,在论证的逻辑上存在如下问题:
  5. 该材料通过举例、类比、说理等一系列手段试图论证....这一观点,但是 在论证中,上文还存在漏洞,结论值得商榷,具体分析如下。
  6. 原文通过一系列的分析 试图说明__________。但该论证本身存在多处缺陷和漏洞,分析如下:

@3 万能模式:提出质疑

  1. 原文所给论证看似有道理,但细细推敲则可发现其在概念、论据及推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3 主体段

@1 框架:一般改版部分 分4-5段,框架结构如下所示:

  1. 首先/其次/再次/最后,作者认为.....这一观点显然是武断的,因为,从A不能必然推导出B,因为....。因此也可能得出-B的结论。
  2.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文中.....的观点并不完善,作者在论证结论的过程中 存在不严谨之处,因为......,可见此结论不足为信。
  3. 其一/其二/其三/其四,由A未必得出B,这一推论同样是有问题的。作者使 用....作为论据有失偏颇,其结论显然也是值得怀疑的。
  4. 首先/其次/再次/最后,文章通过.....、......等论据得出......的结论是值得怀 疑的。因为......。因此,得出....的结论十分荒谬。

@2 独立段:该部分 每一段 主要使用逻辑缺陷和相应的模板 来进行漏洞说明和分析,如下所示:

(上述材料、上述论证、论证者、论述者)由__________,得出__________ 的结论。该论证过程显然是(值得商榷的\缺乏说服力的;有失偏颇\还需完善; 有待证明\不太恰当;不很确切\不太严谨;欠妥当\有点儿轻率;有些武断\难 以让人信服)。因为事实上__________,因此,论证者无法得出其提出的结论。 由__________,(未必、不一定、可能不、并不必然、不足以、很可能、完全 有可能)推出(推不出)__________,而日常的惯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显而易见,论证者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和合理的推理得出其结论。

@3 案例分析

参考材料如下:

  • 有一段时期,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对此忧心忡 忡,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这种建议看似有理,其实未必正确。
  • 首先,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道理很简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剩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 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马上就会化解。退一步说,即使出现了真正的 生产过剩,市场本身也会进行自动调节。
  • 再次,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产品的供求不可能达到绝对平衡状 态,因而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既然如此,那么生产过剩也就是经济 运行的客观规律。因此,如果让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那就违背了经济运行的 客观规律。

主体段写作(融合框架模板 和独立段模板)参考如下:

  • 首先,生产过剩未必是假象。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 扩大销售,生产过剩马上就会化解的表述太绝对了。生产企业开拓市场、 刺激需求并非扩大销售的充分条件,因为销售还取决于市场饱和度、社 会购买力、社会消费心理等其他因素。
  •  其次,既说生产过剩“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又说“出现了真正的生 产过剩”;既说“生产过剩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又说“生产过剩是 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生产过剩”这一概念模糊不清,前后观点自 相矛盾。
  • 再次,说生产过剩可以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难以令人信 服。因为不知道过剩的产品是否为人所需要。实际上,生产过剩 是指某些商品的生产超过了社会需求,以致商品滞销,库存积压 增加,或者说,其产品已经超过了正常的消费需求和物资储备, 因此,这一结论缺乏成立依据。
  • 最后,生产不足未必一定造成供不应求,人们也未必缺衣少食。 需要了解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量。此外,即便人们缺衣少食,也未 必一定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此文的推导太过主观。

4 标准化结尾

常见的结尾如下所示,结尾的意义主要是再次总结:

@1 快速模式:简要分析论证方式+收尾

  1. 综上所述,文章得出______的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整篇文章从概念、论据及论证过 程等方面都存在不恰当之处,因此,原文的论断是值得怀疑的。
  2. 总而言之,论述者没有提供更充分的证据来证明______,要加强这个论证,还必须提供更为有力的论据。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结论不足为 信,该论证也是严重缺乏说服力的。
  3. 综上所述,原文看似有理有据,颇为紧密。但仔细推敲之下,在诸多方面均存在不妥之处。如果没有 更严谨的论证,不宜过早断定______的结论。

@3 万能模式:提出质疑:收尾

  1. 总之,这段论述存在诸多的缺陷,其论据对结论的支持力度有限,结论并非有理有据,因此其结论是不足为信的。
  2. 由此可见,上述论证没有提供足够充分的论据证明论点的合理性,所以该论证是经不起推敲的,需要更多的论据予以证明。
  3. 综上所述,原文在概念、论据及推理等方面至少存在以上所分析的诸多逻辑漏洞,因此,该论证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有待商榷的/难以令人信服的)。

5 语言表达

@1 常用逻辑结构词:

  • 段与段之间:首先 其次 再次 另外 最后;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最后
  • 段落内部: 而且 还有 况且 更何况更重要的是等。 很可能真实情况是 比如 试想等。

@2 常用的语气词:

  • 批驳逻辑缺陷:可能不成立 未必能推出 不一定 成问题 有些牵强 不 苟同 难以必然成立 值得商榷等。
  • 陈述观点或见解:可能 大概 或许 也许 一般来说 通常情况下等。

6 真实案例

案例1

@1 题目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权力的制衡和监督,只要有了制衡与监督,企业的成功就有了保证。

  • 所谓制衡,指对企业的管理权进行分解,然后使被分解的权力相互制约以达到平衡,它可以使任何人不能滥用权力;至于监督,指对企业管理进行观察,使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既然任何人都不能滥用权力,而且所有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企业的运营就不可能产生失误。
  • 同时,以制衡与监督为原则所设计的企业管理制度还有一个固有特点,即能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因为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能确保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无法敷衍塞责,万一有人敷衍塞责,也会受这一 机制的制约而得到纠正。
  • 再者,由于制衡原则的核心是权力的平衡,而企业管理的权力又是企业运营的动力与起点,因此 权力的平衡就可以使整个企业运营保持平衡。
  • 另外,从本质上来说,权力平衡就是权力平等,因此这一制度本身蕴含着平等观念。平等观念一旦成为企业的管理理念,必将促成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由此可见,如果权力的制衡与监督这一管理原则付诸实践,就可以使企业的运营避免失误,确保其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日常运营的平衡以及内部的和谐与稳定,这样的企业一定能够成功。这样的企业 一定能够成功。

@2 官方答案

  1. “任何人都不能滥用权力,而且所有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企业的运营 就不可能产生失误。”即使任何人都不能滥用权力,而且所有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 内,企业也不一定能避免失误,因为企业运营失误与否还取决于管理团队的管理水 平等其他条件。
  2. “监督机制能确保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无法敷衍塞责。”事实上,即使有了监 督机制,也不能确保所有管理者不敷衍塞责。后文所说“万一敷衍塞责”,也和这 一判断相矛盾。
  3. “监督机制能确保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无法敷衍塞责”这一判断过于绝对,不 能成为论据,因而无法证明以制衡与监督为原则所设计的企业管理制度能保证实施 的有效性。
  4. 企业管理权力的平衡未必能使整个企业运营平衡。整个企业的运营平衡,除了 企业管理权力的平衡这一重要条件之外,还取决于其他条件。
  5. “平衡”和“平等”概念不同,权力平衡不等于权力平等,两者不能混淆。
  6. 企业运营不失误、管理制度有效、日常运营平衡以及内部和谐稳定,这些还不 足以保证企业一定能够成功,因为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内部因素,还取决 于市场等企业的外部因素。

@3 案例好文

难以信服的论证 纵观全文,作者分别从权利的制衡与监督两个角度进行论证,认为:只要有了制衡与监督,企业的成功就有了保证。然而,文章至少存在以下逻辑漏洞,其论证有效性有待商榷。

  • 首先,即使权力的制衡与监督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原则,然而除了权力的制衡与监督,企业发展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和其他外界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企业的经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实现了权力的制衡与监督,企业的成功未必就有了保证。
  • 其次,且不论使要分解的权力相互制约以达到平衡,能否保证任何人不滥用权力,除了企业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也可能影响企业运营。此外,即便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也并不意味着企业经营不可能产生失误,因为各个环节可控不等于决策正确进取 坚韧 开放 影响。
  • 再次,权力平衡不等于权力平等。前者是指各权力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后者是指各主体拥有平等的权力。此外,即便平等观念成为企业管理理念,这一理念能够践行,其践行的程度如何,文章并没有说明,因此得出“必将促成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的结论未免过于乐观。
  • 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未必能够使企业避免失误,保证管理制度有效、日常运营的平衡以及内部的和谐与稳定;即便能够实现以上三点,企业的经营是否成功,也可能受到战略决策、目标执行、外界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此时企业经营未必能够成功。

综上,作者在论证制衡与监督能够保证企业成功的工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逻辑漏洞,论点不必然成立。

案例2 

关于房价会不会一直涨上去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对于房价上涨的利弊 众说不一。有人说会出现周期性回归,有人说会出现断崖式的崩盘,甚至有 人说会出现持续性不稳定。土地的政府垄断属性和政府的强力干预能力使周 期性市场变得不可能,断崖式崩盘也不符合政府和开发商的长远利益,所以 房价最后会一直处于一个不稳定期。然而,房地产发展的不稳定性,將决定 经济发展也会出现不稳定。

同时,经济的不稳定性是指,当社会盘剥处于临界状态的时候,系统中 的任何扰动都可能扩展到全局。比如,公民负债能力下降很容易扩展到金融 领域形成坏账。国际市场上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影响国内价格变动,进而引发 社会风险。

@2 官方答案

  1. 缺陷一:政府强力干预使周期性市场变得不可能结论的得出太过绝对了,实际上,周期 性市场是市场的基本规律。
  2. 缺陷二:文章对于房价未来的走势提出了三种推断,当排除其他两种后就理所应当将房 价走势归结为周期性不稳定是不太准确的,因为房价走势很有可能会出现其他情况。
  3. 缺陷三:房价不稳定并不一定代表房地产发展不稳定,事实上房价经常存在上下波动, 同时,即便房地产不稳定也并不代表经济发展会出现不稳定,文章有偷换概念的嫌疑。
  4. 缺陷四: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变动影响国内价格变动,并非一定会引发社会风险,事实 上,价格随着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的一种体现。

@3 案例好文

似是而非的论证

材料通过一系列的论据得出结论:房地产发展的不稳定性, 將决定经济发展也会出现不稳定。但是该论证过程存在诸多的 逻辑缺陷。具体分析如下:

  • 首先,文章作者对于房价未来的走势提出了三种推断, 当排除其他两种后就理所应当将房价走势归结为最后一种,即 周期性不稳定。这种结论的得出是不太准确的,因为房价走势 具有复杂性,很有可能会出现其他情况,比如长期稳定等,因 此作者的论证缺乏必然性。
  • 其次,由土地的政府垄断属性和政府的强力干 预能力进而得出周期性市场变得不可能的观点着 实太过绝对了。因为即便政府干预,且土地具有 政府垄断属性,然而市场经济规律仍然发挥着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市场规律的影响下, 房价也仍有具备周期性的可能。
  • 再次,文章有偷换概念的嫌疑。一方面,房价 不稳定并不一定代表房地产发展不稳定,事实上, 房价经常存在上下波动,而房地产产业的发展仍保 持一定的稳定。另一方面,即便房地产发展不稳定 也并不代表经济发展会出现不稳定,文章多次混淆 房价、房地产、经济等概念,得出的结论令人难以 信服。
  • 最后,作者对于经济不稳定及其表现的结论是值得 商榷的。作者认为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变动影响国内价 格变动,并且会因此引发社会风险。然而事实却并非一 定如此。事实上,价格随着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 的一种体现,正常的价值波动又怎会必然带来风险呢?

继续阅读